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小型工作坊,讓我們一起前往拍攝現場!

半年小型工作坊,讓我們一起前往拍攝現場!

更新於 發佈於

事情在開始做了之後才可能知道怎麼做會更好,如果知道了,就應該馬上試著把事情做得更好。

 

謝謝支持與我一起更貼近新聞現場拍攝的二位夥伴,你們給我莫大的鼓舞,當然我也覺得責任重大,因此,我希望改變原本一次性的安排,希望可以更紮實的給予支持這個計畫的夥伴,這會是一個半年小型工作坊的型態,大家可以在這半年內更密切的互動、拍攝與討論,每個月至少聚會一次,每日我會提供適合大家採訪與拍攝的新聞行程,如果可以,我希望可以跟各位在現場採訪拍攝

 

或許你也可以選擇執行一個幾個月的攝影報導計畫,透過大家每月的聚會討論,我會盡力把最後的成果帶到SOS與風傳媒的風攝影頻道發表,也會試著向其他媒體或更多人展示各位的成果。如果各位對新聞攝影、攝影報導有興趣,並且願意加入我們的討論與執行,現在你或許還有一些時間可以跳上列車,我們期待在這趟旅程中看到你或妳。

 

raw-image
欲報名參加工作坊請參考《偉攝影∞非典型新聞攝影》

 

avatar-img
小偉的沙龍
1會員
35內容數
新聞攝影在台灣就如同雞肋,看似重要又不重要,從媒體呈現的架構看起來就是一個圖像世界,事實上就像果蠅的複眼看世界,氾濫而失焦。新聞攝影是另一種白色巨塔,外人看起來巨大而神秘,按圖索驥、緣溪行,或許就能發現箇中天地。就自己從事新聞攝影工作十餘年的心得分享所思所聞,提供觀看新聞影像的多重視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偉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接下來我會兌現我提案時的訴求,每月至少一篇關於新聞攝影領域個人的實務分享與觀察,當然在時間精神允許下,我應該要多所付出給我們一起的夥伴。至於認同我、要與我一起到新聞現場的夥伴,請來臉書發訊息給我,我把大家加進同一個群組,平時我會不定期將每日大家適合的行程公布在其中,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去拍些作品,我們可以多次聚會,看作品、討論作品,當然也可以隨時線上討論。有大事件時再一起到現場拍攝,也許我可以試著在風傳媒的風攝影中刊登大家的作品。</p>
<p>「記者」這個職業身份存在著先天的曖昧,它是一個延續自古老的刻印、一種威權的遺毒,如果現今要去定義它便會顯得左支右絀,「攝影記者」與「新聞照片」也是陷入相同困境。與其說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是一位優秀的攝影記者,不如說他是一位漫遊者與見證者,《心靈之眼》書中提到他的職涯經歷與攝影心得,他覺得攝影師最好能隱身在市井街坊,冷靜精準的用照片拍下眼前所見。</p>
<p>「台灣新聞攝影大賽」(Taiwan Press Photo Contest)是台灣唯一以報導影像為主體的競賽,仿造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的架構,秉持公平公開、開放評審,不僅為台灣大眾帶來過去一整年,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影像與故事,更期盼創造如同荷賽的高水準、高質量作品和效應,用台灣觀點向大眾及世界發聲。</p>
<p>要開始在SOS發表文章了,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該用怎樣開始?用什麼口吻開始?根據SOS的精神之一,希望建立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互動,就我自己而言,我則是抱著與讀者多向交流分享的態度在這邊發表,所以我決定用第一人稱的說話方式,來跟大家聊聊與討論。</p>
<p>接下來我會兌現我提案時的訴求,每月至少一篇關於新聞攝影領域個人的實務分享與觀察,當然在時間精神允許下,我應該要多所付出給我們一起的夥伴。至於認同我、要與我一起到新聞現場的夥伴,請來臉書發訊息給我,我把大家加進同一個群組,平時我會不定期將每日大家適合的行程公布在其中,大家有時間就可以去拍些作品,我們可以多次聚會,看作品、討論作品,當然也可以隨時線上討論。有大事件時再一起到現場拍攝,也許我可以試著在風傳媒的風攝影中刊登大家的作品。</p>
<p>「記者」這個職業身份存在著先天的曖昧,它是一個延續自古老的刻印、一種威權的遺毒,如果現今要去定義它便會顯得左支右絀,「攝影記者」與「新聞照片」也是陷入相同困境。與其說著名攝影大師布列松是一位優秀的攝影記者,不如說他是一位漫遊者與見證者,《心靈之眼》書中提到他的職涯經歷與攝影心得,他覺得攝影師最好能隱身在市井街坊,冷靜精準的用照片拍下眼前所見。</p>
<p>「台灣新聞攝影大賽」(Taiwan Press Photo Contest)是台灣唯一以報導影像為主體的競賽,仿造荷蘭「世界新聞攝影大賽」(World Press Photo)的架構,秉持公平公開、開放評審,不僅為台灣大眾帶來過去一整年,這片土地上發生的影像與故事,更期盼創造如同荷賽的高水準、高質量作品和效應,用台灣觀點向大眾及世界發聲。</p>
<p>要開始在SOS發表文章了,心裡七上八下,不知道該用怎樣開始?用什麼口吻開始?根據SOS的精神之一,希望建立讀者與作者之間的深度互動,就我自己而言,我則是抱著與讀者多向交流分享的態度在這邊發表,所以我決定用第一人稱的說話方式,來跟大家聊聊與討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