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篇|不屈與分歧:民主、戰略模糊與台灣的未來
進入九十年代,台灣內部政治和外部環境同時變動。1995–96年第三次台海危機,北京用飛彈試射和演訓干預台灣政治;美國派兩個航母戰鬥群進周邊海域示警。1996年台灣首次總統直選,李登輝當選,民主鞏固,「誰統治台灣」由台灣人決定。這訊號衝擊北京的統一時間表,也逼美國在「挺民主」與「避衝突」間更細膩拿捏。
政黨輪替讓內部分歧浮上檯面。2000年陳水扁上台,強調主體性和維持現狀;2008年馬英九執政,轉向制度化交流與經濟合作;2014年太陽花運動,青年反對不透明服貿,凸顯「過度依賴中國」的隱憂;2016年蔡英文當選,拒絕「九二共識」,強調穩健現狀與國際連結。2022年裴洛西訪台後,北京以大規模軍演回應,台海風險再升。這脈絡顯示:民主深化強化台灣自我認同和國際共鳴,但也加劇北京威懾,壓縮美國迴旋空間。
這引出第二個難題:美國的「戰略模糊」對台灣是穩定劑,還是長期隱患?短期來看,它雙重嚇阻——讓北京不敢輕舉妄動,也讓台北不輕率獨立;還給美國政策彈性。但長期看,模糊帶來承諾不確定:在解放軍軍力升級、脅迫常態下,台灣安全需求與美國風險承擔有落差。外交上,模糊也限縮台灣正式國際能見度,逼它在「實質關係—主權承認」間拉鋸。
第三個難題,關於「不屈」的社會根基。台灣韌性不是單一聲音,而是選票、更迭與運動的動態共識:對中國的距離、對美國的期待、對風險的容忍,都在公共討論中重估。這種多元有時被批分裂,但從制度看,它提供調適外部壓力和內部偏好的機制,讓「不屈」不只是口號,而是可校準的集體選擇。
展望未來,三個方向並進:一、法理層面,持續梳理戰後條約與國際慣例,把「未定」當成可辯護的論證體系,而非靜止標籤;二、戰略層面,用「不對稱戰力+社會韌性」縮小嚇阻缺口,跟進美國「戰略清晰 vs. 模糊」的辯論,預作情境規劃;三、社會層面,深化跨世代安全對話,將經濟安全、資訊韌性和民防訓練常態化,讓民主過程成為抵抗脅迫的基礎設施。
台灣問題是國際法的歷史懸案,也是地緣政治的活劇。未定與模糊短期內不會消失;真正能掌握的是制度品質、社會動員與夥伴網絡。當外部框架難改,內部韌性的精緻化——在分歧中凝聚可執行、可持續的共識——就是「不屈之島」最務實的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