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五月二十日,第一部由好萊塢翻拍的哥吉拉電影在美國上映。一個月後,這部片以《酷斯拉》為名登陸台灣。當時這部電影和其後的龐大計畫並未順利進展,甚至從各方面斷送了哥吉拉的前途,因而招致了不少後見之明的撻伐;但隨著哥吉拉自2014年起在好萊塢和日本雙雙復活,二十年後的此時,或許可以放寬心,來回顧哥吉拉這條沒走下去而形成的岔路。 隨著舊情報逐漸流通於網路,外加哥吉拉新作上檔時的回顧報導,《酷斯拉》誕生的始末有了越來越多解釋,卻也增添不少未經證實的說法,而讓二十年前的這段往事依舊帶著些許神秘。有些消息是比較確實的──在最早的企畫中,「好萊塢版哥吉拉」長得比較像人們所熟知的日本哥吉拉。 1992年,三星影業(Tristar)向東寶取得了拍攝哥吉拉電影三部曲的權利,並計畫由揚.狄邦(Jan de Bont)執導,並預定在1996年上映。揚.狄邦版本的哥吉拉造形,則是委託好萊塢視覺特效大師史丹.溫斯頓(Stan Winston)的公司製作。從現今留存的照片來看,這隻哥吉拉基本上遵循了日本哥吉拉的傳統造型,就算擺在歷代日本哥吉拉之間,也不算特別突兀。不過由於三星無法接受揚.狄邦開出的拍片預算,這隻哥吉拉只能隨著導演一起離開了電影計畫。 三星找來接手好萊塢版哥吉拉的,就是日後爭端的開啟者──製作人狄恩.戴佛林(Dean Devlin)和導演羅蘭.艾默瑞奇(Roland Emmerich)。近年有一種來自日本方的新說法,指出戴佛林當年真正想翻拍的,其實是哥吉拉的鼻祖──1953年的《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片中,美軍在北極圈進行的核爆試驗,使得冰中休眠的「利多龍」甦醒,進而返回紐約大肆破壞。 當初,《哥吉拉》的製作人田中友幸,就是在讀到這部片的相關報導後,開始結合同時發生的第五福龍丸輻射汙染事件,而逐漸讓《哥吉拉》的原案成形。據說戴佛林因為無法靠《原子怪獸》的提案籌到拍片資金,因而有了想藉翻拍哥吉拉來讓利多龍掛名還魂的念頭;但這樣的說法僅僅在日本的影音雜誌中出現過一回,反而沒在美國的各種報導訪談中提過。有鑑於日本20年來對這部好萊塢哥吉拉的諸多否定,這樣的說法是否能進一步證實,或許要再斟酌。 但可以百分百肯定的是,自從三星影業放手讓這兩人自行其是(畢竟他們聯手打造的《ID4星際終結者》可說是賺翻了天)之後,這對製作人和導演搭檔就開始徹底推翻別人定下的哥吉拉形象。從日後的訪談中得知,他們基本上拋開了揚.狄邦當時所有的提案和劇本,也不太管東寶方面對於哥吉拉的詳細謹慎要求;他們的新哥吉拉方針,簡單來說就是「移動速度快、合乎現實」。整個新哥吉拉都是圍繞這個條件打造的,為了讓牠能在紐約的高樓大廈間敏捷移動,因而有了遠比日本哥吉拉更精瘦修長的雙腿和身形,整個體態也從原本的三腳架式袋鼠站姿,變成了恐龍式的水平背脊──不過,當年哥吉拉最初的站姿也是參考當時對恐龍的研究理解而塑造的,所以在這點上其實似乎不算違背初衷。 況且,所謂哥吉拉的傳統,在日本也並非一成不變。光就移動速度而言,除了在第一部《哥吉拉》中以沉重形象登場的元祖哥吉拉特別緩慢之外,隨著哥吉拉形象擬人化,牠的行動速度也越來越像尋常人等,偶爾還會做出一些在天空中逆向飛翔之類的奇妙舉止,一直要到1990年代才回歸當初的沉穩無人性模樣。 日本哥吉拉的外貌也曾經隨著劇情需要千變萬化,眼睛可以從頭兩側一路移到幾乎臉正面,從相撲力士的穩三角到無異常人的體型都有過。哥吉拉曾經很生物,吃人養的牲畜,但漫畫裡才有的搞笑動作或者聊天捧腹大笑什麼的也不是沒做過;相比之下,好萊塢這隻哥吉拉的吃魚、築巢、下蛋,也不能說是什麼大逆不道的行動。 更重要的一點是,東寶對於這樣的造型改變是全然知情且同意的。或許因為戴佛林和艾默瑞奇把這隻新哥吉拉保密到上映前最後一刻,不少人便以為連日本這邊都是快上映時才發覺自己「上當」了。但不只一篇報導提到,新哥吉拉的造型一出爐,艾默瑞奇就抱著極有可能被打槍的心情,將牠展示給東寶多名高層;東寶高層雖然一開始略為震驚,但沒多久就同意了這個造型,但也語帶保留地暗示,未來讓好萊塢和日本各做各的就好。 當初東寶授權三星影業時,還以備忘錄鉅細靡遺交代了哥吉拉必須遵守的各種姿態、行為、形象禁忌;就這點來看,東寶的讓步爽快到有些不可思議。不僅如此,東寶還為了避開與好萊塢同時上映,在1993年就決定結束自己年年上映、票房也相當穩健的哥吉拉系列;在原本的預定中,當拉頓在《哥吉拉vs機械哥吉拉》的結尾犧牲自己給予哥吉拉能量,讓哥吉拉復甦並擊破機械哥吉拉時,這個系列就要完結了;但揚.狄邦的退出所導致的好萊塢檔期延後,使東寶不得不繼續拍下兩部哥吉拉續集,並在1995年創造了一個更為壯觀的哥吉拉結局:《哥吉拉vs戴斯特洛伊亞》中,哥吉拉從體內逐漸融化,為好萊塢的哥吉拉走下舞台。然而好萊塢哥吉拉還是持續延宕下去,直到1998年5月20日才在美國上映。 這部哥吉拉電影就是《酷斯拉》,關於這個台灣片名的事就稍後再提。回頭來看,這部片其實也沒像它後來的惡名那樣一無可取。單就視覺而言,這部片可說翻新了哥吉拉電影的視野。靠著遠比日本強大的特效技術,觀眾得以用各種不受限的鏡頭來體驗怪獸肆虐都市的快感,而哥吉拉更是完成了各種皮套難以達成的流暢動作戲碼。從哥吉拉頂開大浪衝進曼哈頓,到從正下方咬碎直升機的這一段,堪稱《酷斯拉》全片最精彩的演出,可說填補了怪獸片多年來怪獸在視覺上始終不夠好的那一塊缺憾。 不過本片的優點在這一塊之外也不多了。先拋開《酷斯拉》忠不忠於哥吉拉系列的問題,糟糕的演技、刻板的黑白劇情、不太好笑的笑話、各種失敗的《侏羅紀公園》模仿⋯⋯讓這部片就算單以娛樂電影來說,還是看了坐立難安。平心而論,許多在這之前之後的日本哥吉拉電影,其實在這幾點上也沒有比《酷斯拉》來得不尷尬;這些片說穿了,也只是靠著有哥吉拉的招牌,才能讓怪獸迷勉強坐好把它看完。 或許可以說,只要端出哥吉拉,粉絲們對電影其他方面的問題都可以降低要求,但《酷斯拉》卻連端出哥吉拉這件事,都很難滿足一般的哥吉拉迷。就我個人而言,《酷斯拉》裡哥吉拉的造型雖然一下子難以接受,但其實也頗有新奇趣味,過往也不是沒有類似吃魚孵蛋之類的安排;被人類兵器所擊倒,也不是什麼空前絕後大逆不道的事。 《酷斯拉》最不「哥吉拉」的地方,我認為是最後計程車上的主角一行人被哥吉拉追著跑,卻反而讓牠被布魯克林大橋的纜繩纏住這件事。哥吉拉電影再怎麼樣,都不該是個人靠著老天眷顧就能憑好運戰勝怪獸的故事。上帝的手伸進了人與哥吉拉之間,讓這片成了徒具名稱的哥吉拉電影;有趣的是,把God從這隻哥吉拉(Godzilla)中拿掉,倒是真讓一條活路出現了,這個稍後再談。 原本三星影業對於《酷斯拉》的票房期待,是超越前一年《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這從電影上映一年前就拍好的前導預告就可以看出:原本看起來已經夠大的恐龍化石,居然一腳就被哥吉拉的腳趾踩扁了!然而,即便投入了更多的製作費(還超過了當初揚.狄邦的開價)和宣傳費,《酷斯拉》的票房儘管不低,卻是劣於預期。這不僅讓原本計畫的三部曲從此喊停(只追加了一部評價較好的電視動畫影集),也讓好萊塢好一陣子不敢再碰大製作怪獸片(要到2005年才有《金剛》的重拍版);而《酷斯拉》這種陣前嘲諷、實則模仿,最後卻證明徹底不如對手的慘狀,也成為了怪獸迷在否定《酷斯拉》之餘不時提起的笑柄。 然而,會做這種事情的並不是只有好萊塢宣傳而已。東寶在看到《酷斯拉》搞砸之後,在批評「不是哥吉拉」之餘,也自行重新開拍「真正的」哥吉拉電影。在這些《酷斯拉》之後的「新世紀哥吉拉」系列電影中,三不五時就能看到各種對《酷斯拉》的否定或嘲諷,例如在2001年的電影中藉角色之口說出「當年攻擊紐約的那隻不是哥吉拉」,或者在2004年的電影中創造了一隻外型和《酷斯拉》裡的哥吉拉一樣、但在劇中從來沒有明說是什麼來歷的怪獸,然後再讓哥吉拉花不到一分鐘把牠擊殺;最後,再用角色補上一句「果然吃鮪魚的還是不行啊」。 老實說,比起《酷斯拉》的缺點,我更受不了「新世紀哥吉拉」的這種態度。就像《酷斯拉》面對《侏羅紀公園:失落的世界》一樣,這些哥吉拉電影面對《酷斯拉》,也是搞一些小對白小片段來拐拐彎彎地酸兩下,實質上在片子裡卻是模仿──自從《酷斯拉》之後,哥吉拉從海上出場,也學會先把漁船掛在頭上,或者掀起一陣驚天巨浪然後才霸氣現身了。接著,特效上輸好萊塢就算了,1990年代比較扎實的人物情節到了此時也保不住;取而代之的只有各部片比《酷斯拉》更生硬、難笑、不知所云的劇情、鏡頭和角色演出,除了證明自己是正統哥吉拉之外,這些片比起它們所嘲諷的《酷斯拉》,只怕是更沒有看頭(2001年的電影算是唯一例外)。 同樣地,被這些電影搞一搞之後,日本哥吉拉系列也在低迷票房中不得不於2004年收攤,一直要到2016年的《正宗哥吉拉》和2017年的動畫《哥吉拉:怪獸惑星》,東寶才算是走出了籠罩頭頂多年的好萊塢哥吉拉陰影。 同樣在近幾年才走出《酷斯拉》陰影的,還有發生在台灣的哥吉拉命名角力。雖然台灣從1955年開始就有哥吉拉電影上映,但在《酷斯拉》之前,這怪獸卻從來沒有一個連貫統一的譯名。就我個人經驗而言,1998年時連撥接網路都不算普及,平常朋友間連談怪獸的人都沒幾個,共同習慣的稱呼就更不可能流通了。 因此1998年當好萊塢哥吉拉以「酷斯拉」這個新名字在全台上映時,其實也不能說這個譯名就是「錯」的,因為當時也沒有什麼群體能提供「對」的譯名。而且這次的進口片商是好萊塢影業,這個名字便得以在一瞬間藉由媒體和院線傳遍全台,並從此成為大部分台灣人對這隻怪獸的稱呼;只有一小撮逐漸在網路上連結起來的怪獸迷,仍然頑強地堅持自己人口中的「哥吉拉」。 如果《酷斯拉》確實按照當初的合約拍出三部曲,並獲得全球廣泛喜愛的話,或許這個譯名也會在台灣定案吧。但巧就巧在,《酷斯拉》真的就拍砸了。《酷斯拉》後續作品的真空,讓「哥吉拉」這個譯名隨著小批小批的怪獸電影、DVD、模型從日本進口,順勢填補了大眾的認知,並為2014年華納與傳奇影業重拍的哥吉拉電影鋪下了台灣的新譯名首選;未來「哥吉拉」要蓋過「酷斯拉」,似乎也只是時間問題。 但這三個字倒不會徹底從台灣消失,因為哥吉拉迷已把這名字綁定在這隻好萊塢哥吉拉身上。即便堅持正名哥吉拉的粉絲,一提到這隻哥吉拉,也會立刻改口稱「酷斯拉」。這多少夾雜著一種複雜的怨氣──一方面和全世界否定《酷斯拉》的同好沆瀣一氣地將牠排除在歷代哥吉拉之外,一方面也像是在暗中埋怨,怎麼偏偏就是這部片的特效才有好萊塢水準,讓許多台灣的非粉絲進一步輕視了原本在台灣就冷門(且特效確實遜色許多)的日本哥吉拉。 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對這隻「酷斯拉」的排斥倒是走出了另一條路。2004年,在安排了那場「疑似1998年好萊塢哥吉拉的來路不明怪獸,被日本哥吉拉秒殺」的同時,東寶也在電影外公佈了這隻新怪獸的真名;「吉拉」(Zilla),意指哥吉拉(Godzilla)被拿掉了「神」(God)的特質(雖然我覺得2004年這部片拍成那樣才叫精神盡失吧,但很多粉絲似乎覺得只要日本拍的就是正宗⋯⋯這就見仁見智了)。 「吉拉」註冊商標後,1998年的好萊塢哥吉拉從此被封印在原本的電影和那套電視動畫影集中,但吉拉也遲遲未在任何場合亮相,彷彿只是為了替前者在名義上蓋棺陪葬而已。不過到了2013年,也就是2014年《哥吉拉》即將在好萊塢成功的前夕,吉拉開始重新出現在IDW以哥吉拉為主題的一系列漫畫中,且一度能和哥吉拉打得不相上下,甚至日後還與眾多怪獸並肩作戰。 二十周年就這樣過了。在日本,因《正宗哥吉拉》大賣而開幕的哥吉拉官方網路商店裡, 1998年的《酷斯拉》還在架上,沒有因為眾多否定而改名《吉拉》(畢竟買賣定了就只有後悔,沒有在反悔的),但還是常在一些影迷票選活動中有意無意地被缺席。在美國,隨著哥吉拉等東寶怪獸加上金剛的「怪獸宇宙」電影系列持續開展,作為商品一環的哥吉拉漫畫,或許未來還有機會再見到吉拉敏捷的身影。在台灣,好萊塢電影台還是十年如一日地播著《酷斯拉》,這三個字也仍會像星星之火一樣,在一些早該翻成「哥吉拉」的地方突然冒出,讓怪獸迷不時心驚一下。 以結果來說,《酷斯拉》算是走上了一條岔路,創造出一隻讓許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哥吉拉。但也就是這樣的意外,豐富了哥吉拉的多樣性,也刺激牠產生各種顛覆演化,才讓這電影系列又挺過了一個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