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是個「故事控」,喜歡打開書本看著一篇一篇的故事,有時候對同學們的話題不感興趣,就默默躲在角落看著自己喜歡的書。學校圖書館有許多中國成語故事,校外圖書館則有西洋童話故事或是鬼故事,小學時期除了偉人傳記、清秀佳人和小婦人,最愛的是漢聲拇指文庫的一系列套書,例如「在梅溪邊」、「討厭艾莉絲」( 居然還記得書名 )。因為漢聲館藏不外借,常常一讀就超過回家吃飯的時間,可以說是為了讀書「廢寢忘食」,一種《我讀故我在》的狀態。還記得讀過一本「說不完的故事」,那應該是小學讀過的第一本奇幻文學。
上國中後,聯絡簿都會有半頁的欄位讓學生寫日記或讀書心得,由於我是個乖寶寶,真的挺認真在寫的,或許那便是求學生涯寫作的開始。剛上國一的某天,被班導叫到前面,他問我 : 這些小作文是自己寫的,還是抄襲的 ? 我說自己寫的,當下有點受傷,老師是覺得我看起來長得很笨的樣子,所以不相信我嗎 ? 後來我想,可能是其他同學都敷衍地隨便寫寫,只有我在認真寫吧 ! 之後當了國文小老師後,他就沒再問過我這個問題。那時期開始愛上「世界文學名著」,比如「傲慢與偏見」、「理性與感性」,當然漫畫、小說、金庸的武俠世界、倪匡的科幻世界也是少不了的。同時還是個動畫迷,古典音樂迷,每天很有紀律地練鋼琴、讀書。
國高中老師推薦的優良好書,多半是作家或國文老師的閱讀心得 ,比如宋晶宜、琹涵、張曉風、簡媜,但散文作品我常常看過就忘了印象不深,( 這類書有些枯燥乏味,我喜歡自己去讀書而不是看別人寫的讀後感;喜歡自己去旅行,而不是看別人寫的遊記 ) 反倒喜歡小說勝過散文,朱天文、朱天心翻了幾頁不感興趣,就跑去看三毛跟張愛玲了,有段時間真的挺迷張愛玲的作品。如果國一國二是開始張開翅膀的階段,國三於我而言就是翅膀硬生生被折斷的階段。跟班導上演了一場「危險心靈」大戰,以致於後來有段時間在電視上看到這部熱播的電視劇還是忍不住要轉台,也是這時我才知道原來人在極度悲傷或憂鬱的時候是無法好好閱讀寫作的。我的字體變得歪斜連自己都認不清,寫的東西變得語無倫次。當我又開始可以好好讀讀寫寫,我才覺得自己是真正沒事了,寫作變成一面鏡子,一種日常的自我觀照。
高中是跟著「愛因斯坦的夢」、尼采、笛卡兒一起《我思故我在》的階段,莫名對哲學感興趣,雖然有些哲學著作不盡然全懂,但彷彿開啟了一個全新未知的有趣領域。卡謬筆下的「異鄉人」、「瘟疫」,以及一本描寫戰爭的「西線無戰事」 ( 作者文筆極好讓人如身歷其境,完全可以感受戰爭的殘酷,看了會哭的一本書 ),原以為這些高中讀的作品是與自己相當遙遠年代的作品,沒有預期會是在這兩年的真實世界一一上演的真實情境。「美麗新世界」、「動物農莊」、「1984」,希望那不會是我們以及我們下一代的未來。當同學們都在讀著村上春樹的時候,我只覺得他是個不負責任的中年大叔在喃喃自語 : 常常把人帶進憂鬱的迷宮裡,卻往往不把人帶出來。( 對高中生來說讀他的作品或許有些太早,也是出社會後才對他的作品開始有些共鳴。)
對我來說,《我讀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在》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真要說對我的生命帶來的深刻影響,"我讀"及"我思"要更多些。或許跟自己沉默寡言的個性有關,寫作也是種對外的自我表達,必須具有強烈的向外表達意願才能做到。文學經常是沉重的、憂鬱的、苦悶的,文學家或是作家總是可以精準地將生命的重量透過筆尖傳達出來。就如同高中時讀蕭麗紅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對於結局無論如何感到莫名其妙無法接受,一對宣稱互為知己心心相印的愛侶為什麼到最後因為一個莫名其妙的理由草率地分手,那前面愛得死去活來到底是在幹嘛 ? 但是10多年後再翻到這本書,關於這結局也只是淡淡的反應。恩,是有可能這樣的。畢竟人生充滿了各式各樣莫名其妙不得其解的事情,看多了光怪陸離的事情,就會變得見怪不怪。而閱讀只是讓我們提前知道更多前人走過的路,關於人生與苦痛的經驗談。
大一當國文老師帶我們開始讀老子、莊子時,其實我國中高中就已與這兩號人物打過交道了。開始看法國電影寫讀後感,但同時被一位既幽默又變態的作家搞得嘔吐了大半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我認識米蘭昆德拉的第一本書,其實高中就讀過,但大一偏偏選了他的這本書寫讀後感,之後就一路失控地把自己生命中過於沉重的那些很失態地嘔吐出來。雖然看上去狼狽了點,但不得不說嘔吐完真的輕鬆很多。如果有人要我從他的這麼多書中選出一本代表作,那麼毫無疑問地我會選擇「笑忘書」,這本書總結了他眾多著作中所圍繞表達的主題,人生中第一次因為一本書笑到必須捧著肚子,也因為一本書看到一半有些想哭。記得某天逛讀冊生活的二手書,發現米蘭昆德拉已經絕版的時代出版社的「緩慢」( 只賣40元是不是有點太對不起這位文學大師了 ? ),立刻欣喜地買下,因為皇冠再版的「緩慢」讀起來就是沒有時代出版的版本優啊 ! 當然這也可能是個人的閱讀偏好,就像多數人喜歡鹿橋的「未央歌」,我卻比較喜歡他寫的「人子」這本書。
前陣子看了日本台家庭醫學的節目,提到很多人深受失眠之苦。而醫學專家提出一個有效的建議,是要受試者在睡前把一整天下來曾經感受到的壓力書寫下來。根據試驗,相當有效地改善了受試者的睡眠。大概是一種把壓在心上沉甸甸的東西透過書寫釋放出來。就像很多人失戀情傷,也透過書寫自我療癒一樣,不失為一種好方法。不過某些情況下我會避免在睡前寫作,因為腦子一旦開始運轉就會停不下來,反而容易失眠,還是要看每個人的狀況去做調整吧 !
上個月為了花掉「藝FUN券」,到重慶南路的三民書局買書,每回走過書街總是感傷發現又倒閉關門的書店換上新的樣貌。大學時代,曾在三民書局一口氣讀完「流浪者之歌」( 推薦志文出版社的版本 ),從此後便成了赫塞的書迷,他著作的書籍八成以上都讀過,包括至今還讀不太懂、偶爾會繼續挑戰的「玻璃珠遊戲」。也曾經在沒課的時候,分好幾次在三民把「安娜卡列尼娜」的上下集都看完,「戰爭與和平」因為以前看「西線無戰事」哭太慘所以沒敢看。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也是在三民一口氣看完的,每當讀到好書都會多買幾本送給朋友,也第一個會想回三民買,畢竟這裡累積了許多我讀書的回憶。以前經常尋覓的志文出版社的世界文學,現在被放在很不顯眼的區域,除了書街的蕭條,彷彿也聽到文學書籍在哭泣,一種不受注目的自卑。記得學生時期出版社還會辦文學展主推一些文學獎得獎書籍,熱熱鬧鬧地,現在活動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高普考等工具書與教科書,輕小說或漫畫。
因為疫情躲在家裡追劇的時間變多了,但是追劇也只是打發掉時間,有時候閱讀思考才能打開自己的腦袋跟內心。總是先要有喜歡閱讀思考的人,才會有喜歡寫作的人,畢竟寫作這件事情還挺耗費心神的,有時候甚至帶來憂鬱和痛苦。讀一讀、想一想、寫一寫,書寫是一種對此刻自己思想的一種紀錄方式,有時文字甚至比語言可以留存更久、更有力量。生命或許短暫,但偉大作家的作品總是可以流傳許久。我自認自己是個平凡人,還是個懶人,寫作的時刻並不太多,這篇文章主要是向那些影響我人生的重要作家們致上敬意,同時向大家推薦些我所喜愛的書本們。我很慶幸自己學生時代愛讀既厚重又沉重的世界文學名著,出社會被工作折磨後,有陣子腦袋像漿糊似的,只能偶爾勉強讀一下宮部美幸的推理小說,珍奧斯汀的世界變得離我好遙遠,好不符合現在的生命情境,然後也終於明白為什麼文學榜暢銷書永遠是以前覺得稱不上文學的輕散文。希望自己不論工作再忙,都能繼續保有閱讀寫作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