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候我找不到答案,於是我告訴自己:絕對不要低估孩子的生命力,他跟我們一樣有他存在的意識,有他生命的方向,這不是由我來決定。」
沒有學校可以嗎?
作者: 徐玫怡
出版社:大塊文化
讀墨AP連結:https://moo.im/a/hkmyJX
這是我第一次看跟自學有關的書。
或許是因為閱讀時自己還沒踏入為人父母的人生發展階段,剛開始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常常會透過書中孩子的經歷反思自己在國高中階段的狀態與想法。而身為成年人的角色,則讓我佩服作者在這段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的自學旅程中冒險的勇氣。
做為一個第一次讀徐玫怡作者書的讀者而言,這是我開始認識他的第一本書,對於她們家庭的背景以及小孩完全沒有基礎認識,以至於剛開始閱讀時,經常有「喔喔?原來她們家是不同國籍的夫婦組成的家庭啊」這類有些突然的發現。中段進入自學歷程的書寫後,這樣的突如其來補充的感覺就少了一些。
在這本書中,最讓我感到有趣的是看著作者的反思以及相當直白的內心OS,剛開始我其實常常在想:「不知道她的小孩心中到底如何看待這些過程?」。隨著一段一段的閱讀,可以感覺到作者是一位在過程中經常反思且具觀察力的人,也確實是會在過程中詢問及確認孩子意見的人。作者也屢屢在書中也會提醒讀者,每個教養的過程都是一個特別的案例,沒有誰能複製。因此在看這本書時,我反而不會太著重在如何教育小孩,而把重心放在瞭解這段旅程對這對母子帶來的經歷中。
而閱讀她們自學的歷程中,則讓我驚覺成年後,再回去省思小學的一學期,竟然覺得四個月是如此的短暫(在小學時,總覺得覺得一學期就好長了)。
由於自己成長過程中,也是一個很喜歡亂碰3C產品長大的小孩,因此看著作者的兒子小福成長的歷程,也讓我覺得頗會心一笑。現在3C產品的普及已經比我小學時普及高非常多,以至於網路的使用與成癮也成為近年來的重要議題。但看到一些家長或媒體過度渲染電玩網路的負面影響時,也會覺得有些不平衡(不過的確還是要適量,畢竟物極必反)。這個過程中,我蠻佩服小福在科技上的運用能力,以及他在過程中成長的自主性。也從他的成長中,看見孩子的韌性。
因為作者的老公來自法國,在書中描寫了一段兒子在法國小學的學習歷程,十分有趣。我最喜歡的是提到法國小孩不用鉛筆、橡皮擦、立可帶等可修改的文具,而用原字筆讓小學三年級的孩子寫作業的部份。提醒了我看見錯誤的過程,有時也是幫助自己成長的重要力量。
「我們只看到正確的那個字,卻不知道孩子錯誤的過程,如果不知道錯誤的過程,我們如何更準確地引導小孩?」
我也很喜歡作者在書的後段書寫自己從親子關係中幫助自己成長的部份。在華人文化下,許多大人一旦成為人父人母,他們身為「自己」的部份,就較容易在社會上被放置到很後面的順位,凡事需要以父母的角色優先於個人。也因此,這樣的過程常讓父母背負著極大的壓力。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看到作者透過這段親子關係,也能聚焦回到自己的成長與生活中,看見自體性,這是我覺得非常可貴的部份之一。我十分享受閱讀作者在母親的責任與孩子的自由之間收與放的思考過程。也很喜歡他為自己長出的彈性。
「不一定一定要怎樣,也不一定一定不要怎樣,有彈性的生命讓我感覺自由與開心。」
這本書讓我看到的是一個離開體制的嘗試與挑戰,也讓我想到離開學校後的生活,其實也是離開了一個很大的體制。身為一個人,接下來在生命的成長,何嘗不也是一個很長期的自學過程?或許離開學校的人們,還是可以從這本書的冒險,反思自己在人生中的自學之旅。
(本文寫於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