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向全世界》香港:觀光區看不見的垃圾圍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我跟香港緣份特別深,連續幾年出差,總是離不開香港。每一回主題都不同,拍香港美食,也拍香港美景。剛入行不久的時候,我去了一趟迪士尼拍夜間萬聖節遊行,當時的我不知道,就在距離樂園車程不到20分鐘的愉景灣(Discovery Bay),在高品質住宅區外海,有好幾座海灘垃圾汙染嚴重。事實上,大嶼山海灘幾乎無一倖免。

塑膠袋、保特瓶:海洋生態殺手

愉景灣國際學校兩位老師Jonny和Tim是業餘划槳高手,兩人分別從英國和紐西蘭到香港教書。2018年2月份,兩個人決定出發,花五天時間划槳繞行大嶼山,最終他們一共標記出超過一百座被污染的海灣( The Lantau Island Paddle)。

專訪過程,我請兩人回憶划槳過程見聞,Jonny說他隨手伸進海裡一撈,無數塑膠袋開始從指縫中滑落,甚至影響他們划槳。兩個人用影像記錄香港海岸慘況,回到學校,帶著學生做環保。有一位10歲孩子Harry跟我說,他天天自己帶水壺到學校,不喝瓶裝飲料,就算要買飲料,也會自備吸管。專訪的時候接近放學時間,Harry爸爸在一旁等著,邊聽邊汗顏,因為當時他手上就拿著一瓶保特瓶裝礦泉水,事實上,我也是!

我們在三天之內,走訪大嶼山,也去了香港島東南隅石澳的垃圾灣,更搭船到離島南ㄚ島的石排灣。這兩個海灣受汙染情況也嚴重,最多的是寶特瓶罐、廢油桶、塑膠袋(罐)、竹枝或木頭,還有無數保麗龍碎片。

從小是不是都聽過「少用塑膠,因為塑膠不易腐爛」?但是,總要非得親眼看見,衝擊才強烈。我在石排灣採訪,加入環保團體的淨灘行列,近距離「觀察」塑膠垃圾,就發現一個12年前的食品包裝袋,食品製造地來自北京,過期日在2006年的8月。這個塑膠袋肯定在海洋中漂浮好一段日子吧,除了褪色之外,上頭有魚啃小洞,還不只一個,海漂垃圾不只汙染水域,也毒害生物。

香港的海洋垃圾不只來自香港,在夏天暴雨時節,珠江水帶著中國大陸的垃圾,跟著河流衝到香港外海,特別影響到香港西邊跟南邊的位置。 ---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海洋保育專案經理 楊松穎

仔細分析,香港部分海灣,因為地形的關係,海漂廢棄物很容易進得來卻出不去。例如垃圾灣就是一個U字型灣口,垃圾一上岸就容易聚積,再加上季風和洋流影響,垃圾來源更多。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WWF-HK)的調查報告,海洋垃圾中,60%-80%來自陸地,多半因為人類隨手亂丟或刻意傾倒;另外20%-40%來自海上活動,包含水上漁業、娛樂產業或者運輸業,一旦垃圾進入大海,就開始全球旅行。

賺差價而非做環保:資源回收成「國際貿易」

我又想起了在樂園採訪的時光,當時我感受了香港活躍的娛樂觀光產業動能,也在2017年見證香港回歸二十週年,理解香港新舊世代之間的困惑與政治衝突,卻沒有一次,像今年拍海洋垃圾專題如此震撼。其實海洋垃圾不單是香港的問題,台灣也遇上同樣困境,或者您可能也聽說過的「太平洋垃圾帶」


只是,「垃圾圍城」的香港還有另一大隱憂,是低度發展的垃圾回收(環保)產業。

我們做回收這塊,嚴格來講不是做回收,而是做有差價的貿易。譬如說石油價格比較好,回收品賣得比較好,那麼就出口,而且做得很粗放的那種,就是收集、打包、出口,賺中間很薄的利潤。這一次中國大陸收緊回收標準(禁廢令),香港不比一些歐美國家,受的衝擊其實滿大的。 --- 綠惜地球環境倡議總監 朱漢強

香港是一個自由港,也是資本主義極度發達的城市,描述香港的節奏,是快、狠、準,利字當頭;資源回收業在香港也發展成「國際貿易業」,賺價差而非做環保。便宜「買進垃圾」,提高一點價格再「賣出垃圾」,一進一出也有不少獲利。

「過去香港政府的自由市場的概念去管,反正外面的東西就交給市場來做,所以有價格的東西,譬如說鋁罐很多收,政府就不管;但是對於中下價格的塑料瓶,靠市場的話,幾乎沒有好的反應。目前看的到市場失效沒有辦法了。香港政府來做中央運輸系統,幫忙做中下價格的運輸,讓業者不會因為無利可圖而不做。」朱漢強說。

回收業的第一階段俗稱「撿垃圾」:勞力需求高、土地需求廣、利潤轉換率不定,能買進的垃圾,還得倚靠企業、民眾願意回收分類當後盾,所以在香港一直沒有良好的發展條件。回收業者成不了產業鏈,遑論產業升級?

朱漢強表示,回收的意識、回收的通路、回收的量也不夠多,不能達到規模經濟,那所以對回收商來講,只能用很短視的,有多少就用轉口的方法來做,而不會想怎麼把它變成產業升級。

香港政府當然也意識到這個問題,回收業不能長期停滯,做貿易、賺價差,也得有環境意識,因此設置了回收基金機制,補助業者添購塑料加工處理機器,把塑膠袋熱熔再製成為塑膠顆粒,成為工業原料。

垃圾增量主因:「一次性餐具」大增

我們走訪在香港上水的回收業者,頗具規模,而且非常有心,已經添購好幾組機具設備。回收業第三代劉俊偉接受訪問,劉財記回收場從四、五年前開始買小型設備,把塑膠產品按號碼分類,做成塑膠顆粒,賣到中國大陸或東南亞,品質好一點的原料,市場在日、韓,不過業者終究受限香港工業用地劃設不明,成了矛盾局面。

不要說什麼很偉大的話,但是我希望說可以投資多一點機器過來,做一些多一點不同的塑膠,讓這些資源能夠循環再造,第一可以減少堆填區的進去的廢物數量啦,第二也是可以賺錢呀! --- 香港回收業者第三代 劉俊偉

生活在台北,已經習慣垃圾隨袋徵收,自然習慣了垃圾分類(畢竟垃圾袋貴,垃圾減量縮小體積能裝就裝),但是在香港,儘管隨處可以看見回收桶,卻沒有落實,在地鐵站的回收桶,廢紙桶內丟了塑膠袋,鋁罐桶裡放的是寶特瓶,問香港人為什麼?他們回答我:反正最後包一包,統統進了掩埋場,幹嘛分呀?

地球之友營運總監張惠堅博士表示,「香港一天的垃圾大概有一萬多噸,現在有3,000噸是廚餘。現在香港可以處理廚餘的,只有一天可以處理200噸,那麼其他的就是塑料瓶占了多數,總的垃圾也滿多的,回收率很低。沒什麼方法處理的話,就是都去推填區,現在我們三個推填區都要滿了。」

香港環境局早在2013年發表「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目標是在2022年之前,減少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40%。但是,根據香港統計處2017年公布了最新數據,香港10年間的垃圾棄置量不跌反升,2016年的棄置量直逼380萬公噸,每人每天產出垃圾量1.41公斤,比起當初在2013年設立目標:「人均垃圾量到2017年要下降到1公斤以下」還要高!最難分解的「塑膠物料」棄置量在10年內增加 25%,主要原因就是「一次性餐具」使用量大增。

香港政府也企圖透過「徵收垃圾費」以及建立「生產者責任」等法規,想改變民眾行為,可是2016年,香港垃圾回收率只有三成左右,目標是在2022年有55%是回收,22%掩埋以及23%的焚化,這目標達成的了嗎?

影音報導,歡迎鎖定三立新聞《消失的國界》4/28(六)11:00 p.m.《垃圾圍城。香港》

延伸閱讀:舊金山外海發現的新大陸 : 垃圾島共和國


封面圖片來源:李宛儒

編輯:熊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宛儒的沙龍
14會員
5內容數
我將把國際新聞採訪的現場帶回台灣,寫下旅途生活紀要。拋下定見,呈現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人文自然風情,用更生活化的文字,寫下採訪見聞,還原幕前幕後在電視上看不到的漏網鏡頭。
李宛儒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8/08/23
我們想問的是,為什麼是薩爾瓦多?台灣真的只剩下被動選擇權嗎?我不認為!薩爾瓦多真的值得「現在」被斷交嗎?顯然不是,顯然是在一個時機點上的不得不為。
Thumbnail
2018/08/23
我們想問的是,為什麼是薩爾瓦多?台灣真的只剩下被動選擇權嗎?我不認為!薩爾瓦多真的值得「現在」被斷交嗎?顯然不是,顯然是在一個時機點上的不得不為。
Thumbnail
2018/06/30
為了確保採訪順利,我們極度謹慎,以為萬事俱備了,直到在路邊看到那頭「印度聖牛」——如此神聖的動物、那隻緩慢地走在路上,人車都得讓道的聖獸——嘴裡不停嚼嚼嚼著的是塑膠垃圾,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一口接著一口滿嘴都是,這個場景讓我衝擊不已!
Thumbnail
2018/06/30
為了確保採訪順利,我們極度謹慎,以為萬事俱備了,直到在路邊看到那頭「印度聖牛」——如此神聖的動物、那隻緩慢地走在路上,人車都得讓道的聖獸——嘴裡不停嚼嚼嚼著的是塑膠垃圾,而且吃得津津有味,一口接著一口滿嘴都是,這個場景讓我衝擊不已!
Thumbnail
2018/05/30
這些隱身在廚房重地裡頭的大廚和廚師助手,個個擁有接受多年培訓的硬底子功夫,使出渾身解數;不管是菜工、火侯掌握或是食材挑選,全部親力親為。中國大陸官方就在2017年公布了一份粵菜產業發展報告,全香港有超過一千兩百家能叫得出名字的粵菜酒樓,主廚人數突破千人。
Thumbnail
2018/05/30
這些隱身在廚房重地裡頭的大廚和廚師助手,個個擁有接受多年培訓的硬底子功夫,使出渾身解數;不管是菜工、火侯掌握或是食材挑選,全部親力親為。中國大陸官方就在2017年公布了一份粵菜產業發展報告,全香港有超過一千兩百家能叫得出名字的粵菜酒樓,主廚人數突破千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鹿港飛帆』是早期鹿港碼頭,商船、貨船、客船、漁船,進出港口的繁榮景象,也正是鹿港擠進『二鹿』排名的原因。
Thumbnail
『鹿港飛帆』是早期鹿港碼頭,商船、貨船、客船、漁船,進出港口的繁榮景象,也正是鹿港擠進『二鹿』排名的原因。
Thumbnail
長篇小說『 #複眼人# 』文本中提到的 #垃圾島# 是真實發生在太平洋的事件。海洋垃圾隨著洋流四處旅行,造成全球海域污染,經由潮汐、風與洋流的作用,海洋垃圾在各大洋中漂浮,經過長時間的運送抵達海洋中的平靜地帶而形成垃圾漩渦。
Thumbnail
長篇小說『 #複眼人# 』文本中提到的 #垃圾島# 是真實發生在太平洋的事件。海洋垃圾隨著洋流四處旅行,造成全球海域污染,經由潮汐、風與洋流的作用,海洋垃圾在各大洋中漂浮,經過長時間的運送抵達海洋中的平靜地帶而形成垃圾漩渦。
Thumbnail
營運半世紀的香港標誌建築--珍寶海鮮舫沈船,我忍不住重溫《罪行海洋》這本由普立茲獎記者Ian Urbina執筆,匯集他橫渡五大洋、二十片海域所採訪到的海上犯罪故事。
Thumbnail
營運半世紀的香港標誌建築--珍寶海鮮舫沈船,我忍不住重溫《罪行海洋》這本由普立茲獎記者Ian Urbina執筆,匯集他橫渡五大洋、二十片海域所採訪到的海上犯罪故事。
Thumbnail
據報導海底發現新品種花朵,與廢棄的瓶罐伴生。植物學家認為這違反自然法則,應儘快展開研究計畫。
Thumbnail
據報導海底發現新品種花朵,與廢棄的瓶罐伴生。植物學家認為這違反自然法則,應儘快展開研究計畫。
Thumbnail
烈嶼與廈門互相在夜裡凝視彼此,選擇烈嶼為基地是因她豐饒的生態,而現在海邊卻充斥著海飄來的種種垃圾,其中養殖貝類的保麗龍浮具為大宗;而大型的則有抽砂船的廢棄物。 保麗龍浮具去除網子,保麗龍可以雕刻 網子可以轉為購物袋 可以成為吊掛式盆栽
Thumbnail
烈嶼與廈門互相在夜裡凝視彼此,選擇烈嶼為基地是因她豐饒的生態,而現在海邊卻充斥著海飄來的種種垃圾,其中養殖貝類的保麗龍浮具為大宗;而大型的則有抽砂船的廢棄物。 保麗龍浮具去除網子,保麗龍可以雕刻 網子可以轉為購物袋 可以成為吊掛式盆栽
Thumbnail
「一個地球」是全人類的「共識」,有品味的生活應該是走在環保的路上。 面對大海的逆襲,「減塑才叫潮」可以是一件有風格的好事。
Thumbnail
「一個地球」是全人類的「共識」,有品味的生活應該是走在環保的路上。 面對大海的逆襲,「減塑才叫潮」可以是一件有風格的好事。
Thumbnail
走在港邊的堤防,海風在耳邊咆嘯,猛烈的風勢幾乎要穿透身體,新竹市海洋環保艦隊隊長陳永地帶我們走踏新竹漁港周邊,訴說一段又一段的海上故事。
Thumbnail
走在港邊的堤防,海風在耳邊咆嘯,猛烈的風勢幾乎要穿透身體,新竹市海洋環保艦隊隊長陳永地帶我們走踏新竹漁港周邊,訴說一段又一段的海上故事。
Thumbnail
在SOSreader平台寫作了一年半,最近有件事讓我難以忘懷地震撼及感動。前一篇關於海洋吸塵器的文章到現在為止共44萬次點閱——接近台灣總人口的2%。震撼的是這個令我起雞皮疙瘩的數字;感動的是台灣有這麼多人認真地關心海洋污染議題。
Thumbnail
在SOSreader平台寫作了一年半,最近有件事讓我難以忘懷地震撼及感動。前一篇關於海洋吸塵器的文章到現在為止共44萬次點閱——接近台灣總人口的2%。震撼的是這個令我起雞皮疙瘩的數字;感動的是台灣有這麼多人認真地關心海洋污染議題。
Thumbnail
全球 25% 的食用魚體內都含有塑膠微粒 ... 「太平洋垃圾帶」是一個海上漂浮的塑膠垃圾島,面積為台灣的41倍。史無前例的打撈工作上周六正式展開。如果少數人不敢現在就站出來承擔,後果必然是由 70 億人共同分攤。
Thumbnail
全球 25% 的食用魚體內都含有塑膠微粒 ... 「太平洋垃圾帶」是一個海上漂浮的塑膠垃圾島,面積為台灣的41倍。史無前例的打撈工作上周六正式展開。如果少數人不敢現在就站出來承擔,後果必然是由 70 億人共同分攤。
Thumbnail
... 那些所有流進海洋的垃圾從來沒有消失。它們在被遺忘了幾十年之後,又重新整合集結成千萬大軍,出現在舊金山的外海,一直到 1997 年才被一個從夏威夷乘帆船回到洛杉磯的美國人無意間發現。
Thumbnail
... 那些所有流進海洋的垃圾從來沒有消失。它們在被遺忘了幾十年之後,又重新整合集結成千萬大軍,出現在舊金山的外海,一直到 1997 年才被一個從夏威夷乘帆船回到洛杉磯的美國人無意間發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