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生活的想像永不止息:專訪徐玫怡

2018/05/31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交換日記》系列廣受讀者喜愛的圖文作家徐玫怡,在方格子開設的專題「沒疑問生活提案」已持續超過一年了。玫怡的作品與生活緊緊相扣,圍繞著生活出發的創作令讀者親切有感;這一年中,他嘗試了哪些生活的可能性?同時身兼媽媽、創作者、店老闆,他又有哪些對於理想生活的想像?
一直是網路重度使用者的玫怡,早期曾自己架網站、做影片,在網路上有非常多的創作發表,卻四散各處。在這個情況下,玫怡接觸到方格子,決定嘗試「集資寫作」這件事。他想:一個創作者若可以藉由這個機制,努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並嘗試是否能藉此維生;即使不能,也能讓文章有個保留他的空間,何不試試看呢?
雖然連續20年出版20本《交換日記》,玫怡卻始終不覺得自己是作家。「因為我沒有固定的時間正規的方式創作,說自己是作家,會感到不好意思。」直到開始在方格子上寫,小孩子也長大了,有了更多時間構思主題,才真正有了自己像是作家的感覺。
親子、圖文作家徐玫怡。攝影:熊編

讀者當老闆,讓我試著做自己

文章從公開轉為付費時,玫怡也遇到許多作者都會有的障礙。最初寫文章時,想要一天寫一篇,但當文章轉為付費閱讀後,會不自覺想讓它看起來更加完整、有架構,於是從原本的800~1000字一路爬升至2000字~3000字;寫成長文後有時又嫌自己太過囉嗦,又想讓它更簡潔……這樣的反覆修改,來自於每位創作者的自我期許。
「早上去倒垃圾回來的路上,是我最文思泉湧的時刻。在那段幾分鐘的路程,我就可以決定我要寫什麼。接著,把小孩送到學校後,之後的時間都是我自己的了。倒垃圾、送小孩上學的過程中可以觀察到芸芸眾⽣各種⾯向 ,因而激發了許多想法。」
從「孵」好一個想法到真的發表文章,時間大約4小時。創作當下需耗掉非常多的能量,需要一口氣將文章寫完,完成當下甚至會覺得喘;但能在「最想做」的時候做喜歡的事是最好的,因此玫怡很早就決定自己的創作要盡興而且即興。
從前當唱片公司的行銷企劃時,對於商業的做法不見得認同,卻得扭曲自己的感受去做、去配合,因為這是向老闆領薪水;逐漸轉型成寫作者後,發現順著自己本性的創作更有個人特色,但生活不穩定,沒有固定酬勞可以領。直到開始在方格子寫作,讀者就是老闆,老闆要你做自己,因此能盡情地做想做的事。
從小就很喜歡自問自答,「沒疑問生活提問」藏著名字的同音字,也就是玫怡本人對生活的詢問:「玫怡問生活提案」。
「既然老闆(讀者)這麼支持我,就先去試試看嘛!」

把時間還給小孩會怎樣:沒有學校可以嗎?

專題上的第一個提案「沒有學校可以嗎?」花了半年的時間,讓兒子小福知道時間是他自己的,可以自己安排。玫怡認為,當我們把原本「被安排」的時間歸還給小孩,把安排時間的權利交還給他,孩子就能快速地吸收成長。
小福喜歡待在家,為了趕快回家不去補習,上課會更加仔細聽講。當孩子體認到「讀好」與「讀不好」都是自己的事,讀好後就不用額外補習加強,自然選擇自己把書讀好。小福在自學的過程中體會到如何自己讀書,明白讀書並不困難,掌握了如何去理解知識這件事。
玫怡第一期生活提案:「沒有學校可以嗎?」(徐玫怡提供)
至於一般父母認為「要把功課寫完才可以去玩耍」的想法,玫怡倒是不勉強。「人為什麼一定要先苦後甘?我覺得先甘後苦也不錯!」他認為,當孩子已經玩到極限,自己會警覺不能再玩下去了,做事反而會變快。把辛苦的事情做完後放鬆當然很好,但他也不反對有時候走相反的路線。
他以自己為例:有時稿子寫不出來、案子還沒完成,他會選擇先去逛街、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把自己逼到最後一刻,爆發力才會出來。說著說著就笑了:「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是村上春樹呀!雖然羨慕他有這樣的意志力,但他有老婆可以幫他,我們還要照顧小孩,沒有人可以幫忙呀!」笑過後,玫怡轉為正經:「有許多例子可以看出,值得我們學習的人,卻不一定是我們學習的對象。」
至於讓兒子成為筆下焦點,難道不怕引起他的反彈?其實,玫怡都會先徵詢兒子的意願,小福也大都不會反對;若事關重要的「面子」問題(放照片),一開始會害羞拒絕,但隔幾天想一想又覺得沒關係答應。「因此我一天到晚都在感謝他:你真是我的貴人~如果沒有你,我要怎麼走到這一步?」而這樣類似朋友的互動模式,也是他與小福多年來培養而來的默契。
玫怡畫兒子小福「森77」的樣子,當然也溝通過囉。(徐玫怡提供)
玫怡說,有些人說家長不該與孩子成為朋友,但他認為:
「能不能成為朋友,不是家長自己決定的,而是家長與孩子共同的決定。」
「不是『我們要努力成為小孩的朋友』,是『小孩要不要你成為他的朋友』,重點是彼此要互相。」玫怡強調,每一組家庭都有自己的互動方式,這是他與孩子的個性互相配合而成的模式,沒有一定的準則。

出乎意料的創業過程:開店日記

第一個提案「沒有學校可以嗎?」結束後,緊接著是第二期的「開店日記」。玫怡坦承,從來都是創作人的他,完全沒有過開店的念頭。「開店需具備的技能、資金、商品,我樣樣都沒有」。開店原先不在預期之中,玫怡卻在某個文化園區招商會改變了想法。他形容自己是在「一時激情」之下開始了創業這件事,熱情冷卻後,才慢慢思索現實的困境。
一切從零開始,最難克服的是自己心中的障礙。「從以前開始就有許多人跟我說要發展周邊商品,做自己的品牌,但我那時無法理解商品帶來的利益,甚至會覺得『消費是一種浪費』;既有的東西已經這麼多,為什麼還要再買?」商業的模式與情感的考量有所衝突,橫亙在眼前的障礙無法跨越,他開始將自己層層剝開,仔細去檢視自己想做的是什麼。
「我必須找到一個理念跨越這個障礙,這個理念是——我的商品要來減少另一種浪費」。
目前在玫怡的商店「日記商號」中已經有兩種商品:一種是手帕,替代不斷抽取的面紙;另一種是「減塑袋」,減少內層小塑膠袋的多餘取用(環保袋)。
為了整理自己對開店的想法,玫怡也寫了許多筆記。(徐玫怡提供)
「當我們使用一件物件時,要有覺知地使用它;要知道這個物品用了會被丟到哪裡、造成什麼樣的後果。沒有限制地使用會讓我覺得非常粗魯,但要做到環保就是麻煩、就是不方便,這一點要很清楚。我希望自己的商品能讓人覺知到這件事。每件商品都有使用說明書,會告訴你『為什麼我們要做這麼麻煩的事』。」
本著推廣理念的想法,不擔心與「俗擱大碗」的低價商品比拚,也不走精緻高檔路線,他要以「徐玫怡」為特色,打造出屬於自己的風格與亮點。
「自從我開店之後,覺得寫作是一個不錯的工作(大笑)。寫作的成本是頭腦跟身體,開店的話成本除了頭腦與身體外,還有員工、商品、店面!開店之後,我發現自己開店後更珍惜創作的機會,也很珍惜創業的經驗。」
「沒疑問生活提案」中玫怡提出認為理想可行的生活方式,那對玫怡來說,理想中的生活又是什麼?玫怡認為,理想生活不是某種物質上的指標,不是擁有大房子、有花園、有很多物質的寬裕等等,而是一種「善良循環的生活」:「我想要一個共好的社會,自己獲得了什麼好處也分享給他人。有善良的心意、善良的作法,在其中也不帶給別人與世界更多麻煩。」就是他理想中的生活。
每個人做每件事都有考慮到他人,這種善意,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事。

正經的事輕鬆說:一寫就20載的《交換日記》

玫怡與張妙如合作出版的《交換日記》,兩人以繪畫的方式生動勾勒當時的生活面貌,一寫就寫了20年,也累積了20冊圖文作品,幽默的筆調風靡了各年齡層的讀者。
早在交換日記之前,玫怡在1997年自己以漫畫創作第一本書《姐姐日記》談論了許多女生不敢開口說的事情。「我想講的只是一個共同卻說不出口的想法,但一說就會點到每個人的死穴。」而在那之後開始的《交換日記》,一仗打響了他的名號。
「但這其實是無心插柳的結果。」寫《交換日記》是從一個隨興的機緣下開始,過程也輕鬆有趣;但話雖如此,他認為自己跟張妙如在思考上都是正經的人,尤其遇到與價值相關的問題,更是嚴肅以對。「因此交換日記就算潦草隨興、插科打諢、不可預知,也是我們長期思考琢磨後『準備好』的一部分」。正經的事輕鬆說,各自以自己的筆法使作品變得吸引人。
認真創作中的玫怡。攝影:熊編
這樣生活日常書寫,一定會經歷許多人生的變化;將各種瑣事寫下給讀者看,難道不覺得赤裸嗎?「以我自己身為作者的角度來看,這其實並不是赤裸,而是誠實的自我剖析。⼀個創作⼈對⾃⼰誠實,相對也影響著讀者開始看⾒⾃⼰的內⼼。所以,我的讀者跟我很親近,如果我的作品曾有很⾚裸的時候,事實上讀者們同時也⾚裸了,⼤家都⼀起洗過了淨⾝溫泉,沒什麼好害羞的。
⾝為創作者的我,不知道如何不誠實的寫東⻄,或是說,不誠實的東⻄實在很難寫,不如誠實點。
因此交換日記對我來說,不僅是自嘲,也是鼓勵,知道自己為何而寫。」
廣為人知的《交換日記》其實屬於小眾市場,但連續出版長達20年,除了累積了相當的口碑外,也讓玫怡有感於這樣的機會可遇不可求。「我們的形式難以被模仿。你要找到兩個會寫會畫、能互開玩笑且相處融洽的人,真的很不容易。」
張妙如個性自由、玫怡包容心強,個性特質相近的兩人在合作中產生不必言說的默契,不會互相干擾但能彼此激勵,是最好的合作夥伴典範。

法國教育大不同,但「完整的媽媽」在台灣

在法國生活了十幾年,直到最近才搬回台灣,為的是讓兒子看到一個「完整的媽媽」;更準確來說,是玫怡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
雖然待在國外那麼久,玫怡仍然認為離開親近的土地,說不出最真實的感受。在法國的語言文化環境裡,他難以充分表達內心的想法,感覺十分受限。在法國的這些年,他不得不體驗到一個與自己的本性完全相反的角色。「如果我在台灣,會是一個意見很多的家長;但在法國受語言限制,我什麼話都不能說,也不敢說。」
從那個時候開始,玫怡體會到所謂的「外籍弱勢」,他不想讓兒子看到媽媽只是配合著國外社會卻失去自我靈魂,想讓兒子看到一個完整的媽媽;也想做一個真正的、有自主性的自己。
在法國的幾年間,玫怡感受最深刻的是「教育」這件事。玫怡記得,小福在法國開始上小學那年,學校禮拜三不上課,一周只上四天。一開始他擔心這樣小孩無法專注在讀書上,但之後發現實施的效果很不錯。努力兩天可以休息一天,因此兩天好好的努力上課;而不去學校的時間,也不代表沒有在學習,每個家庭各有自己安排的計畫。
2013年,玫怡帶著小福在住家附近的二手市集擺攤。Photo source : 玫怡。
法國教育環境和台灣很不同,幼稚園不學寫字,小一是預備階段,小二才開始正式上課。法國小學生不會把作業帶回家寫,也不流行「課前預習、課後複習」。
「回家又要寫作業,那不是離開學校又要學習了嗎?老師派功課給學生,有錢的、教育程度高的家長能提供小孩課後輔導;但對沒時間、沒資源教導孩子的家長就相對不公平。因此我在法國曾聽說『放學後過量的功課不僅是⼀種體罰,⽽且是社會不公義』,這種說法讓我重新審視了功課這件事。 」

網路酸文若有理,也是一種提醒

現在,社群網路也已跟玫怡的生活密不可分,不管是Po文、回覆讀者留言,都會佔去他許多時間;其中他認為最有趣的部份,是來自不同觀點的讀者留言。「我不會認為讀者是來踢館的。只要真誠地留言,即使意見與我相反,我都會感謝他願意寫出來。因此,在我的留言區裡面幾乎很少有人吵架。」
若是真心寫出自己的觀點,他一定會認真回覆;這樣與讀者一來一往雖然耗掉他許多精力,卻也同時釐清他的思緒。現代人常說網路酸民,玫怡卻認為這是每個人表達意見方式的差異;若酸得有理,也是一種提醒,不代表酸民所言就是廢話。
話雖如此,玫怡的讀者多以支持、好評回覆,少有惡意打擊或批評,反倒是玫怡要提醒自己別被讚美沖昏了頭。「別人讚美你當然很開心,但自己要有個聲音提醒自己:可以了喔,再多就超過了。」他感謝讀者的回饋,卻也了解只有讚美無法壯大自己,需保持虛心求教,因為永遠有人比你更厲害。

人生不必被「角色」綁死

從小就喜歡各式各樣的事物、什麼事都想做,因此很快就成為了接案的自由工作者;身邊也一直傳來「你應該要專精」、「不要過不穩定的生活」的聲音,但這就是現在所謂「斜槓青年」的特質。
「有時候我會想,自己是不是生錯年代了?在我成長的年代,每個人都希望我去找一份正職工作,但那時我還無法跟別人解釋自己創作的渴求,我想以各種形式、不限項目地進行創作。」其實,「成為創作者」這件事不是最重要的,玫怡在乎的是,不論你是創作者,或是農夫、舞者、廚師……,重要的是自己往內追求,是生命質感的提昇;而對外,則以讓人能理解的方式、由衷地將想法傳達出來。
「這是創作者的年代,有時候你並不需要專精於一項技藝,但必須讓你的想法被人了解。」
玫怡曾出版一本書《辦公室的椅子坐不住》,裡頭詳列了他30歲之前做過各式各樣的工作:櫥窗陳列、餐廳服務生、中藥行學徒、百貨公司播音員……玫怡認為,這些體驗都豐富了自己的內在,它們的價值並不是工作職稱決定的;如果是創作者,更不該被某種「角色」綁死。
2017年,玫怡參加由實心美術社舉辦的「島作市集」,一整天都在畫畫。Photo source : 玫怡
跨過出版盛世、走過唱片黃金年代,相較於現在實體書籍沒落、唱片市場低迷,玫怡反而更喜歡現在在網路上創作的「素人網紅」。「這個時代,真正有才能的人不會被埋沒。」不用大格局,不需大公司在後面支持,獨立樂團、素人作家在這個時代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舞台,擁有強烈風格的素人網紅遍地開花。
一次不經意開始的圖文創作,一寫就是20載;以為自己不生小孩,現在竟當起親子作家;自稱「雜業工作者」無所專精的他,現在有了「斜槓」做為標籤。 50歲後在⼈⽣的嘗試裡出現了開店這件事也是意料之外,為了開店⽽創⽴了⾃⼰的品牌, ⼈⽣總是在打破秩序中進⾏著。
雖然總是在忙碌混亂中度過每一天,卻從沒放棄過對世界懷抱熱情及想像,要朝自己理想中的方向過日子。玫怡走在對生活不斷提案的路上,你也要一起加入嗎?
沒疑問生活提案三:「小格局生存之道」於近期上線啦!
採訪/攝影/撰文:熊編
編輯:宅編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0.2K會員
1.5K內容數
哈囉,歡迎來到方格子 vocus 的官方沙龍! 在這裡你可以參與方格子 vocus 的發展旅程,接受到所有關於 vocus 的最新動態,包含平台重大功能更新、活動消息、各房間發佈的最新內容,甚至是徵才資訊等等,現在就按下「加入」,與 vocus 一起展開精彩的創作冒險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