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圖片,《不日成婚2》劇照
最近發生的倫常慘案,引起社會對男士心理壓力的關注,這讓我聯想起電影《日麗》。
《日麗》男主角那種表面如常,慢慢滲出孤獨與抑鬱的情緒,沒有過度渲染,卻讓人感受到強烈的內在痛苦。作為一個順性男,對這種男性情感的細緻刻畫,令人難以忘懷。
《日麗》雖非香港電影,卻深深打動我,亦讓我思考在香港電影中,為何缺乏以十多歲少年、乃至三十歲青年男士情感或成長為主題的作品呢?雖然香港電影一直以男性主導,但大部分關於男性的情感描寫,較多集中於中老年階段如《爸爸》,以及過往香港動作片的強勢,陽剛味重的男性形象充斥香港電影。相比之下,香港電影鮮少正面描寫年輕男性的內在世界 — — 孤獨、自我懷疑、情感與創傷等掙扎常被輕描淡寫,或讓位於親情、奮鬥、夢想等較易包裝的主題。
反觀近年不少年輕女導演,拍攝關注女性成長創傷的題材如《但願人長久》,無論成績如何,至少能坦誠地表達女性的脆弱與掙扎。至於年輕男士的內在情感,卻似乎在香港電影中一直被迴避、甚至被視為禁區,即使偶有零星例子,能真正深入年輕男士內心世界、並以此作為敘事核心的作品仍較少見。
近年的香港電影裡,年輕男士的形象似乎仍流於單一?不少作品裡,這些角色不是功能性的陪襯(如女性情感的忽視者、與父親關係欠佳的兒子),就是被簡化為只懂溝女、玩世不恭的刻板大男孩形象。我並非完全反對這些角色的存在,而是想提出疑問:是否香港主流創作,忽略了那些更複雜、難以言說的男士處境?
如果是關於十多歲的少年,香港電影更為罕見。這讓我想起去年《弟弟》上映時,有影評曾提及,像《弟弟》這樣以男孩成長傷痕為主軸、成本不高的小品電影,為何香港難以出現呢?
最後,曾聽過一個以年輕男士為主角的劇情構思,卻遭一個中年男人淡淡回了一句:
沒有人有興趣看一個三十歲男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