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廸旗

含有「袁廸旗」共 4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畢業十年來,我一直沒再與Y同學見面。最近趁著畢業十周年,終於鼓起勇氣重新聯絡,才驚覺,我們上一次聯絡,已經是四年前的事了。 當初其實與Y同學並不算熟,只是她經常在課堂上坐在我前面。後來我們一起拍攝短片作業,漸漸熟絡起來。她對我很信任,就連她當時的男朋友也一樣。拍攝過程中,我甚至還嘗試協助他們處理感
最近發生的倫常慘案,引起社會對男士心理壓力的關注,這讓我聯想起電影《日麗》。 《日麗》男主角那種表面如常,慢慢滲出孤獨與抑鬱的情緒,沒有過度渲染,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內在痛苦。作為一個順性男,對這種男性情感的細緻刻畫,令人難以忘懷。 《日麗》雖非香港電影,卻深深打動我,亦讓我思考在香港電影中,為何
Thumbnail
早前《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季刊中,部分男性會員的文章標題使用「學生妹」、「妹豬」等字眼,因而遭到批評性別意識不足,也反映出女性影評人聲音的缺席。除了性別意識問題外,我們或許也可從另一角度切入 — — 這是否同時揭示了一種潛藏的世代矛盾? 上一代如何看待下一代?他們所認為的「關懷」與「幽默」,下一代是
最近香港電影業界計劃推出「戲院版」電影,意指該版本僅限戲院放映,而串流平台則提供不同剪輯內容,目的是吸引觀眾重返戲院。不過,對這個做法我抱持保留態度。 最初得知這個構想時,心中不禁感到疑惑。回想從前的 VCD 和 DVD 時代,從未出現過類似措施,那麼為何在串流平台興起後,才突然需要推出所謂的「戲
Thumbnail
許多極力吹捧《哪吒2》的小粉紅及親中人士,或許對中國動畫的歷史並不熟悉。事實上,早在民國時期,中國動畫的奠基者萬氏兄弟便已開始製作動畫,其中《鐵扇公主》更是亞洲首部動畫長片。當時年輕的手塚治虫觀看後深受啟發,從此迷上動畫,並視萬籟鳴為偶像,最終成為現代日本動畫的奠基者之一。 沒錯,連手塚治虫都是受
Thumbnail
活動若說2024年香港電影大事,ifva及鮮浪潮宣布停辦,絕對是其中之一。作為香港最重要的兩個短片比賽,相繼停辦無疑是對香港短片界的嚴重打擊,也讓大眾驚訝之餘,其影響相信日後會慢慢呈現。有鑑於此,筆者從金像獎和香港電影的發展,作出一些思考: 一﹒金像獎及電影工業的矛盾 金像獎作為工業獎項,選
Thumbnail
(原文於2015年在《映畫手民》刊登) 早前《筆記電影會》於實現會社舉行電影《愛與希望之街》的放映會,雖然在大島渚眾多作品中,《愛與希望之街》受關注程度遠不及《感官世界》、《日本之夜與霧》等具爭議之作,但在現今香港背景下回顧這齣電影,卻有另下番味道。 大島渚成長的年代,社會出現重大變化,這群生長
Thumbnail
早前看了泰國電影《第151個朋友》,電影中主角有一位離世的同學;觀影時,我不斷想起七年前因病去世的H同學⋯⋯  H同學去世時,Z同學吩咐大家可寫下對H同學的思念。我忘記自己寫了甚麼,只記得Z同學較感性,寫下不少內容;詳細內容我也忘記了,只記得提及拍攝等相處的事。Z同學的掉念,讓我覺得自己寫的內容不
Thumbnail
趁DSE放榜,講吓當年我的故事,當時仲係A Level年代: 讀中四五左右,我已經打算第日大學讀電影,亦聽聞讀電影還是拍電影,文學修養好重要,於是升預科嗰陣,我做咗個大膽決定,就係選修會考冇讀過的中國文學科。 唔知係我會考成績好,定係老師好人,學校畀我選修中國文學科。不過後來的班主任同同學以
Thumbnail
最近「鮮浪潮國際短片節」不獲藝發局資助一事,讓「鮮浪潮」成為話題,特別是大家回顧近十年香港新晉導演中,曾參與「鮮浪潮」的短片拍攝資助及其競賽比例之高,讓大家重新肯定「鮮浪潮」對提拔新晉導演的成效。可是,不少評論人及傳媒人,或許對電影工業不認識,或只看到「鮮浪潮」表面的成效,當他們評論「鮮浪潮」時,都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