台灣歷史的故事:工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台語:Tâi-uân li̍k-sú ê kòo-sū : kang-gē

我將台灣的歷史分隔為三個時代,史前、開化以及摩登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技術與器物的發展。儘管物質上成就只是精神與地緣塑造的表象,但是仍然可以透過上述表象的變化來觀察台灣的人文風景。

史前的技術-從石器時代到金屬器時代

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人居住,距今兩萬多年前就已經有證據表明,已經有人居住於台灣這塊地上面,至於這批人與現在的台灣人的關係為何,以目前的考古技術來說則是幾乎不可知的。而根據考古學,許多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都是在少數特殊情況下,才會變成可供挖掘發現的遺址。由此可知當時的人類活動是非常的頻繁,甚至很有可能在目前已經變成海洋的台灣海峽上也有可能擁有諸多未知的海底文化,例如在澎湖據今一萬年前就有的虎井沉城的存在,建造該城的工藝讓人驚嘆當時的技術發展是如何的難以想像;且因為歷史未能紀載,所以我們並不知道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才讓此古文明消失。

位於澎湖的虎井沉城的一部分,拒今一萬多年前,可以回朔自冰河時期的古代遺跡

位於澎湖的虎井沉城的一部分,拒今一萬多年前,可以回朔自冰河時期的古代遺跡

很快地隨著冰河時期的結束,數萬年來在東南亞存在的巽他古陸也正式的沉入了海底,台灣也就此與亞洲分隔了開來。這同時也代表了新石器時代的曙光,也許是因為地球表面生態的變動導致人類必須要開發更厲害的技術來適應,抑或是劇烈變動導致人類產生了更深刻的演化連帶使的技術發展躍進。在冰河時期結束的同時,人類進入到了新石器的時代,農業文化快速擴散;大坌坑、牛罵頭等具有南島語族特色的農業聚居地開始出現,儘管我們無法正確判斷他們有怎麼樣的政治、怎麼樣的人民、又什麼樣的英雄故事、只能從殘存至今的神話來理解那個模糊的過去。

上古神秘大陸,後來沉沒了,同時南海民族的故事開始了

上古神秘大陸,後來沉沒了,同時南海民族的故事開始了

最後到了最近兩千多年前,事情又變得更清楚了一些;隨著金屬器時代的到來,以及時代上更接近現在,我們得以在推論出多一些的細節,例如十三行文化有可能是凱達德蘭族的祖先,番仔園文化則被認為與當時世界其他地區的人有貿易往來,這些文化大多數都殘留到開化時代前,甚至在開化時代於於高山中存在著;這些人們就像他們的先輩一般,一程不變的出現,一成不變的與周邊部落交往與競爭,最後一成不變的消失;並且其中一些在台灣的地層中留下了許許多多層層疊放的遺物,供後世想像那個遠古的時代。

前期開化時代-複雜工藝的黎明

荷蘭人與文字在台灣的出現無疑使台灣進入到了歷史的時代,從此一輪融入世界的偉大運動就此在台灣展開,安平古堡等複雜結構的建築在台灣建立了起來,複雜的技術也開始在台灣傳播,而與外界正式的貿易體系也開始建立了起來,與之前若影若現的交流相比根本小巫見大巫。

到了鄭氏時期,官僚性的收稅體制與軍農體系也建立了起來,農業水利設施與製鹽法也是在當時引進台灣,代表台灣由部落經濟朝向專門化的產業經濟之轉變;一個特點就是米、砂糖與鹽的外銷也是在這個時期開始大幅成長的。

當時主要以輸出與轉口貿易為主。輸出物為砂糖、籐、米與各種鹿製產品等。尤以各種鹿製產品更為鮮明,如鹿皮、鹿肉、鹿角等,透過狩獵採集的方式來搾取自然的物資,以及將其利益用於加速開化速度來得到更多利益;而這種勝景也是開化初期才會擁有的產業寫照;而隨著複雜社會的勝利,狩獵採集的產業也將漸形沒落。

人類史中類似的情況一直發生,梅花鹿就是台灣版大海雀,不過因馴養成功而未滅絕

人類史中類似的情況一直發生,梅花鹿就是台灣版大海雀,不過因馴養成功而未滅絕

開化時代中期-在被忽略下的默默發展

大清國對鄭氏政權的勝利無疑使的台灣開化時代放慢了其速度,因為大清國對於外來技術的限制,而且台灣社會與技術上變得更複雜也同時代表了管理上的困難化;但是這依然不能阻止當地原住民吸收外來文化與技術,來增進自己精神上的空間與物質上方便的趨勢。

在平地,建築逐漸從原本的自然純樸的南島式轉變成東亞常見的四垂頂式建築,原本綠意盎然的草原也逐漸被開墾為農田,更多的技術則緩緩的從外部進入到了台灣,開始將其平原轉變成一個適宜大量人居住的地區。


居民自主開發的典範,也見證了高山族與平地人之間鬥爭

居民自主開發的典範,也見證了高山族與平地人之間鬥爭

大量如同瑠公圳一樣未經清國規劃,由居民們自主墾殖的水圳,開始出現在台灣平地各處,並將土牛界之西逐漸轉變成農田與小鎮的世界。在這個時代開始之初台灣只是一個必須靠與外界的貿易才能保持其文明生活的土地,少數開化的小鎮被具有同樣技術卻不需要外界貿易的平埔族部落所圍繞;而在這個時代的結束,整個土牛界的西側則被其居民開拓為一個個東亞式的自治村落,其上則存在著以開化卻不需要外界的貿易也能保持其文明生活的居民。值得注意的是大清國並未注意到這一切事務,這並不是大清國自發開發的結果,事實上大清國對此現象幾乎是以打壓居多。

開化時代的末期-工業技術時代的來臨

在第一波西方文明對華夏文明的打擊下,大清國被迫的開港通商則重起了台灣與外界的貿易,台灣因為地緣而擁有的巨大商業潛能也因為大清國的封鎖被擊破而回到了台灣。起初大清國不能利用這點,雖然開港帶給了台灣巨大的利益,但是這個利益卻是大清國其他地區擁有不了的。

很快的日本與大清的戰鬥中大清敗下了陣,並將台灣讓給了日本,這導致了工業化時代的來臨;工業,其基本上是西方文明的產物,定義為透過一系列機械將原物料轉化成一大批幾乎相同的產品;從食品到藥物,從戰場上的武器到日常生活需要的小剪刀,這些都是工業化技術所能大量提供的。在土牛界之西,一棟又一棟的日式現代化建築開始慢慢取代舊有的四垂頂式建築,一個又一個工業化的工廠取代了傳統手工業的小作坊,開始以過去無法想像的速度產出產品,與其而來對於原物料的龐大需求。

早在清領後期些許技術就以實驗式的方法引進了台灣,而深知工業化威力的日本也開始將其引入台灣,但也因為維持工業化產業所需的原物料需求,以及日本對台灣全島控制的企圖心,複雜社會對未開化地區的最後戰爭就這樣開始了;現代化工業武裝的力量十分的強大,以至於高山原住民們幾乎無法阻擋此等力量,最後一批因為地形而難以被征服的地區也因此被征服,一個個警察局於山中的要道建立了起來,山中幾千萬年未開採的資源也終於為工業化的體系所用,也因此土牛界的存在與否對於工業化的工藝本身已無任何阻擋的能力,而這就是開化時代的終點。


日治時代的火力發電廠,不意外日本在台灣的建設能夠成為美國產業鏈的基礎

日治時代的火力發電廠,不意外日本在台灣的建設能夠成為美國產業鏈的基礎


摩登時代-泛用集約化工業到西方文明頂級工藝的作坊

戰後,西方文明從日本帝國接手了這塊土地的技術主導權;以日本時代的基礎與資源,在美國國務院的計畫與國民政府因時勢對其規劃的接受下,台灣很快的成為了一個工業化生產的基地兼美國對抗共產主義的前線。而這個決定也加速了台灣整合進西方架構的全球產業鏈之中。之前現代化建築消滅四垂頂式建築的速度開始加快,在短短十幾年間除了廟宇外沒有任何新建的建築是四垂頂式,而舊有的四垂頂式建築也開始在大量消失,最後除了一些藝術、宗教用途,以及古蹟外這塊土地上已無任何開化時代的建築殘留了。

在美國治理的體系之中台灣作為世界的一部分為世界生產各種產品,為此從世界各地貿易得到更多的材料與產品,於是一批又一批更新更快的工業機器進入到了工廠之中,旋即便另一批更新更快的工業機器所取代,從茶葉到成衣,在從糖業到電器與塑膠;在這個過程中,工業化社會最後的皇后-電子產業也在二十世紀後期降臨到了台灣的工業體系之中。

工業化的電子產業,由精密機器人運行,工程師只需要檢查維護。來源:台積電官網

工業化的電子產業,由精密機器人運行,工程師只需要檢查維護。來源:台積電官網

而隨著時代的前進,此種工藝也越來越精細,從原先的幾微米,到幾百奈米,幾十奈米,最後到了數奈米,也就是幾個原子寬的超精細工藝;而維護此等工藝需要數十萬受過精密訓練的工程師,日日夜夜的維持,因為只要出了一點差錯就必須要賠上數億元的賠款;而此種行業之所以是工業的皇后,則是因為其是當今技術進步最後一個仍然有效的行業,其他的行業不是已經喪失進步的動能,就是只能仰賴此種行業提供新的動能,希望新的晶圓與基於其上的人工智慧能夠讓已經不能再更有效率的工業機械變得更有效率。然而現實是不大可能出現能夠切割原子的技術,也因此最後技術的進步也將在未來數年結束,也許在程式設計上有些許空間,但總體上來說如何面對這最後物質上的技術進步之結束將會是未來台灣工藝的命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龜兔的沙龍
108會員
172內容數
本專題目的在於介紹德國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歷史哲學體系,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更多看歷史的角度,並破除漢字圈對於啟蒙進步史觀的崇拜。
龜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3
首先象徵性的事實是對中國介選的成功反擊,而侯柯配整合的失敗,實際上是中國介選資源的枯竭。也能夠注意到美國這次大選協助台灣的力度也變少,除了中國的力量變小之外,美國這幾年來進入到相對混亂的情況也是一個原因。台灣人必須要注意2024年美國的總統大選結果,因為那場結果將會是另一個影響國際關係大局四年的
Thumbnail
2024/01/13
首先象徵性的事實是對中國介選的成功反擊,而侯柯配整合的失敗,實際上是中國介選資源的枯竭。也能夠注意到美國這次大選協助台灣的力度也變少,除了中國的力量變小之外,美國這幾年來進入到相對混亂的情況也是一個原因。台灣人必須要注意2024年美國的總統大選結果,因為那場結果將會是另一個影響國際關係大局四年的
Thumbnail
2022/11/02
廬山溫泉,舊稱富士溫泉,位於臺灣南投縣。為日治時期「中部三大溫泉」之一,2008年被颱風重創後,在2011年開始遷移計畫,廬山就開始了其沒落,現在只剩下少數業者還在營業。最近前往此地來進行旅遊。住的飯店是名廬大飯店
Thumbnail
2022/11/02
廬山溫泉,舊稱富士溫泉,位於臺灣南投縣。為日治時期「中部三大溫泉」之一,2008年被颱風重創後,在2011年開始遷移計畫,廬山就開始了其沒落,現在只剩下少數業者還在營業。最近前往此地來進行旅遊。住的飯店是名廬大飯店
Thumbnail
2022/10/26
散步走到秋虹谷附近,於是走進去瞧瞧看會發現到什麼事物。秋紅谷是在2010年代建成的公園,為防洪與生態休閒的設計。
Thumbnail
2022/10/26
散步走到秋虹谷附近,於是走進去瞧瞧看會發現到什麼事物。秋紅谷是在2010年代建成的公園,為防洪與生態休閒的設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是分批陸續來台灣 最早約距今7000年前 一開始住在海邊、河口 打獵、捕魚、採集貝類、野菜和果實 也種稻米、小米、芋頭 種苧麻織布或製作樹皮布 也會燒陶、編藤 大約4000年前 部分人群往河流的中游、高山地區遷移 約2000年前 已有國際貿易商 約1000年前 開始發展出現在大家熟知的族群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是分批陸續來台灣 最早約距今7000年前 一開始住在海邊、河口 打獵、捕魚、採集貝類、野菜和果實 也種稻米、小米、芋頭 種苧麻織布或製作樹皮布 也會燒陶、編藤 大約4000年前 部分人群往河流的中游、高山地區遷移 約2000年前 已有國際貿易商 約1000年前 開始發展出現在大家熟知的族群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台南『保大』地域的思考 近年來,台灣本土意識已走向了主體化,在地『台南學』的研究更引領了不少文史工作者投入對於家鄉土地的辯證,更從在地的人、文、地、產、景材料之中,挖掘與釐析出更多不同的詮釋視角。在2019年政府展開了『地方創生』的元年啓動,落實從縣市到鄉鎮,找尋不同鄉鎮的在地特色,尤其是『社區創生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15世紀,素有航海王子之稱的葡萄牙英雄「亨利」推動了歷史新氣象───大航海時代的來臨。掀起了歐洲商業革命及帝國主義思潮,歐洲國家紛紛尋求海外殖民與貿易。而15世紀末,葡萄牙人東來,觀其美麗之島,不禁讚歎「FORMOSA」,至此,臺灣即有「福爾摩莎」美名之稱。 史前文化 臺灣史前時代文化,最早於距今五
Thumbnail
最早的臺灣人從哪裡來?史前時代的人類如何航海?就讓我們透過五個考古遺址,把這些史前人類冷知識一一揭密!
Thumbnail
最早的臺灣人從哪裡來?史前時代的人類如何航海?就讓我們透過五個考古遺址,把這些史前人類冷知識一一揭密!
Thumbnail
以前聽到的傳說,原來都是真的。「台語漢字」近來在網路上接觸了點,感覺頗有意思。應是拜民進黨大力推動「台語教學」之賜。所以近年來在台灣,似乎也有不少專業人士,投入這項「台語漢字」的研究。為了尋找能搭配上台語的漢字,於是感覺就像是在考古,得不斷的去挖掘。把那些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已經沒用到的,深埋...
Thumbnail
以前聽到的傳說,原來都是真的。「台語漢字」近來在網路上接觸了點,感覺頗有意思。應是拜民進黨大力推動「台語教學」之賜。所以近年來在台灣,似乎也有不少專業人士,投入這項「台語漢字」的研究。為了尋找能搭配上台語的漢字,於是感覺就像是在考古,得不斷的去挖掘。把那些幾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已經沒用到的,深埋...
Thumbnail
石器時代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遷徙至臺灣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間),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1](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以現有的證據而言推測他們住在東海岸,而在台南市左鎮區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
Thumbnail
石器時代 台灣原住民的祖先可能是在1.2萬年前遷徙至臺灣根據考古遺址的發掘,台灣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約前50,000年前-7,000年之間),就已經開始有人類居住目前台灣最早的文化為長濱文化[1](以八仙洞遺址最具代表性),以現有的證據而言推測他們住在東海岸,而在台南市左鎮區一帶,則挖掘出原始人類骨骸
Thumbnail
我將台灣的歷史分隔為三個時代,史前、開化以及摩登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技術與器物的發展。儘管物質上成就只是精神與地緣塑造的表象,但是仍然可以透過上述表象的變化來觀察台灣的人文風景。
Thumbnail
我將台灣的歷史分隔為三個時代,史前、開化以及摩登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對應的技術與器物的發展。儘管物質上成就只是精神與地緣塑造的表象,但是仍然可以透過上述表象的變化來觀察台灣的人文風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