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
徐漢強
徐漢強
含有「徐漢強」標籤的內容
全部共 0 篇文章
排序:發佈日期新到舊
《返校》–我不會忘記,自由是如此得來不易(全文公開)
《返校》不是驚悚片,是還在上演的真實人生;《返校》不是過去式,是你我不該忘記的歷史。 你殺得了千千萬萬的人民,卻殺不死人民渴求自由的心。 我不會忘記、我們怎麼可以忘記,那是一條條的生命換給我們的自由呼吸。 那些來不及看見自由的亡靈啊,請護佑香港的人民,讓他們盡快看到–光明之日。
柳繪雨
發佈於
給電影人的情書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2019-11-19
9
《返校》:鬼差無以為懼,戒嚴、迫害更應靠劇本展現深度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鬼,而是人心。」人害人比鬼殺人更加血腥、殘酷,如何不利用鬼怪的意象,達到令人不寒而慄的效果,我認為這是彰顯電影深度最好的機會,而非以鬼差的恐怖取而代之。否則,觀影的我們害怕的究竟是鬼還是人呢?如此一來,我們將無法真正體會恐懼由何而來,也無法接觸戒嚴時代的真實樣貌。
翁湘惟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9-10-04
2
釀電影|《返校》專題文章整理
釀電影的四篇《返校》文章,終於都上線了。這是我們針對單一院線片所做的、最完整紮實的一次專題,三篇影評從三個不同觀看角度,道出三種不一樣的評價本片的方式,這些都很重要,而且並不互斥。而在此時、此刻,這座島上這樣的歷史節點,出現這部電影,能帶起這樣多元且水準整齊的討論,我為此感到振奮。我更為釀電影而驕傲
張硯拓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2019-09-29
5
釀影評|《返校》:那些政治的、太政治的事情
本該做為故事核心的方芮欣的悲劇,便是電影「強解為自由」這一詮釋下的最大受害者。它把個體在一個不正義的系統下所承受的、只屬於自己的那分獨一無二的磨難給獻祭了,而獻祭的對象是誰呢?就是方芮欣這個人物以其設計而言,根本不可能感興趣或理解的、對未來的某種政治共同體想像。
桑妮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閱讀時間約
17
分鐘
2019-09-28
29
釀影評|而你甚至無法自由地回憶──談《返校》中的記憶危機
《返校》以一種「惡夢之生命會找到出路」的方式,讓我們看到,被壓抑、被抹消、被扭曲的記憶,如何強悍挺進,迫它的宿主重整記憶板塊,回到當年,承認那個真正的自己。只有回到真正的原點,才可能做出改變。無論是一句遲來的道歉,或一個重大的補救──對誰,以及對自己,的補救。
黃以曦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9-09-23
15
鬼才聊電影【 返校 】滲透人心的恐懼是時代
正因為有了這些電影,台灣人才能漸漸建立起自己的史觀,了解自己的出身不是靠別人施捨,不是因為聽話任命。台灣人之所以能昂首闊步,是因為我們曾經爭取過,在別人要我們跪下來的時候,我們選擇起身反抗;在這個時代不看好我們的時候,我們屢屢創造奇蹟。
鬼才
發佈於
鬼才聊電影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2019-09-22
5
釀影評|《返校》:學校的陰森,是因為政治的恐怖
《返校》的特出之處不只是呈現恐怖,而是直截了當地說出恐怖的根源:校園為何恐怖?因為它是整個社會當中,殘留最多黨國符號、最多威權痕跡之處。每個台灣人都上過台灣的學校,也因此每個人都經歷過一場小型的戒嚴。在那個小小的空間裡,有不可挑戰的權威、無法動搖的權力關係、鼓勵告密的文化,更有排除異己的蠻橫教條。
朱宥勳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19-09-21
36
釀特務|剃刀理論拍《返校》,導演徐漢強留下最必要的,其他都割掉!
《返校》遊戲版本身已讓不少 90 後與 21 世紀後出生的年輕人,對台灣 60 年代的那段歷史產生了新的看法。而《返校》電影版,應該會影響到更多人去思考與記憶。在批判與互相指責太過容易的當代台灣社會,《返校》電影其實是一部凝固起溫柔力量的驚悚片,這應該是很多人始料未及的。
雀雀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2019-09-19
9
《返校》Detention | ★★★★ 記得,別忘記
這是一部非常屬於「台灣」的作品:冷戰時期,那個實施戒嚴、充滿白色恐怖、權威式教育的台灣,以「光明報」事件作為藍本而創作出的故事。透過包括禁書、地下讀書會、朝會升旗典禮、教官進入校園控制學生、警備總部、憲兵等元素,反映了該時代背景下,人們生活在恐懼、無奈的氣氛之中。
XXY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9-09-10
6
領取見面禮
只要設定追蹤作者,即可享有
48 小時 Premium 閱讀權限
先不用,謝謝
前往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