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始緊縮信用擴張,與可能的金融寒冬

2018/07/2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一陣子我寫了〈線上支付體系的大戰略思考〉這篇文章,談線上支付體系的「信用擴張失控」問題;雖然已經盡量輕描淡寫,不要太強調傳統金融觀念的安全調控機制,但仍然遭到了一些「思維落伍」的批評(但肯定的讀者還是比較多啦)。

不過金融時報前兩天的〈央行新規將致騰訊和支付寶失去可觀收入〉這篇寫到:
2017年1月,中國央行(PBoC)表示,將要求第三方支付集團把客戶存款的20%存入商業銀行的單一保管賬戶中,並規定銀行不會為該賬戶支付利息。

今年4月,該比例上調至50%,上月央行宣佈將在明年1月前將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上調至100%。屆時支付集團將無法再通過客戶資金賺取利息。

──央行新规将致腾讯和支付宝失去可观收入
也就是說,除了理論上不能再利用時間差所產生的流動資金進行投資或營利(也就是「信用擴張」)之外,還得做100%的現金準備(而現金則是國家擔保的信用工具)。
換言之,就是:
  1. 中國政府開始緊縮由第三方行動支付而來的「高度信用擴張」;
  2. 或許也可以解釋成中國政府開始對未來可能的金融問題預先做好安全措施。
說到未來的金融問題(因為還沒有發生,所以盡量不用「危機」或「風暴」這種字眼),昨天紐約時報的〈經濟凜冬將至?中國科技創投陷「錢荒」〉一文,剛好談到這件事:
經過多年的寬鬆信貸和活躍增長後,中國目前正在努力應對疲弱的投資和家庭消費,以及企業和地方政府違約的增加。這可能是習近平自2013年成為中國最高領導人以來,需要解決的最棘手的問題。中國持續40年的經濟增長是否會在他的統治下停止?如果是這樣,當14億中國人意識到國家的上升軌跡即將結束時,他們將作何反應?

……然而,在私下的談話中,投資者、企業家和經濟學家承認,由於高債務水平和與美國的貿易戰,政府運作的空間正在縮小。悲觀程度各不相同,但其中許多人正準備迎接艱難的未來。

他們讓我把所有積蓄都變成黃金,這是一種為極端時期預備的風險管理措施。他們擔心貿易戰會傷害科技和風投行業,因為它們是在全球運營的。

──經濟凜冬將至?中國科技創投陷「錢荒」
至於對新創、風險投資方面的討論,紐約時報這篇已經寫了很多,我這邊就不再贅述了。
對照上面這段引言,我在〈線上支付體系的大戰略思考〉一文中提到:
然而,雖然理論上全球的主要金融體系都已經跟黃金脫鉤,但不管或是國家或個人,多少都必須存點黃金以備不時之需(我從前講過一句有點殘酷但現實的話:「逃難時能用的才是錢,其他的都只是貨幣。」)。
如果資本家已經真的為了「過冬」而開始「把所有積蓄都變成黃金」,那麼接下來的嚴峻就不只是空穴來風了。
(不過其實我覺得,「變成黃金」只是個隱喻性的說法;換成更紮實的保值工具、轉移到國外去、或是買某些性質穩固的基金或債券,應該都是比較實際的作法。)
如果成真,這股風潮會不會影響台灣?一定會的,問題只是程度大小、以及我們在分散風險、壓注籌碼上如何去調控避險而已;或許把一些資產「變成黃金」,也是個不錯的作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傅瑞德
傅瑞德
行銷與媒體經營管理顧問、科技產業觀察者、寫作者、翻譯者;煙斗、雪茄、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重機騎士,插畫家、數位書法、木工師父,能做的鄙事比你想像的多更多。過去的文章在 http://fredjame.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