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2018的搖滾名人與20世紀的美國黑人</p>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5 分鐘

2018搖滾名人堂四月中公布,入選者大家最為熟悉的肯定是 Bon Jovi,或許還有人會認識 The Cars,其他幾位(團)還有 Dire Straits, The Moody Blues, Nina Simone, 和 Sister Rosetta Tharpe 或許就不見得人人都曾聽聞。

其中的妮娜西蒙(Nina Simone, 1933-2003),是位黑人女歌手,可謂60到70年代初期的搖滾天后。在 Netflix 有部關於西蒙的紀錄片《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相當推薦。《妮娜西蒙》已經獲得2016黃金時段艾美獎最佳紀錄片,也獲得2015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這不只是部關於黑人女歌手的傳記,還是 20 世紀美國黑人歷史的側錄。

raw-image

《逃出絕命鎮》的黑人才華

《逃出絕命鎮》( Get Out, 2017)裡,有段關於「有成就黑人」的論點——白人其實並非真正的認同黑人,而是有條件地接納、吸納、與吸收「那些已經很有成就的黑人」,白人大方地將他們納入自己的生活圈,讓他們成為白人的朋友,成為白人社交圈的資源,然後,再表面上很適才,卻是偷偷地適時消費及消耗他們的才華。

導演 Jordan Peele 的《逃出絕命鎮》,比起過去關於種族主義的電影,有著更細膩的詮釋,已經不是以黑白種族的二元對立方式,闡釋兩者之間的鴻溝與仇恨。Peele 提出「白人接納黑人」只是種「部份接納」與「表象認同」,並非有意全盤接受黑人,也非真心包容黑人的一切。

在故事中,待在 Armitage 這戶白人知識分子家中或是友人家庭的黑人(Georgina, Walter, 和 Andre),都是相當有才華或已有成就的黑人。他們會進入 Armitage 和友人的家庭,流程幾乎一致:

raw-image


1) 先是受到代表誘惑的女主角「玫瑰」(Rose Armitage, Allison Williams 飾演)所吸引,讓這位表面上有著開放接納心態的白人女子,帶著善意慢慢親近,而漸漸在感情上「受騙」,而進入 Armitage 位於鄉下的家中。(「玫瑰」很美,但是有刺,女主角的名字是種暗示。)

2) 再以設計好的偶然,讓母親 Missy(Catherine Keener 飾演)以經典的「咖啡杯催眠法」,讓受害的黑人沈入有意識的昏迷,成為「被換腦」的獵物。(Missy 有兩種解釋,第一是美麗的小姐 miss+y,第二是,宛如迷霧般地讓人迷路,miss[ing]。)

3) 將有著健康身體與才華氣質的黑人,當成頹圮白人身體的替代,將白人的意識植入黑人身體,如此,在大腦層面能夠留住白人心愛的家人(或自許的模樣),在肉體層面則能擁有優質的天分與健美的身體(只是無法完全更換,還是有黑人意識的殘留,會在不小心在「閃光」時被喚醒。)

raw-image


「換腦」是種具象的暗喻,意味著吸收黑人的天賦,並納入白人的體系,成為白人的資產。

這些知識分子樂於與黑人同行或者為友,是有條件的欣賞與熱愛。在「喜愛」之餘,白人更想要佔有。因此,在熱情為友之後,還要加以收編納入,讓這些與眾不同的黑人,成為白人社交的收藏品,同時也提升知識分子政治正確的形象資產。《逃出絕命鎮》最恐怖的揭露,即在揭發強勢種族並非真心認同、接納、與包容弱勢他族,可能只是有條件且政治正確的收藏罷了。

導演 Peele 會創造出如此詭異恐怖的故事,肯定並非杜撰的遐想,而是在美國一直上演的現實。或許,才華洋溢的爵士女伶西蒙,就是70年代的其中一例。

raw-image

妮娜西蒙的音樂才華

西蒙從小跟著媽媽在教會唱詩歌練鋼琴,因為有天分,於是她犧牲童年,每日八小時不間斷地一直彈琴,也因此失去結交同儕的機會。沒有黑人朋友,又因為常常得進入白人區學鋼琴(美國南方二十世紀初期仍有種族隔離),於是西蒙從小就感受得到白人與黑人之間的差異與異樣眼光。小小年紀,Simone 的內心就已經默默養出一顆孤寂又黑暗的靈魂。

後來,一方面西蒙很有才華,另一方面則是鋼琴老師設立基金會,提供西蒙獎學金到紐約昂貴的茱莉亞音樂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繼續學琴。一年半之後,獎學金已經不敷,於是她必須再報考有提供獎學金的音樂學院。西蒙於是申請位於費城的城柯蒂斯音樂學院(The Curtis Institute of Music)。然而,縱使西蒙表現相當出眾,卻因為「黑人」身分,而遭到學院拒絕,無法完成學業繼續深造(因為學費太貴,南方黑人根本無力承擔),也幾乎斷送她想要成為第一位黑人古典鋼琴家的夢想。

raw-image


直至半年後,西蒙才總算明白,自己無法進入柯蒂斯學院,主因是「黑人」。黑人的身分在美國是種生存的阻礙,於是她也曾被勸告:黑皮膚、寬鼻子、大嘴巴、又厚嘴唇,這輩子應該準備剪角沒機會了。無論是無形的被學院拒絕,或是有形地被正面批評,種族歧視的憤恨縱使沒有明說,卻早已種下根苗。

沒有進入費城的柯蒂斯音樂學校,西蒙仍舊帶著期待,心想只要賺夠錢,還是有機會繼續古典音樂的深造,成為黑人古典音樂家的女性第一人。於是,她與家人搬到費城,並在小酒吧彈琴謀生(日夜顛倒的艱辛生活)。

之後,西蒙又搬到充斥娛樂的大西洋城,繼續鋼琴演奏,因緣際會,酒吧老闆要求她,除了奏琴之外也得歌唱,老闆願意給她更高的收入。於是,西蒙開始邊彈邊唱的生涯,而且也意外地,竟然大受歡迎。自此,她即興低沈的歌唱才華被燃醒,順勢踏上演藝之路,從此輾轉於錄製唱片、參加節目、並巡迴演唱。短短不到十年,已是國際知名。

raw-image


西蒙的登台演出

西蒙第一首大受歡迎的作品,是翻唱喬治蓋希文(George Gershwin, 1898-1937)著名歌劇《波吉與貝絲》(Porgy and Bess)中的《我愛你,波吉》(I Loves You Porgy)。因為這首曲的熱門,西蒙於是受邀到花花公子的電視現場節目 Playboy's Penthouse,表演一場自彈自唱的《我愛你,波吉》。

紀錄片的這場表演,有個奇怪的景象:現場全部都是金髮碧眼穿著體面的白人,要不是有錢的白人,就是標緻的白人。唯一的大鼻子大嘴巴黑人,就是坐在中間的西蒙,「她的才華」太出眾稀有了,於是受邀於白人的世界「展示」。當時她被稱為黑人女王(Princess Noire)。

將上面這張西蒙的電視錄影劇照,比對更上面在《衝出絕命鎮》的 Chris Washington(Daniel Kaluuya 飾演)咧嘴站在白人群中的劇照,即能發現其中之奧妙,現實與虛幻之間享有雷同的諷刺主題:吸收黑人的天賦,納入白人的體系,成為白人的資產。

raw-image


1961 年,她與曾經擔任紐約刑警的白人 Andrew Stroud 結婚,這位鐵血硬漢後來辭掉警察工作,專任西蒙的經紀人,成立工作室、並雇用十多名工作人員,非常有技巧且成功地把 Simone 推向娛樂界與商業化,不只賺飽荷包,進入國際舞台,還完成西蒙的大夢想:成為第一位在卡內基音樂廳舉辦演奏會的黑人女性。

1963年4月12日星期五晚上,西蒙終於登上這座代表音樂家榮耀標竿的卡內基演奏廳,成為於此的第一位黑人女性表演者。現場所有的聽眾,無聲專心地端坐在自己的座位,心無旁騖地聆聽演奏者的表演,這是西蒙最享受的音樂尊嚴:聽眾對表演者的全然欣賞與尊重。

一直接受古典音樂訓練的西蒙,心中夢想的「演奏」,就是音樂廳的嚴肅演奏,而不是小酒館裡頭,有人喝酒叫囂,喝得醉醺醺又聽不懂音樂的「消遣」。音樂不是背景,是嚴肅的思想與表演,需要認真地被對待。於是,這場演奏會對於西蒙來說極為關鍵。她一直認為自己是藝術家,而且是古典音樂藝術家。這也是為何她稱自己的音樂不是 Jazz,而是「黑人古典音樂(black classic music)」,當然,這個詞彙的背後還包括她的黑人運動與種族意識。

raw-image


雖然成名後,西蒙有更多的機會創作與演出,但是她卻愈來愈不快樂,因為在她心中有個非常黑暗的角落,會一直侵蝕她的靈魂。她感到非常不自由不快樂,卻難以明說。她痛恨不斷地被逼著創作、演出、歌唱、灌唱片等等,厭惡一直馬不停蹄的巨星行程。

她的經紀人,也就是白人先生 Stroud 為她的日常安排滿滿的行程與節目,西蒙說自己永遠都好累好累,但是先生不讓她休息,讓她幾乎就要被榨乾。她渴望自由,從工作脫離的自由。但是先生警告她,不行,今日的成就與財富,都是不斷工作才有的回報,而且他們以西蒙為中心的小公司,還要養十幾個人,不能說累就累,說不做就不做,說休息就休息。他堅持西蒙要以大局著想。

於此同時,先生還會家暴她,酒後亂揍,懷孕捶肚等等。不只沒有自由,還生活在恐懼之中,因為西蒙根本無法預期先生何時會生氣,何時會揍她。她跟先生之間的關係非常矛盾:她一方面需要 Stroud 幫她經營演藝事業,一方面似乎還愛著他,另一方面卻是又氣又恨他。充滿膠著的心情,外加來自先生的箝制與恐懼,西蒙在精神方面也開始變得極為不穩定,時常焦躁暴怒。

raw-image


紀錄片進行到此處時,我的腦中不斷出現《逃出絕命鎮》,一直在想,銳不可當的西蒙,根本就是絕命鎮裡的 Chris,她不斷獻祭她的才華給白人——白人先生、白人的背後團隊,還有白人為主的娛樂圈。她的稟賦是商品,很難複製,於是只能無止盡地挖掘榨取。她那即將被榨乾的天賦,還真像 Chris 即將被挖出對調的大腦。

西蒙與黑人民權運動

正當西蒙開始感到迷失,無法理解內心角落的呼喚,到底是在渴求什麼時,1963 年的美國南方發生的兩件白人恐怖行動,不只加劇黑人的民權運動,也點燃她內心的革命之火。先是在 1963 年六月,於密西西比大學就讀且熱衷於取消黑人種族隔離政策的 Medgar Evers,遭到白人優越主義的3K黨刺殺。再者,同年九月,3K黨又以自製的定時火藥,恐怖攻擊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十六街教堂裡,正在做禮拜的黑人,結果釀成的大火,造成四名無辜少女的死亡與二十二人受傷。

1963這一年,3K黨不只暗中不斷破壞黑人的社會運動,接二連三對著無辜且手無寸體的黑人百姓恐怖攻擊,還暗殺黑人運動的重要人物。白人優越主義的殘忍行動,迅速激起黑人的公憤。西蒙因此也寫下她的第一首黑人政治歌曲:《天殺的密西西比》(Mississippi Goddam, 1964),自此積極介入黑人民權運動,在公開場合以音樂高歌黑人主權,甚至還揚言不惜流血犧牲也要革命。

 

(上面影片是《密西西比在燃燒》Mississippi Burning, 1998 的預告片,這部電影片名也翻譯為《烈血大風暴》,曾經提名為 1988 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女配角,最後獲得的獎項則是最佳攝影。這個故事的主題就是 1963 年的教堂大火、Evers 被刺、以及 3K 黨的白人主義與恐怖行動。)

自從西蒙開始以音樂親身參與黑人運動之後,她開始感到滿足,因為積極為黑人說話,吶喊出內心積壓已久的束縛與桎梏,讓她感受到自己真正的價值,感受到為黑人同胞爭取自由的真實存在。自 1964 年之後,西蒙的公開演出都會同場加映「黑人力量(Black Power)」的宣傳。此時,她已經不再只是白人娛樂圈中天賦異稟的爵士靈魂女歌手,還是有主見有自我的「黑人女性」。

只是,西蒙的政治主張非常強烈,也很極端,因此,她的政治取向漸漸傷害她的演藝之路。但是西蒙一點也不想退縮,因為「我無法當個不反應時代的藝術家(I cannot be an artist and not reflect the times.)」。 像西蒙這種有膽涉入政治,且無畏表明政治立場的流行音樂家,非常勇敢,且相當少數,因為一旦被封殺,演藝之路會因此斷線,未來生活將無以為繼。果然,那些帶有過多政治意味的歌曲,唱片公司不喜錄製,更別說被廣播電台撤回並折斷的《天殺的密西西比》唱片。

raw-image


就在西蒙熱忱高唱黑人力量且無懼表明政治立場的同時,美國各地的黑人民權運動也如火如荼地展開,馬丁路德金恩博士(Martin Luther King, Jr., 1929-68)與麥爾坎·X(Malcolm X, 1925-65)雖然彼此主張有異,但都是此時最重要的黑人運動領袖。於此同時,白人優越主義同樣也激烈反擊,不惜以刺殺與恐怖攻擊阻止黑人運動的擴散。麥爾坎 X 與金恩博士分別於 1965 與 68 年被刺殺,因此激起更大的黑人反彈。Simone 還在金恩博士被刺殺之後的演唱會,難過得高歌到嘶啞失聲。

除了《天殺的密西西比》,西蒙其他著名的黑人歌曲還有 《希望我知道自由的滋味》("I Wish I Knew How It Would Feel to Be Free," 1967),《剝削的憂傷》("Backlash Blues",1968),《啥都沒,我就條命》("Ain't Got No, I Got Life," 1968),和《年輕、天賦、和黝黑》"To Be Young, Gifted and Black" (1970) 等等。參與運動與革命的這幾年,Simone 對生命感到積極樂觀,對自己感到滿足且充滿意義,因為她後來受訪時曾說:當時我過得很有活力,因為我被需要,而且我也可以為我的種族歌唱(wikipedia)。

1968年4月7日西蒙於偉斯伯理音樂節(Westbury Music Fair)的整場音樂會內容,全部獻給於4月4日被刺殺的金恩博士,並將這場音樂會現場的錄音製作成唱片,也就是在1968年發行的 《'Nuff Said!》,《剝削的憂傷》和《啥都沒,我就條命》都是其中之作。

 


《啥都沒,我就條命》這首歌曲獲得許多迴響,仔細聽這首歌的歌詞,肯定感動。在這些備受欺壓的黑人靈魂歌聲裡,並非單純的絕望與自怨自艾,由後半段飛揚的旋律與振奮的歌詞,就能感受到她的豁然、開放、和樂觀。

我非常喜歡她在悲傷的種族音樂中,除了表達憤怒之外,總會加入許多看似卑微(例如歌詞中的「還好我還有腎臟」等等),卻是希望的種子。他們從不絕望,也不意志消沈。參加革命的人,怎能心灰意冷、又酸言酸語、還怨天尤人,肯定得在指控之後,繼續以朝氣與希望面對未來,尤其是站在前線鼓舞人心的領袖。西蒙的歌曲即是如此。

一方面太過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使得西蒙的演藝事業受到抵制的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她容易有情緒失控的問題,她與先生之間無論是在夫妻或是商業合作的關係上,都愈趨惡化。後來,西蒙只剩零星的錄音演唱,也漸漸由舞台消失。這也是為何《妮娜西蒙:女伶的靈魂》這部紀錄片的題名會是:What Happened, Miss Simone? (當時怎麼啦,西蒙小姐?)

 


西蒙、自由、與美國黑人的傳承

「當時怎麼啦?西蒙小姐。」這句話出自於與西蒙同時代且差不多年紀的美國黑人女作家 Maya Angelou(1928-2014)。電影於故事開始之時即以 Angelou 的提問作為開場:「西蒙小姐,你被數百萬人崇拜、喜愛。但是,發生什麼事了呢?」

Angelou 是美國黑人運動中的另一位重要的人物,這位女作家對近代黑人女性最具影響的一本書,就在西蒙高唱黑人歌曲的差不多時期出版,這是 Angelou 的自傳 :《我知道為何籠中鳥會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 1969)。這本書影響後世千千萬萬的美國黑人女性,包括才剛列入 2018 時代雜誌百大最具影響力之人中的歐普拉.溫芙蕾(Oprah Winfrey)。

歐普拉曾說,Angelou 的詩與自傳對她有著極巨大的影響,還稱 Angelou 是她如母親一樣的精神指導(影片一)給她許多鼓舞,才能讓她成為今日的她影片二)。當然,歐普拉今日的成就與振奮的演說,同樣也激勵了許多今日的黑人女性。由西蒙和 Angelou,再到歐普拉,這是由20世紀到21世紀「女性黑人之力」的傳承。

raw-image


有趣的是,Angelou 的自傳《我知道為何籠中鳥會歌唱》也是傳承自前一代的黑人詩人 Paul Laurence Dunbar(1872-1906)。在十九世紀末美國南方的俄亥俄州代頓市(Dayton),除了有著名的萊特兄弟(Wright Brothers)正在研究如何造飛機之外,他們所就讀的中學校園裡,唯一的黑人同學,就是 Dunbar,一位才華洋溢的青年詩人。

他最著名的一首詩是《同情》(Sympathy),其中第三段有句話:我知道為何籠中鳥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Angelou 就是以此句作為自傳題名。會將黑人比喻為「籠中鳥(caged bird)」,是因為打自蓄奴以來,黑人一直都被當成是非洲蠻荒海運來到北美的野獸,而不是有靈魂的人類。白人奴役、鞭打、買賣、刮殺黑人,也就是詩中籠中鳥的處境。無論是十九世紀的 Dunber,二十世紀的西蒙和 Angelou,或是二十一世紀的歐普拉,他們都想要解開這座牢籠,感受自由——「沒有恐懼」的自由。即使在2018春天的今日,沒有恐懼的自由,對黑人來說,仍舊珍貴。

《妮娜西蒙》紀錄片的開頭不久,記者訪問西蒙,如何解釋「自由」,她的答案就是「沒有恐懼(no fear)」。或許我們很難理解,什麼是沒有恐懼。舉個例子:2018年的 3月18日,位於加州的沙加緬都(Scremento,也就是《淑女鳥》Lady Bird 的故事小鎮),有位沒有武器的年輕黑人,於夜間單獨行走於路上,卻莫名地被兩名警察由後追趕,並以二十槍斃命。這位26歲的年輕人,還是三個孩子的爸爸(影片新聞。)並非只有印度女孩子害怕夜間在外行走,美國的黑人即使是男性,於夜間在外行走也有所恐懼。

 

(上面這首《天殺的密西西比》就是要唱出黑人對於白人恐怖脅迫的抗議。)

西蒙與自由的代價

後來,一方面因為政治因素而受到排擠,一方面是與白人先生的關係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則是自己的精神狀態非常不穩定,西蒙終於「逃出演藝圈」,逃到西非的賴比瑞亞,在此,她曾經享受過毫無恐懼的自由自在,暢遊在黑人不受評價的世界。

但是,好景不常,來自美國的白人先生以經濟報復,斷絕西蒙的財務自由,外加幾度幾乎精神崩潰,使得西蒙與女兒的關係也變得極糟。Angelou 提問的「當時怎麼啦?」應該就是想為觀眾找出西蒙消聲匿跡的將近十年,到底是發生什麼事。這段關於西蒙淡出演藝圈的歷史,看來相當令人不捨,一個天才音樂家幾乎以自我毀滅的方式在他鄉流浪,明明曾經是國際巨星卻再次淪落到酒吧彈琴餬口。

紀錄片中,麥爾坎X的女兒 Attallah Shabbazz 如此評語:她並沒有跟她的時代不一致,是時代跟不上她(“She was not in odds with the time, the times were at odd with her.”)。關於西蒙後半生的悲劇,紀錄片還有另一個解釋是:她看來什麼都對,錯的是她周遭的文化(“I see what is right with her, and what was wrong with the culture that surrounded her.”)。

 

(上面這首歌《年輕、天賦、和黝黑》,是西蒙為好友 Lorraine Hansberry 的歌唱,這位黑人女演員,才 34 歲就過世,讓西蒙很傷心。這首曲不只是為 Hansberry 歌唱,也是為所有黑人女性,她期許每一位黑人女性,都要以自己的年輕與才華而驕傲且努力。)

這部紀錄片隱約透露著,西蒙這位與眾不同的音樂家,其實並非是因為參與政治而自我毀滅,反而是被70年代的封閉與保守,以及尚未成熟的黑人運動,給困惑、挫折、與犧牲。正如同當年柯蒂斯音樂學院曾經因為她的膚色,而不在乎她的天分,斷然拒絕她的入學一樣,表現出真實自我的西蒙,並沒有受到70年代的全然接納與喜愛。當時的主流(白人)社會,只想聽她唱情歌,並不想聽她為黑人高唱革命與運動。這就是《逃出絕命鎮》故事中,白人的「有條件接納黑人」心態。

這位自我意識強烈又勇於走在自己道路的黑人女性,直到21世紀才總算被她的社會接納,在 2003 年,她獲頒柯蒂斯音樂學院的榮譽學位,也在 2018 年登上搖滾名人堂,距離西蒙漸漸淡出的 1970 年代中期,已過四十多年。整體社會意識的進步,竟是如此緩慢。

因此,與其想問「西蒙小姐,你怎麼了?」或許反而應該問:「嗨,社會,你怎麼了?」

 

(上面這首歌曲,是在1968年4月7日於偉斯伯理音樂節,西蒙為被刺殺的金恩歌唱的《位什麼?》Why?。)

其他與黑人有關的電影:

1. 關於黑人與「黑豹」,可以參考在釀電影的這篇:
《黑豹》王者之王的成就之道:違抗傳統、善心正義、佈新路線

2. 關於NASA的女性黑人科學家,可以參考《關鍵少數》這群在NASA地底下幫忙算數學的成批的聰明黑人女性,年紀長 Simone 大約十歲,人生大部分的時間多有重疊交錯:
《關鍵少數》的平權先鋒:NASA黑人女科學家打破種族和性別藩籬

3. 關於黑人爵士樂手 Miles Davis 的傳記電影,可以參考這篇:
《瘋狂邁爾士》(Miles Ahead)人生休止符的後面是什麼?

 

(如果你喜歡 Fugees,肯定也有聽過 Lauryn Hill Wyclef Jean 唱的 No Woman No Cry。這首歌 Simone 也翻唱過。)

4. 關於黑人與弱勢的議題,可以參考:
《水底情深》包裝在浪漫愛情故事的新價值與新信仰」

5. 關於家暴,可以讀這篇:
《美麗心計》完美家庭的小小黑洞,正常社會的大大謊言

最後附上 Fugees 的 No Women, No Cry 當作結尾: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希米露的沙龍
2.1K會員
234內容數
《科幻電影希米露》提供多面向與多層次的故事閱讀與思考。每個電影,都有個故事的時空,透過歷史與文化的解讀,就能找出詭異故事的金鑰、理出奇幻故事的脈絡、也能解開任何不羈電影的思路邏輯。
希米露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2/28
想對烏克蘭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在Netflix看《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 2015),這是關於烏克蘭於2013至2014在冬季爆發的親歐盟示威運動。烏克蘭自1991獨立以來,來自俄羅斯的壓力從未減少。
Thumbnail
2022/02/28
想對烏克蘭有更多的認識,可以在Netflix看《凜冬烈火:烏克蘭為自由而戰》(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 2015),這是關於烏克蘭於2013至2014在冬季爆發的親歐盟示威運動。烏克蘭自1991獨立以來,來自俄羅斯的壓力從未減少。
Thumbnail
2022/02/04
《白老虎》(The White Tiger, 2021)應該是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電影,但是這部印度電影中的荒謬與諷刺,真是讓人想笑想哭又好酸楚。
Thumbnail
2022/02/04
《白老虎》(The White Tiger, 2021)應該是許多人都沒有注意到的電影,但是這部印度電影中的荒謬與諷刺,真是讓人想笑想哭又好酸楚。
Thumbnail
2019/08/04
2019年的六月時,在台北電影節有個「明日.台灣」單元,其中有兩組製作品質相當不錯的「驚悚劇場」短片,近日才知道,原來這七部片都是由鏡文學製作。在這七部短片中,我最喜歡的兩部是〈住戶公約第一條〉和〈樂園〉,其次是〈肇事者逃逸〉與〈虎〉。
Thumbnail
2019/08/04
2019年的六月時,在台北電影節有個「明日.台灣」單元,其中有兩組製作品質相當不錯的「驚悚劇場」短片,近日才知道,原來這七部片都是由鏡文學製作。在這七部短片中,我最喜歡的兩部是〈住戶公約第一條〉和〈樂園〉,其次是〈肇事者逃逸〉與〈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平常很少聽爵士樂, 妮娜.西蒙(Nina Simone, 1933-2003)對我來說,其實是陌生的。 沒想到去年因為一本繪本和一部紀錄片, 讓我完全愛上這位有個性的女歌手。
Thumbnail
平常很少聽爵士樂, 妮娜.西蒙(Nina Simone, 1933-2003)對我來說,其實是陌生的。 沒想到去年因為一本繪本和一部紀錄片, 讓我完全愛上這位有個性的女歌手。
Thumbnail
國際婦女節訂於每年的3月8日,起源來自於1917年3月8日,俄羅斯的紡織女工集體罷工並上街遊行抗議。接著各國也紛紛出現了大規模的抗議遊行與示威活動,而一位女權運動的重要人物──克拉拉.柴特金在國際勞動婦女大會上,提倡應將3月8日訂為國際婦女節,經過17個國家一致同意後,國際婦女節也就此正式確立,這一
Thumbnail
國際婦女節訂於每年的3月8日,起源來自於1917年3月8日,俄羅斯的紡織女工集體罷工並上街遊行抗議。接著各國也紛紛出現了大規模的抗議遊行與示威活動,而一位女權運動的重要人物──克拉拉.柴特金在國際勞動婦女大會上,提倡應將3月8日訂為國際婦女節,經過17個國家一致同意後,國際婦女節也就此正式確立,這一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八位非裔音樂家,包括20年代的藍調歌手Bessie Smith 和 Ma Rainey,60s、70s的爵士樂手Miles Davis、John Coltrane 和女歌手 Nina Simone,還有80s和90s的惠妮休斯頓和NWA,他們都是著名的非裔音樂家。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八位非裔音樂家,包括20年代的藍調歌手Bessie Smith 和 Ma Rainey,60s、70s的爵士樂手Miles Davis、John Coltrane 和女歌手 Nina Simone,還有80s和90s的惠妮休斯頓和NWA,他們都是著名的非裔音樂家。
Thumbnail
托妮•莫里森和Zadie Smith用虛構和非虛構的方式詮釋社會中十個壓迫族群的方式。這裡,我也看到了新疆、西藏、戴著鐵鍊的女性、粵語⋯⋯同樣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舊以同樣的效率環環相扣地運作著。
Thumbnail
托妮•莫里森和Zadie Smith用虛構和非虛構的方式詮釋社會中十個壓迫族群的方式。這裡,我也看到了新疆、西藏、戴著鐵鍊的女性、粵語⋯⋯同樣的模式在很多地方依舊以同樣的效率環環相扣地運作著。
Thumbnail
#21世紀一個紐約女孩逃離自身族群的正統派哈西迪猶太教的控制逃到德國尋找自由 #19世紀末初靠賣生髮膏創業起家 #黑人女百萬富翁 #Netflix #WhiteHot: the Rise & Fall of #Abercrombie&Fitch #Unorthodox #劇集關鍵詞 - - - -
Thumbnail
#21世紀一個紐約女孩逃離自身族群的正統派哈西迪猶太教的控制逃到德國尋找自由 #19世紀末初靠賣生髮膏創業起家 #黑人女百萬富翁 #Netflix #WhiteHot: the Rise & Fall of #Abercrombie&Fitch #Unorthodox #劇集關鍵詞 - - - -
Thumbnail
這場電影觀看的經驗,很像學生時代讀意識流小說的放空感,處處是 Virginia Woolf 的影子。它自然無法用傳統劇情架構去期待,最好的方式是不帶成見進入主角的當下,感知收穫會更豐富。
Thumbnail
這場電影觀看的經驗,很像學生時代讀意識流小說的放空感,處處是 Virginia Woolf 的影子。它自然無法用傳統劇情架構去期待,最好的方式是不帶成見進入主角的當下,感知收穫會更豐富。
Thumbnail
這是一齣編導演都相當出色的美劇,復古的60年代氛圍,振奮人心的對弈,Anya Taylor-Joy把看似淡漠寡言卻又倔強中帶著傲氣的女主角詮釋地極其細緻動人,彷彿跟著主人翁的成長歷程,挑戰過一場又一場扣人心弦的棋局。
Thumbnail
這是一齣編導演都相當出色的美劇,復古的60年代氛圍,振奮人心的對弈,Anya Taylor-Joy把看似淡漠寡言卻又倔強中帶著傲氣的女主角詮釋地極其細緻動人,彷彿跟著主人翁的成長歷程,挑戰過一場又一場扣人心弦的棋局。
Thumbnail
respect 致敬人權靈魂歌后,Aretha Franklin傳記電影 永遠別讓任何人阻止你做喜歡的事,別輕易向困境妥協。記得,你值得一切更好的,去追尋,去爭取!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劇照 《靈魂心聲》(Respect)是一部2
Thumbnail
respect 致敬人權靈魂歌后,Aretha Franklin傳記電影 永遠別讓任何人阻止你做喜歡的事,別輕易向困境妥協。記得,你值得一切更好的,去追尋,去爭取! 我的個人部落格→YC TALK (yctalkspace.blogspot.com) 劇照 《靈魂心聲》(Respect)是一部2
Thumbnail
電影中許多旁枝末節,常提供歷史的蛛絲馬跡。 最教人懷念的,是奧黛麗.赫本在《第凡內早餐》唱那首名曲Moon River。她頭上包著剛浴完的毛巾,懶懶的坐在逃生梯旁的窗台,不經心的撥動琴絃,幽幽唱出這首一直流行至今的歌...
Thumbnail
電影中許多旁枝末節,常提供歷史的蛛絲馬跡。 最教人懷念的,是奧黛麗.赫本在《第凡內早餐》唱那首名曲Moon River。她頭上包著剛浴完的毛巾,懶懶的坐在逃生梯旁的窗台,不經心的撥動琴絃,幽幽唱出這首一直流行至今的歌...
Thumbnail
《妮娜西蒙:爵士女伶》 不只是關於 Nina Simone 的傳記,閱讀她的生命,同時也是閱覽二十世紀的美國黑人歷史。Simone 這位黑人女歌手可謂 60s 到 70s 初期的搖滾天后。《妮娜西蒙》已經獲得2016黃金段艾美獎的最佳紀錄片,也獲得2015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Thumbnail
《妮娜西蒙:爵士女伶》 不只是關於 Nina Simone 的傳記,閱讀她的生命,同時也是閱覽二十世紀的美國黑人歷史。Simone 這位黑人女歌手可謂 60s 到 70s 初期的搖滾天后。《妮娜西蒙》已經獲得2016黃金段艾美獎的最佳紀錄片,也獲得2015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