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人印象#1 茶壺工藝與材料學的跨域創新 / 林永輝老師

2021/01/24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穩中求變、跨域創新」是林永輝老師作品給人的印象。

若將老師至今 30 多年來的作品一字排開,從傳統的朱泥與黑膽,到翻轉材料分子變化的天然遠赤及隱金流,可以看出,老師的作品不講求絢麗式的浮誇裝飾,而是追求泡茶功能與壺身美感之間的平衡。
黑膽壺,林永輝老師作品,Cheri Lin 攝影於宜蘭傳藝中心。
老師的茶壺創作,是材料學與茶壺工藝的跨域結合,透過陶土原料及釉料的解構與重組,型塑出作品的多元創新風格。這或許和老師投入茶壺製作前,從事鶯歌耐火材料和陶瓷原物料製作的職業背景有關,在開發新作品時也會向材料學領域的專家請益,較能掌握陶土和釉料的變化。
窯變銅鈦天球瓶,林永輝老師作品。鶯歌陶博館數位典藏

觀摩日本陶藝製作,投入手拉坯茶壺製作生涯


從事耐火材料與陶瓷原物料製作期間,鶯歌陶瓷工業正值興盛,而茶壺製作以注漿灌模為主。與此同時,日本則興起利用手拉坯機製作茶壺。老師在一次出差機會中,觀摩了日本清水燒和常滑燒的製作過程,啟發了結合手拉坯技法和茶壺製作的構想。

在這之前,老師曾向鶯歌翁國禎老師學習手拉坯技法;從日本回國後,便向製壺大師陳金城先生家傳陳錄垚老師等,請益茶壺製作的要領。自此一步一腳印,成立「百耕陶作」工作坊後,漸漸開創出獨有的手拉坯壺風格。

林永輝老師表示,相較於注漿茶壺,手拉坯壺在壺型上可以有較多變化,搭配壺嘴和壺耳,便能形塑出豐富的作品類型。

除了壺型的多變,老師也在陶土原料和釉彩施作方面下足苦功。透過自學,並向陳茂男老師及秦文隆先生請益及討論,老師將釉彩及功能性陶瓷應用在茶壺製作,經由茶壺工藝與材料學的跨域創新,也就誕生了天然遠赤及隱金流等代表作品。

代表作品:天然遠赤


這款茶壺墨中帶灰,乍見不特別顯眼,卻是能化腐朽為神奇的養身茶壺。
天然遠赤,林永輝老師作品,Cheri Lin 攝影於宜蘭傳藝中心。
陶土原料採用「天然遠紅外線」礦石稀土,沖泡時,遠紅外線的波長範圍可加速水分子振動頻率,使茶葉中的單寧酸及兒茶素與水分子更加充分融合,同時提升茶葉的抗氧化能力,茶水口感因而更為溫潤順口、不苦澀,用此壺泡茶來喝,有益身心。

這款茶壺也屬多功能,因為可提高水分子振動頻率,使水分子團變小,將手沖咖啡或溫熱烈酒置放此壺中,也能讓咖啡和烈酒更為香醇喔!

代表作品:隱金流


這款茶壺的外觀,如同台灣高山的景致,在朝陽與夕陽下,在春夏秋冬間,呈現不同的光影折射變化,深不可測,又忍不住親近它。
隱金流,林永輝老師作品,Cheri Lin 攝影於宜蘭傳藝中心。
茶壺製作展現了老師的跨域結合能力。採用特殊釉藥,搭配獨特的微結晶燒成技法,淬煉後的壺面如同鑲嵌多顆鑽石般,在光線下呈現晶體折射效果,又不過分張揚,彷彿從樹蔭下窺視黑夜裡的星辰,獨特光彩若隱若現。

就像「 鑽石恆久遠 」 的誓言,這款作品值得長期收藏。不僅能泡出甘味好茶,也能在歷次泡茶過程中養壺,一如美酒沈香,經過茶水的洗鍊沈澱,壺面呈色也有產生變化,益發迷人。

【小檔案】

  • 1989年成立「百耕陶作」工作坊,投身手拉坯壺製作30餘年。
  • 2000年參加全國百壺呈祥聯展作品入選。
  • 2001年作品「窯變銅鈦天球瓶」獲鶯歌陶瓷博物館典藏。
  • 師承翁國禎老師的手拉坯技法。
  • 承蒙陳茂男老師及秦文隆先生的釉彩及功能性陶瓷指導。
  • 作品風格多元,朱泥、黑膽、天然遠赤、隱金流為代表。

【 更多的林永輝老師作品 】

Cheri Lin (Francine)
Cheri Lin (Francine)
資歷未滿10年、重度抖M的貓奴,但夢想當一隻被愛人圈養在隱世花園的爬格子貓,慵懶地在陽光灑落的Mac鍵盤上,邊取暖邊跳躍行文,羅織出對世界運行的探索、對產業人文的觀察、對飲食玩樂的紀錄,對內心自我的抒發。左腦分析產業數字,右腦發想料理菜色,在書房與廚房的之間,與貓主子共譜日日靜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