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tion id="attachment_55096" align="alignnone" width="615"]
(文:V太;圖:Medium @pazpena)[/caption]
▋ 網路世界裡的性別暴力
女明星與未出櫃的男同志私密照片或影像被散佈、愛滋感染者的感染身份被曝光、女性公眾人物必須面對外貌和身體羞辱、常對公共議題發表意見的女性可能經常在私信夾裡收到「屌照」或是在留言欄裡遇到強暴威脅、分手的情人在網路上公布彼此的親密細節或是影像、性別氣質不符合主流者與跨性別可能遭遇騷擾,甚至是被惡意檢舉……這些都是性別暴力被挪移到網路空間以後,可能出現的形式。
網路作為現實生活空間的延伸,也無可避免的承襲了父權社會裡的性別規範和邏輯:陽剛的權威不能被挑戰,而違反規範的女性必須受到懲罰或是恫嚇。而即使是在網路空間裡,性仍舊是一個常見的恫嚇和羞辱工具。同時,隨著網路成為一個重要的倡議工具,女性和性少數們越來越常利用網路討論議題、發表意見、組織行動,這些社群在網路上的「活躍」挑起了父權社會的敏感神經,在「主導權」遭到挑戰的同時,父權的擁護者們便可能試圖透過暴力,重新奪回自己在網路世界的話語權以及支配地位。
而在網路特性的推波助瀾下,這些威脅與暴力很多時候可以變得更有力。一方面,許多新興的暴力形式產生或是變得「更有效率」,例如私密照得以迅速傳播,以及個人資訊可以輕易地被洩漏給許多人。另一方面,網路性別暴力的嚴重性也被許多人低估。
▋ 不爽拔掉網路線啊
有些人質疑,網路上的「暴力」很多時候只是文字形式,不會造成「真的」傷害,當事人只要下線,就可以擺脫傷害,這樣的說法完全錯估了網路與當代生活的關聯,也就是:當網路在我們的生活裡扮演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與情感表達的各種角色時,利用暴力促使一個人在網路上消失,其實就是剝奪了這個人的許多自由和權利,甚至是壓縮了一個人的生活與人格。
換句話說,正如同一個不友善的公領域會使得女性/性少數的公共參與更加困難,一個性別不友善的網路空間也會使得女性/性少數選擇「退出」。對女性/性少數來說,這代表我們失去了意見表達的權力,以及透過網路參與公共討論、社會倡議、政治行動和經濟活動的機會,而對於整體社會來說,這亦是一個嚴重的損失,因為這代表我們失去了獲得不同觀點的機會,使網際網路成為一個單一、缺少多元的空間。
亦有研究指出,在網路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經濟體的當代,當女性/性少數因為性別不友善或是暴力而選擇退出網路時,網路也失去了女性/性少數的生產力(可能是抽象的如創意和傑出的點子,也可能是具體的創造),進而形成巨大的經濟損失。
▋ 責怪受害者的迷思
最後,網路的特性,以及我們對性別暴力的不夠了解,也使得網路上的性別暴力更常遭遇各種「迷思」,例如有些人誤以為只有肢體的暴力才是暴力,卻忽略精神、情緒和言語上的暴力一樣可能造成傷害。而各種「責怪受害者」的心態也格外常見,許多人會以「網路就是如此」來要求受害者們檢討與改變自己的行為,例如指責當事人不應該拍攝任何的私密照片,或是不應該「隨便回覆他人的訊息」。如同在現實生活中,網路性別暴力的受害者也經常被認定是他們「太招搖」、「不夠低調」,才會成為他人的暴力目標。
然而,網路上的性別暴力和任何性別暴力相同,我們應該將討論的重點放在「暴力為何產生」-也就是性別權力的不平等如何讓某些男性得以利用與性和性別相關的暴力,來達到控制、壓迫女性/性少數的目的,並且得以繼續掌握權力,維持他們的控制地位。我們不應該合理化這些暴力,甚至要求女性/性少數「調整(甚至是隱藏)自己」、「適應網路」,再次將受傷/受害的責任歸結到女性/性少數身上。
▋ 破解性暴力/性騷擾的十個小迷思:https://goo.gl/bOShSE
▋ 性騷擾/性暴力小學堂-司法與統計篇:https://goo.gl/MfrEUm
▋ 性騷擾/性暴力小學堂-資源篇:https://goo.gl/b1b4t7
▋ 與我們分享資源:
https://goo.gl/forms/19VnuN91fh24SEGI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