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二手,一手五指,兩手十指,指有節,能屈伸。你來我來,來來去去,同去同行……」
從沒想過早上十點會出現在草屯三省堂書店的二樓雅座;更沒想過如此幸運,得以親耳聽到戰後漢文教材的原音重現,這是三省堂大家長洪介山為我開設的一日語言課程,而我手忙腳亂,就怕漏掉半字半句,像聽力測驗的火速猜字謄錄。字寫得很草,寫錯了洪老先生立刻為我校字。
現已年逾八十的他,讀小學那年正值二次大戰最為激烈、空襲最為密集的階段。而後日人投降,進行中的日文教育突然中斷,在青黃不接的接收初期,洪介山說上課教材變成漢文:三字經、千字文……念的卻是台語。很快國語推行委員會成立了,學校又開始進行ㄅㄆㄇㄈ的教育。這是一九四五年左右,許多正在念書的台灣孩子,共同走進又走出的歷史現場。對於短短幾年歷經日文、漢文、國語的密集訓練,洪老先生是很有感觸的。
這段課文其實很有趣。「指有節,能屈身」用台語唸起來超霸氣,可以拿來當成勵志小語,我更喜歡洪老先生邊念手指邊數支的神情,尤其在這自在舒適的草屯小鎮,陽光灑在全新裝潢的書店空間,我忽然發現這篇課文像是突然長出了插圖──插圖應該是窗外的中正街景吧,隱隱約約看到有間名為三省堂的書店,它開在現今店址的對邊,懷舊的泛黃的底色,石子路上走著你來我來,來來去去的草屯孩子。同去同行是什麼意思呢?我的解釋是:三省堂與草屯同去同行六十多年了。
三省堂開業於一九五〇年代中期,最初是連著騎樓約莫十坪大的空間,店名是洪介山的國文老師所命名的。洪介山當年沒有繼續升大學,開設書店的一個原因,便是想要提供孩子一個好的讀書環境。洪介山的子女後來都學業有成,事有專精,原來一間書店也暗藏一位父親的用心。洪介山的兒子洪煜哲說捨不得把書店收掉,而我感受到的,更像是兒子也不捨得父親會捨不得。於是重新接手,嘗試轉型,其傳承的是經驗的更是情感的。
坐落草屯中正路口邊間的三省堂,外觀相當霸氣醒目,同條路上還有許多大型連鎖店家,可以說是小鎮黃金店面。現在書店內部動線規劃清楚,活動空間寬敞舒適。一樓賣書,二樓賣文具,並增設閱讀區,三樓則是動漫與文創產品。閱讀區是獨立出來的咖啡區域,其中一面書架不定時更換店內多年來的藏書,未來也試著規劃展示南投作家的作品。我首先想到的其實是張深切,念過草鞋墩公學校,也就是現在的草屯國小,大正十四年曾經組織草屯炎峰青年會演劇團,日後在台灣藝文推動的工作方面,可說具有重要貢獻。不禁令人懷想:張深切身處的草屯,日治時期的藝文環境究竟如何?當時中正路又是什麼模樣?台灣小孩看書買書又去哪裡?洪煜哲說,回來草屯經營書店,主要也是想提供一個孩子可以去、而家長也安心的地方,這像是延續父親開店的初衷理念了。如今他將初衷理念,擴及至更多草屯孩子的身上,周末三省堂漸漸成為許多在地學子念書交流的去處。我的腦海不斷想著這句「孩子可以去的地方」、想到洪老先生朗讀的課文,想起課文的插圖除了街景、建物,漸漸也有了行人出沒。是在這亞熱帶台灣的中部小鎮,一個吹著南風而飆高溫的下晡日,路上閒著晃著的行人是要去哪呢?
我出生的小鎮並不算鎮,曾經沒有大型連鎖商店。放學回家,孩子可以去的地方其實還是學校:我們不是才剛從教室奔出來嗎?最常在街上閒晃,也不稱上街,就是一些雜貨店、公車站、五金行、農具行、農藥行、中藥店……單車騎著不停在村子打轉。我騎到哪都會撞見送信的郵差,遇到派出所的管區ㄝ。從小我就有類似的疑問:我還可以去哪裡?通常是離家不遠,位在菜場邊的文具鋪,沒買東西單純逛逛也不會感覺拍謝,總會遇到許多同樣閒晃的同學,身上仍然穿著學校服裝,腳上一定是拖鞋。文具鋪並不大,五六個同時出現的機率很多,這是孩子可以安心、靜心探索的所在,我們就像在開同樂會,熱烈討論要買一些什麼。
三省堂書店現在也在小鎮開設日語課程了,老闆即是老師,教室就是二樓的咖啡區,而飲品費就是上課費,學生不分年齡,男女老少共同在此學習。三省堂從原本的騎樓冊店、變成學生讀書中心與語言教室。我想到這也是社會邁向高齡、人口老化的年代,然老化的豈止是人?老學校、老建物、老社區,還有老書店。老書店如今成為草屯的大孩子小孩子都愛來的地方,這是南投的三省堂。
圖片提供:書店裡的影像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