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漢強 導演:
「如果你現在不知道以後該長成什麼樣子,不知道到底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正處在這個階段的話,《鬼才之道》可能是目前最適合你的故事。」
🆓劇照及海報(引用於TMDB)著作權屬於該片出品方、經銷商或設計人
徐漢強導演於2024年推出原創鬼題材長片《鬼才之道》(大陸片名《詭才知道》),表面上它是一部陰間喜劇,實則透過「鬼魂職場競爭」的奇想設定,折射當代年輕世代在現實職場與社會中的焦慮與迷惘。
本文將從主題意識、敘事結構與風格、敘事顛覆及鏡頭語言四個層面,深入解析導演如何在奇觀化的陰間世界觀中,批判現實價值觀並傳遞溫暖的人文關懷。從學生時代起,我們的價值往往被各種量化KPI評比:考試分數決定升學,進入職場後業績決定升遷,而社群時代又以按讚數衡量存在感等等。
電影以喜劇形式包裝嚴肅議題,描繪出一幅「做人難,做鬼更難」的誇張電影世界。
年輕鬼魂和活人在本質上並無二致:做人時是社畜,做鬼後依然要和其他鬼競爭,在都市傳說中靠嚇人博取流量,證明自身價值,這種荒誕的設定實為對現實的反諷,當代年輕人為了被看見、被認可,往往不得不迎合主流價值標準,把自己變得「很特別」才能證明自己是個有用之人。
電影中提出質疑:什麼是特別?什麼是有用?難道一定要考滿分、進名校、年薪百萬、有車有房,才算達標嗎?那努力過後依然平凡,或者選擇做一個平凡人,就沒有存在的價值了嗎?
導演透過「鬼職場」的誇張隱喻,刻畫年輕世代在現實中的茫然無措。
影片採取群像劇的敘事手法,多線發展陰間眾生相,在劇情設定上,生前「同學」(王淨飾)是個努力卻始終平凡無奇的女孩,甚至平庸到連名字都沒有被人記住,死後化為新人女鬼的她,來到以嚇人業績至上、競爭激烈的鬼界,卻因生前經歷無趣、死因普通,毫無怨念與特殊才能,在鬼界到處碰壁。
導演刻意塑造這樣一位低動機、弱目標的主角,讓她幾乎隨波逐流地捲入鬼界風暴,但也在劇本安排了「相對性」強烈動機的配角群來帶動情節發展。
他是舊鬼后凱薩琳的經紀人,陰差陽錯成了同學的引路人,為了不讓這位嫩薑鬼自生自滅,他決定給她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
Makoto雖出場時看似市儈狡黠,實則耳根子軟心地善良,是推動劇情的重要工具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導演雖然將Makoto定位為「工具人」,仍為他賦予了豐富的背景與情感(片尾彩蛋),使其成為有血有肉的立體人物。
曾經叱吒風雲的鬼界天后,憑藉一招倒立折腰的經典嚇人絕技,把「旺來大飯店 414號房」炒作成人人聞風喪膽的猛鬼勝地,在陰間享有傳奇聲望,然而隨著時代變遷,她的風頭被新鬼后所取代。
她善用網路發布驚嚇短片一夕爆紅,風頭迅速蓋過了凱薩琳,傳統厲鬼與新生代網紅鬼的明爭暗鬥,就此成為影片張力的重要來源,也暗含著「新舊傳承」與「代際衝突」的深意。
為了呈現鬼界殘酷的成王敗寇競技,電影採用「戲中戲」的結構元素。劇中的選秀表演:陰間各路鬼魂登上舞台,施展渾身解數表演嚇人絕活,接受評審審查,爭取續留資格。
這段戲中戲的徵選橋段,既諷刺現實中林立的選秀競賽,也為影片提供了奇觀化的展示平臺,我們看到「同學」參賽,因為毫無拿手絕技,在紅幕舞台上拙劣地喊出「好恨啊~」的鬼嚇人招式,效果卻像鬧笑話一般,全場譏笑。
透過劇中劇的誇張呈現,也奠定了「同學」這個角色從被「主流價值」否定,而後續劇情將圍繞她如何自我突破的成長曲線。
電影片運用都市傳說元素來豐富敘事,故事從台灣民間流傳的鬧鬼據點「旺來大飯店414號房」展開,各主要鬼角幾乎都有屬於自己的招牌傳說,例如:
這些對經典恐怖片和民間靈異故事的致敬與惡搞,使電影涵蓋了「傳說再現」的趣味,讓觀眾一方面欣賞鬼魂的爭奇鬥艷,一方面又能從中辨識出似曾相識的鬼故事,增加觀看的親切感與解讀深度。
電影顛覆傳統鬼片「鬼嚇人、人驚恐」的單一模式,改以「鬼嚇人為生、人看鬼表演」的雙層結構呈現。
在這層結構中,陰間的鬼魂既是故事角色,又彷彿一個個站上舞台供觀眾(無論片中片外)觀賞的表演者,導演以此達成元敘事(Grand Narrative)效果:讓觀眾在笑看鬼魂勞心勞力地嚇人時,不禁反思人間的我們是否也如片中鬼般,为求生存疲於「演出」種種符合期待的角色。
電影透過舞台化的場面調度來營造奇觀效果,鬼委會徵選的表演舞台以艷紅色幕簾、高座評審席和聚光燈構成,仿若綜藝選秀節目現場。
鬼魂選秀的場景中,導演大量運用固定鏡頭與中遠景構圖,完整展現每位鬼魂登場時的造型與動作,讓觀眾如同現場觀眾般目睹其荒誕表演。
這種拍法刻意壓抑傳統恐怖片慣用的晃動手持或快速剪接,而以相對寫實克制的鏡頭語言來呈現超現實的情境,例如:同學在台上時是使用定格全景,讓她僵硬舉手高喊「好恨啊~」的可笑模樣一覽無遺。
紅色帷幕背景與她青澀慌張的身影形成強烈對比,色彩運用上以紅色象徵緊張壓力的氛圍,又預示這將是一場「笑紅了眼」的鬧劇。
凱薩琳在旺來飯店走廊施展拿手絕活的戲,成為全片的視覺亮點:只見她身穿復古旗袍,面色蒼白地站立轉頭,忽然軀幹猛然向後折成超自然角度,隨即以四肢著地快速爬行逼近獵物。
這一連串動作以快速剪接與移動鏡頭捕捉,營造出傳統恐怖片的驚悚感,然而導演並不止步於嚇人,他緊接著在劇情脈絡中揭秘這套嚇人特技的辛苦:原來這一招靈感來自俗諺「為五斗米折腰」,是鬼魂為求業績不得不做出的扭曲努力。
導演用對比色彩與構圖強調此種反差,使鬼世界在視覺上既統一(都有濃烈的美術風格)又分明(不同場域風格各異)。
鏡頭時而採用鬼片常見的低角度與陰影構圖強化恐怖感,時而用正面平視和明亮佈光來製造戲謔感,整體節奏明快而不凌亂。
搭配台詞雙關語,鏡頭經常「停留在笑點之後的沉默」,形成尷尬式的批判。
《鬼才之道》以其創新的題材與深刻的隱喻,開創了台灣「愛看鬼片」的新敘事,以個人創傷與世代議題融入幽默詼諧的鬼故事,形成獨樹一幟風格片。
正如片名雙關所揭示的,當我們看完電影回到現實,或許都該問問自己:「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而不論答案如何,我們終將明白...
自身的價值,不需要等到做了鬼才知道。
🎭成功登陸的《詭才之道》打破內地市場不能上鬼片的迷思,鬼界「職場社畜」的設定成功引起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