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從讀字書店回來,前後不知跟幾位喜愛創作的學生推薦,我跟他們說:「天啊!你們要去讀字,你們會喜歡!」
我自己也很尬意。位於桃二街的讀字書店,成立於二〇一五年十月,讀字書店的命名由來一則延續了國際書展「讀字去旅行」的概念精神,二則它有獨自閱讀、讀字探索的音義轉化。
那日我是從北車搭乘區間南下桃園的,剛好是細讀一篇短篇小說的車程,我在車上讀字,也在前往讀字的復興路、春日路讀字。轉入桃二街口,細心的你一眼就撞見天上的「床」、地上的「慢」,以及那無所不在的店招指牌。其實我們無時無刻不藉由字去解讀、翻譯、詮釋這個世界,卻也被字給解讀、翻譯、詮釋掉了。
沿途這些散落字句,隱隱約約正在你的腦海形成一串敘事,如同蜜與蟻的關係你捨不得丟,又怕未及落實就消失了。大概這就是所謂的靈感來了。這時我的習慣是火速拿出小本本寫下觀察,或者拿出手機截圖拍照。一定要記下來。
來到讀字書店,你的語言知覺與美感神經會變得非常敏銳,因為「文學」的定義在這裡被鬆動了:文學是你的想像力得以抵達的那個地方,文學可以是數學、地理、歷史、音樂。文學可以是天花板。
天花板?那日走進讀字,創作慾就被挑起來。和店長正偉坐在角落談著讀字營運的半年發展,正偉說書店空間本來想走工業風的,然各種緣故變成現在的樣子,現在什麼樣子?嘿!你來就是了!其實談話過程,我的眼神不斷飄至天篷頂端。天啊!你們天花板好時尚,可以送我一片嗎!這常見的輕鋼架,上的是黑到發金的漆色,為此這方格那方格,就像飛到天上的電腦鍵盤,鍵面是黑的,因為沒有任何紋飾,每一格也是等你發想的空白格。
這讓我想起放在心中多年的計畫。有次筆電被《說文解字》砸中,鍵盤那枚寫著「wㄊ田」的黑鍵瞬間彈飛,少了一個按鍵,打字工作立刻耽誤。事情說來有點落漆、滑稽,卻意外動念想要為自己設計一款鍵盤,上面的符號又該怎樣排列組合呢。
有些人會認床、認枕、認馬桶,我發現自己會認鍵盤。從小到大使用過的電腦七八台。奇怪的是主機不在,螢幕在不了,鍵盤本人卻還在。「鍵盤可以用啊!」、「鍵盤又沒壞。」真的,我常在倉庫角落,或者書櫃底層,看到不同年代的鍵盤,口風琴般地擱在一邊,讓人以為是一種樂器。鍵盤也是一種樂器吧。我喜歡看人打字,或者辨識打字的聲音。好像打字也是寫作的一部分。寫作包含打字的力道、速度、姿勢,以及鍵盤材質屬性。
思緒跑得這麼遙遠,這正是讀字書店魅力之一,語言規範被打散,靈感如同土石流般的滾滾而下。讀字書店特色之二,即是展售許多獨立出版的專業製作,邊看邊嘆真是太有才!我想到學校教育有個名稱叫「術科」,術科有專屬教室:美術、音樂、家政,文學教育是否需要專屬空間呢?如果文學課程要到戶外教學?我想就是要來讀字書店。身處在這大數據的年代,我們每天的閱讀劑量未必較之從前的少,然而「短訊微信」與「文長勿入」之間的距離又是什麼?我常想起自己的文學啟蒙,並非某一篇文或某一本書,文學啟蒙於我更是對於「語言」的自覺,這當中詩的閱讀又扮演重要的角色。詩集在讀字是強項。
從台北國際書展「讀字辦桌」移駕回來的紅桌。
關於讀字書店的空間設計,內面坪數三十,建物前身是個文教機構,這裡以前就是家長小孩常來的地方。我很喜歡書店將原本茶褐顏色的鋁門外框,漆成現在的紅色,這是哪種紅?像是信紙格紋或書法宣紙的格狀紋路,只是比較粗勇,比較大方。正偉說店內擺設是活動式的,那個圓桌一眼就認出是從國際書展移駕回來。原本我試著捕捉內部空間的擺放邏輯,正偉則說書店每個月都長得不一樣啦。我喜歡這句話。好像整間書屋就是創作現場。書櫃調動一如意象調動,而廊道的動線設計,就是敘事軸線了。
半年來,讀字書店正在發展屬於讀字的詩學。營業時間從下午兩點至午夜十二點,加上位在巷內,外頭經過的人常是下課學童、趕去黃昏市場的媽媽,六點左右會出現垃圾車,然後是跑補習班的家長小孩,再晚一點是加班歸來的上班族與勞動者,更晚的話,大概就是略有心事的人了。書店日常就是社區日常,附近住戶曾向正偉分享,看到書店燈光亮便讓人感到安心,這是視覺上的;你讀字會發出聲音嗎?或者放在內心默讀。不知為何,我會留意別人初初拿到文字資料的反應,我自己遇到電器說明或遊戲規則,沒唸出來就讀不太懂,好像聲音也是內容的一部分。其實讀字的時候,就是與自己獨處的時候,安安靜靜很大聲,這是聽覺上的。
目前讀字的選書以文學、社會運動與性別議題的為主,書量甚豐。我在書店買走一本假牙的《我的青春小鳥》,一本陳舜臣的《青雲之軸》,臨櫃看到正偉細心替書穿上衣服,入夜天氣變涼了,那是讀字特有的書衣,我想起幼年替阿嬤拆中藥的日子,「拆」字多麼傳神,這才明白書籍也許是一種藥材,而閱讀是一帖解救心靈的良方。
讀字書店為書本包上書衣
圖片提供:書店裡的影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