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顆宥子-avatar-img

那顆宥子

17 位追蹤者
走跳江湖裁縫譯人,台南出生山口魂。 透過口譯工作日本到處行旅,疫情裹足期間只能靠回憶充電。 一人工作室憑靠老木傳承下來的裁縫技藝,透過一針一線的各路相縫,加上隨性塗鴉文字紀錄的日常,最低限度的自在生活實施中✨
avatar-img
17會員
9內容數
從台南的鄉下地方來到日本的另一個鄉下地方山口縣-Yamaguchi 這些年在那裡遇到的摩訶不思議⋯
全部內容
由新到舊
那時的超商裡,有很多小丸子的聯名紀念商品。每一個都好可愛,好令人心花怒放。但礙於需要省錢的時期,我頂多就會買個聯名麵包,或是一顆30日圓,印有小丸子聯名包裝的巧克力。在吃完內容物後,留下包裝,貼在自己的手帳本上,也是當時論文壓力日常中的一大小確幸。
Thumbnail
那時第一次前往柳井,主要是想拜訪一間在網路上關注已久的手作雜貨小店。出了柳井車站的人煙稀少,還一度懷疑自己有沒有找錯地方。一路看著地圖,一邊看著路上滿滿可愛的金魚裝置藝術,還是覺得與完全沒人的眼前場景,有著很大的衝突感。
Thumbnail
說話是一門藝術,尤其是與家人之間的溝通,通常都會被認為是最可以肆無忌憚的噴射,反正也無傷家人之間的關係,卻也往往在無意之間,成了自己不易察覺的慢性傷害。我覺得與家人的「肆無忌憚」,是意志想法上的信任,而非語言上的無的放矢。很多人常常會忽略,決定事情發展方向的最大因素,其實就是自己本身。
Thumbnail
畢業後出社會,在職場打滾、創業煎熬、都需要不定期地回去岡田研究室喝個咖啡。岡田先生曾說,每次來這裡,我都會習慣說「回山口」,而非「去山口」,他說他感到很欣慰。我覺得這個用辭或許也是一種「認同感」,屬於自己的另一個家鄉與家人們的語言。來到山口後,我「意識」到了很多感受,是以前的自己不會注意到的。
Thumbnail
年過半百的我,期許自己也能成為像岡田先生這樣散發溫暖的長者
「累」這個字,除了「糸」之外,還有上方的「田」。我很喜歡這個(六書)會意組合,感覺是可以一針一線,慢慢織一片田的意象。
Thumbnail
2007年站在講和紀念館的自己,看著過去的歷史,因為數字的巧合,自己就像是連結台灣與山口之間的媒介一般。因為「馬關(下關的舊稱)條約」台灣正式進入50年的日本統治時期,種下了讓日治時代出生的阿公與自己的語言連結種子。再由當時身處山口下關的「自己」這個載體,繼續創造連結到未來的新故事…
Thumbnail
從2012年那趟返鄉旅程起下定決心,接下來要努力工作存錢,要定期回來走走看看大家,也讓自己原點回歸充充電。爾後幾年的每趟返鄉之旅,西村爺爺也成了固定的樁腳,就像孫子回來找阿公一樣,一起到處吃吃喝喝,到處兜兜風。
Thumbnail
【亞麻孤寂的優遇】,是自己從2007年初次來到日本山口縣交換留學後所展開的一連串際遇。截至目前為止的這15年來,支撐自己走過許多人生的關卡,也存下每一份感溫物語。在疫情期間無法自由來去的非常時期,感謝過去山口給予自己所有的記憶食糧,藉此紀錄與分享。
Thumbnail
學生時期研究語學最大的感受,莫過於一般人可能早已習以為常的文字重量,及其敏感度。筆者與讀者之間的共感,一切透過這些表記的文字做連結。 理應如此的一來一往,對自己而言,一路走來似乎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但個性使然,我還是選擇挑戰並嘗試克服這一切。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