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M

含有「ISM」共 3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本文將帶您了解最近一週的美股時事,包含市場概況、美股動態和下週關注等方面,讓您能掌握最新的投資資訊。
Thumbnail
付費限定
美股即將面臨壓力測試:高通膨+低成長+就業降溫,下半年「長線佈局」選股主旋律
Thumbnail
Cheng-avatar-img
2025/08/06
像之前介紹的NVDA財報後的操作建議與關鍵點位+ 年底購物旺季受惠股提醒NVDA分析的,寫的真的很棒,清楚又是站在趨勢上的股票,下跌的時候,就有買他,跟TSM,因為有信心,有一直追蹤,可以多一些像這種分析追蹤的,美國大而美法案感覺還可以在追蹤,現在的困難點,是進場的時機,跟好股票太多了,想買花旗,AMAT,NOC,AVGO,AMZN,等等不知道那一支先買,可以用咪咪大的想法分級,像NVDA就是S級的,因為資金也沒那麼多,那一些是明年有可能會在趨勢上的股票!不怕套牢,會分散,這次崩盤買股都是你寫過的股票在選,還是要感謝你!
MimiVsJames-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8/08
Cheng 不客氣。大家一起賺華爾街大人的$$$,不然這金融世界是超現實的...
本文將帶您了解最近一週的美股時事,包含市場概況、美股動態和下週關注等方面,讓您能掌握最新的投資資訊。
Thumbnail
付費限定
美國公布 6 月非農就業報告,新增就業報 14.7 萬人,高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11.1 萬人,就業動能表現強勁,而 6 月失業率則降至 4.1%,亦大幅低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4.3%,而在就業市場表現強勁的同時,6 月薪資年增率更是進一步降至 3.7%,反映美國的勞
Thumbnail
林家毅-avatar-img
2025/07/03
Allen非常盡心盡力,直播剛結束滿滿資訊還沒消化完,下週又會出現TSM財報預測,感謝您的用心
付費限定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 (ISM) 公布 5 月製造業 PMI,總指數為 48.5、低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49.0,但新訂單指數小幅自前月的 47.2 復甦至 47.6、庫存指數則自前月的 46.2 大幅下降至 44.5,這使得 ISM 前瞻指標「新訂單減客戶端庫存指數 (New Orde
Thumbnail
Chaterial-avatar-img
2025/06/03
請教Allen 大,既然四月新訂單大幅增加表示客戶積極拉貨,但為何看不到客戶庫存拉升,反而是下降呢?如果是下降那為何不表示需求強而是溫吞呢?謝謝~
All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3
Chaterial 1.我的理解是,因為客戶下面的客戶也在拉貨,因為製造業的客戶不一定是最終端客戶,也有不少是做零組件或是半成品。 另外一個原因是,客戶端也認為關稅上路後、對於銷量抑制會明顯上升,故也不願意回補更多庫存,舉例來說,某客戶的庫存週轉天數正常是 60 天、在關稅帶來銷量抑制的環境下,可能庫存週轉天數會降至 45-50 天,因為賣不好也不需要常態備那麼多庫存,HD 在先前財報會議上就有做出這樣的表示。 2.總經狀況我認為比較溫吞,主要是因為新訂單增幅在 5 月幾乎是停滯的,對比 4 月的增幅來說差蠻多,這反映了在製造業這一端的新增訂單動能降低不少。 所以我才會認為,需要有一個正向驚喜在新訂單指數發生,進一步擠壓讓庫存更低,整個庫存循環才會開始正向滾動,而不單單只是因為關稅的提前拉貨,但廠商卻沒看到需求的出現,而我認為這個正向驚喜將可能是 Prime Day。
付費限定
週五美國公布 4 月非農就業報告,新增非農就業人數報 17.7 萬人,大幅高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13.8 萬人,失業率則持平 3 月數據在 4.2%,並且薪資增長持續降溫,整體而言,美國 4 月非農報告仍是表現強勁,並未出現大規模失業的狀況,我們認為這是因為 DOGE 裁員速度不如預
Thumbnail
翁翌銘-avatar-img
2025/05/04
alllen好,關於非農就業報告有一些疑惑想跟您請教,因本身非經濟專業所以是使用AI來幫助了解非農就業報告的計算。 AI回覆給我的內文提到一個"支付週期"的概念,統計數據時用的是每個月12日的支付週期,這樣是不是通常在每個月中下旬例如是20日之後的數據,其實並沒有被良好的反應在這份報告中? 如果考慮到關稅效應可能是從四月中旬左右發酵,這次的報告是否也不太能用來評估關稅對經濟的傷害? 另外在一些平台有提到這次"birth and death model"較為誇大,請問allen對於這個細項的想法是甚麼? 感謝您!
All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5/04
翁翌銘 1.是的,所以才會有下個月修正上個月前值的狀況,就是要修正這種統計誤差。 2.肯定是,關稅效應還沒顯現,即使顯現、傳遞到勞動力市場也不會這麼快裁員,企業通常會先削減其他支出來保守現金,然後在這段期間內趕快再找到其他供應鏈、並且幫助供應鏈進行產品認證 (Certification),我不太認為關稅會讓企業很快裁員,除非關稅讓企業的營收 (也就是銷量) 下降的太快。 3. 我們先來理解 Net Birth-Death Model (NBD) 模型的原理,由於在美國,每分每秒都有新公司成立、新企業破產倒閉,所以 BLS 在計算非農報告的時候就遭遇到一個問題:「新註冊的公司在經過註冊登記、到進入統計樣本篩選、最後出現在 CES 企業調查樣本上」這個過程大概需要花費 12 個月,所以新成立的公司,BLS 很難快速捕捉到企業帶來的就業數。 但由於新公司成立與新企業倒閉帶來的就業影響極大,所以 BLS 在計算就業變化時,就必須同時考慮企業成立與倒閉所帶來的影響​,所以採用了 Net Birth-Death Model 的模型,同時考慮進新公司成立與新企業倒閉後的「淨值」,並且納入每月的非農統計,這就是 Net Birth-Death Model 背後的原理及意義。 回來您的問題:本月 Net Birth-Death Model 是否誇大了?我認為不一定。 因為 Net Birth-Death Model 只是很單純的基於美國新註冊公司減去倒閉公司後的淨值,然後按這個的淨公司數去推估可以帶來多少的新增就業,公式本身是客觀的,並且每月都在做。 從本月 Net Birth-Death Model 指向帶來新增就業 39 萬人來看,我認為,我只能說最近美國新註冊成立的公司非常多,有可能是報稅用途等,每年季節性都有這種現象,去年同期也達到約 38.5 萬人。 整體看,我認為 NBD 公式和數字本身是客觀的,我並沒有為此認為美國經濟已經有問題,且其實 39 萬人也沒有非常多,NBD 本來透過模型估算波動就會很大,且具有季節性,甚至每年 1-2 月、9 月都還會跌到 0 以下。
付費限定
美國公布 3 月 ISM 製造業 PMI 報 49.0,低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49.5,亦低於 2 月前值 50.3,並且一如我們上次針對 ISM 製造業 PMI 做總經分析時所述,領先指標:新訂單指數減客戶端庫存 (New orders - Customer's inventory
Thumbnail
JJ-avatar-img
2025/04/02
請問 Allen,(1) 製造業新訂單減客戶庫存,美國往下,台灣往上,這應該如何解讀。(2) ISM/PMI 製造業數據,美國與台灣有誰是領先數據誰是落後數據的區分嗎。謝謝 Allen
All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2
JJ 1.台灣這邊向上,是因為GB開始出貨了,主要反映的是半導體出貨順暢;而 ISM 代表的美國製造業景氣下行,更多彰顯的是美國經濟的櫥窗。 2.ISM是領先指標,目前台灣這邊只是在反應 AI 伺服器的出貨,但更遠可能 6 個月的期間,還是需要回來看美國經濟。
付費限定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 ISM 公布 2 月份 PMI 報 50.3,低於前月的 50.9,並低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50.6,而 2 月 PMI 顯著走弱的主要原因,在於細項指數中的新訂單指數大幅自 1 月的 55.1 走低至 48.6,反映川普加稅之前的拉貨潮告一段落、以及新訂單需求
Thumbnail
Picaca-avatar-img
2025/03/05
別想太多,就算有人質疑股市轉跌才保守也根本不重要。看數據說話的價值不是要抓高點,是抓可能的趨勢轉折與展開,維持一致的研究與在關鍵時刻寫出來,絕對是訂閱者需要的!謝謝你。
All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05
韭菜割 嗯,事實上在 Buyside 內,對於我們來說,每個研究不管是總經還是個股的 stock pitch,最後的 end game 都是要決定:減碼/加碼/維持倉位不變,這 3 個決定都是一種決定,所以我習慣會有一個結論,當然不會每次決定都對,這沒有關係,維持一個偏高的勝率就可以了。
付費限定
ISM 公布 1 月製造業 PMI 報 50.9,高於 Bloomberg 共識預期的 49.8,也高於前值的 49.3,但一如我們多次提及,50.9 的 headline 指數並不重要,並無法作為股市良好的前瞻指標,headline 指數可以做為總經數據的領先指標,但最多只會是股市的同時指標。
Thumbnail
Chun-Jen Hsiao-avatar-img
2025/02/04
請問如果要看新訂單是在拉什麼貨,是不是要去看台灣出口的資訊?謝謝
All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2/04
Chun-Jen Hsiao 您很專業,確實可以參考台灣的進出口數據,也可以參考中國的,但這 2 個數據都會比較晚公布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