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島一方

含有「在島一方」共 13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又一個夏天到來了,結束淡季的清寂,蘭嶼島上店家各個摩拳擦掌、準備鳴槍起跑。想起有一年同樣是季節起始,我卻選擇躲起來出島休假,藉開會名義安排了長途旅行。自開店以來一直有些不太開心的事沒能紓解,我算是忍痛力極強的人(吧),卻因此一再內傷,感覺身體為我承受了許多,逐漸透過痠痛、過敏發癢,甚或生理期大血崩與
有時候,我很想念都市裡的生活。 來到島嶼之前,的確已經知道受限於交通和運輸,物資取得不便,所以生活上,大致能順應天候隨遇而安。但我始終不太習慣的,是關於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在都市裡,因為人口密集,除了職場的人際關係,人們可能甚少跟同一棟大樓的鄰居、經常擦肩而過的人有密切互動,通常僅止於點頭之
這個夏天蘭嶼的番龍眼、樹杞、台灣膠木、麵包果長得特別好,開花季節,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甜香,因此毛毛蟲和蝴蝶也多了起來,不時看見各色的鳳蝶飛舞──好像也是多年來,第一次看見原先幾乎銷聲匿跡的鳳蝶重現。 本來歡欣期待將有吃不完的番龍眼和估哩旦(膠木果實),但路過的長輩總是皺眉說道,看來今年颱風不少,番
吃早餐途中經過蘭嶼鄉公所,發現大排長龍的車輛,才想起是監理站下鄉巡迴的日子。 我原也是有車人士,近期評估車子老舊不堪修復,便申請報廢回收了。看著有如跨年般聚集的車潮,忽然感到一派輕鬆,因為每回排隊驗車,都是一場宛如地獄般的噩夢。 蘭嶼沒有監理站,即便收到檢驗通知單,也沒有辦法立即驗車,需要先收妥
台灣自來水管線密布,裝修房屋時通常只要配好管線、扭開水龍頭就能取水,過去我不曾聽說誰家為無水可用而煩惱。不過,在蘭嶼,水常是人們苦惱的問題之一。從空中俯瞰蘭嶼,會發現部落依傍溪流而生,記得有陣子台劇《斯卡羅》熱映,有網友提問:「到底為什麼要搶水源?」因為沒有水源,就沒辦法讓一個家庭甚至一個部落運作啊
「在這個流動的時代,誰也不該永遠留在一個地方。」 最近剛送兩位台灣朋友離開蘭嶼,一位住了兩年,一位住了八年,或是更久。雖說是「送行」,然而我並不在現場,只是知道對方將啟程,已經啟程。機場或港口,離別的場景
蘭嶼傳統歌謠乾淨簡單,沒有樂器,沒有過於繁雜的節奏,人們用清唱訴說,有些歌穿梭在芋頭田間、有些歌隨海風飄揚,撒小米的時候唱歌、捕魚的時候也唱,族人相信這樣會讓作物長得好,讓魚群願意被召喚。宗教信仰進駐之後,歌曲則多了對天主慈愛的讚揚。
Thumbnail
離群索居,點一盞燈,扮演島嶼溫婉安靜而有力量的存在--這一直是我對一家書店的想像,也是期許。然而書店自正式開幕以來,除了東北季風肆虐以致人們無法出門的日子外,這裡多半喧騰、情感激昂,伴隨著各種醺醺然,一再顛覆書店既有的氣質和個性。
我們一生當中會認識多少人呢? 多少人會陪伴我們很久,多少人由近到遠、多少人至親至熟、多少人反目成仇、多少人就此陌路。網路查到的數據天差地遠,「認識」是一個很籠統的詞彙,認識到相知,再歷經時間考驗,撇開社群連結後,能記在心裡的始終有限。
見過很多種形式的海,離岸、靠近懸崖、與城市相隔一條馬路、在山路盡頭、長滿銳利礁岩、有潔淨沙灘,但沒有見過一片如同蘭嶼的海,那般清澈卻又深邃,有神秘的達悟族傳說,有嚴苛的文化禁忌,而種種看似不合時宜的堅持裡,暗藏著細膩的溫柔,那是用生命經驗換取的生存本能,也是達悟族人對於大海的禮敬。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