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行』不行——新竹行人空間改善」講座記錄(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本次講座由見域工作室主辦,文化部106年度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競賽補助。邀請到「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發起人黃鈞銘先生前來分享經驗,包含他們為什麼希望推動改善新竹市的行人空間、又曾經經歷過什麼樣的困難,與未來大家可以怎麼做。

講者背景

本次講者黃鈞銘先生,除了因為念書與當兵離開家鄉之外,都在新竹生活。曾任新竹科學園區台揚科技公司銷售部副總經理,於民國88年離開,創立、發行《園區生活雜誌》月刊,提供竹科人認識新竹、了解城市裡各式各樣議題的一個平台,發刊超過十年,一共發行132期。(現已停刊)在採訪、發行的過程中,也逐步建構了黃鈞銘先生對於城市的觀察與理解。熱心公益的他,也擔任新竹中學校友會理事、竹塹文教基金會董事等,更參與「竹掃把運動」,成功留下許多新竹市重要的文化資產。在地方選舉期間,辦理「公車上書」,自費購買公車廣告,和市民共同討論「新竹市是一個『幸福城市』嗎?」。

創辦「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契機

本身在新竹科學園區服務的黃鈞銘先生,常有許多招待國外客戶、友人的機會,「新竹市區一直沒有一條好的道路讓人安心地行走」是黃先生在帶朋友走訪市區各景點時,屢屢面對的問題。國賓飯店落成後,更有許多國外遊客選擇入住。然而,與國賓飯店一街之隔的「台X鵝肉攤」,當年總是在人行道上擺滿餐桌、沖洗杯盤的污水直接排放至路邊的排水孔,讓人行道上一片髒亂。「看到外國人看見一隻隻白鵝趴在櫥窗前,躡手躡腳快步走過人行道以免濺濕衣服那樣驚嚇的臉孔,我就覺得身為新竹人很不好意思。」黃鈞銘先生如此回憶。

為什麼新竹市號稱科技文化城,行人環境卻這麼有問題?這個問題,不只黃先生自己納悶著,也找來許多好朋友一起討論,包含醫生、工程師、老師、教授等等,也將這些問題在《園區生活》雜誌上提出來,得到讀者的一些迴響。聚集了民氣,一行人組成「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開始與公部門溝通、尋求改善之道。

良好的行人環境,有什麼益處?

讓新竹市成為全台灣最適合居住的「健康、安全與美麗」的城市,是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願景。「若能改善城市環境,讓市民每天能至少運動30分鐘,以走路去辦事兼達運動效果,最為經濟有效。」黃鈞銘先生也提到,現代人時間寶貴,極少數人可以挪出時間來運動,人行道就是最好的運動場。打造良好的行人環境,能讓市民更健康;人人以步行或單車代步,可以減低碳排放、交通事故減少、空氣品質更好,都市也更美麗!

步行有益身體健康,黃鈞銘先生也提出具體的醫學統計數據:「多走1分鐘,多活1.5分鐘」。除此之外,目前更有許多新竹市民面臨肥胖與過重的問題。根據資料,有23.5%的兒童體重超標,青少年與青年則是17.7%、成年人37.2%體重肥胖或過重,可說是問題相當嚴重。

除了「健康」的面向,「安全」也是一項考量。目前新竹市的交通並不安全,根據2017年新竹市消防局年報,僅計入有通報的案件,一年因車禍受傷的人數就高達6,857人,平均每天車禍受傷18.8人。黃鈞銘先生認為,多數原因是車道太寬、車速太快,若是能夠縮減路幅從3.3公尺縮減為3.0公尺,車速就能夠減10公里。許多人認為新竹市幅員不大,不可能「加設」人行道,但如果把現有道路面積重新分配,就有可能單邊、甚至雙邊有人行道,取決於主事者如何思考行人的路權。

既然打造行人空間有這麼多益處,但新竹市是個健康城市嗎?根據統計,目前全市道路(僅計算因都市計畫所開闢的道路)中,有人行道的面積小於4%,但這為數極少的人行道,大多被機車、店家佔用,沒有實質的效果。

許多人以為「行人環境」就是「人行道」,但其實包含了騎樓、路邊人行道、行人穿越道、行人徒步區、行人天橋、行人地下通道等等。「香港的行人環境是立體式的,有天橋、路邊的行人道、地底的又有其系統,但行人系統當然不僅只是交通部門的事,設置之後,又要如何維護管理?這是要共同討論的!」黃鈞銘先生補充。

內容整理/吳君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過去這麼多年來多少文化大學學生,在仰德大道出車禍,甚至死亡,如果我們早一點做,這種不必要傷亡數字就可以減少。
Thumbnail
過去這麼多年來多少文化大學學生,在仰德大道出車禍,甚至死亡,如果我們早一點做,這種不必要傷亡數字就可以減少。
Thumbnail
城市中公園不只是一個公園而已,台灣許多城市都有城市中綠色亮點。綠色景觀更是 一個城市不可或缺城市之肺,小編之前介紹過台中市太原賞櫻園道、草悟道、新北市新莊區中港大排綠色長廊都是屬於此類城市中心景觀廊帶。新竹市綠園道便是新竹該城市中心景觀地帶。 新竹市綠園道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開 放時間:
Thumbnail
城市中公園不只是一個公園而已,台灣許多城市都有城市中綠色亮點。綠色景觀更是 一個城市不可或缺城市之肺,小編之前介紹過台中市太原賞櫻園道、草悟道、新北市新莊區中港大排綠色長廊都是屬於此類城市中心景觀廊帶。新竹市綠園道便是新竹該城市中心景觀地帶。 新竹市綠園道相關資訊:: 地址: 電話: 開 放時間:
Thumbnail
【清訊新聞/新竹報導】 台灣交通事故一年三千多人死亡,而行人更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勢,雖然台灣有些縣市設置俗稱「綠綠路」的標線型人行道,卻很容易被自小客車所佔用,形同虛設,設置實體人行道才能保障行人的用路安全。 圖:綠黨議員劉崇顯爭取實體人行道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清訊新聞/新竹報導】 台灣交通事故一年三千多人死亡,而行人更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勢,雖然台灣有些縣市設置俗稱「綠綠路」的標線型人行道,卻很容易被自小客車所佔用,形同虛設,設置實體人行道才能保障行人的用路安全。 圖:綠黨議員劉崇顯爭取實體人行道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Thumbnail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經過了精彩的演講分享,聽眾針對新竹行人空間的問題,有什麼樣的疑惑呢?從騎樓改造、腳踏車甚至到輕軌,來聽聽現場的意見與交流。
Thumbnail
經過了精彩的演講分享,聽眾針對新竹行人空間的問題,有什麼樣的疑惑呢?從騎樓改造、腳踏車甚至到輕軌,來聽聽現場的意見與交流。
Thumbnail
上篇指出友善行人空間的重要性後,新竹的行人空間有什麼問題,又該怎麼創造優質的行人環境呢?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創始人黃鈞銘先生,在本篇中,指出了幾項政府、民間都能參與的改善策略。
Thumbnail
上篇指出友善行人空間的重要性後,新竹的行人空間有什麼問題,又該怎麼創造優質的行人環境呢?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創始人黃鈞銘先生,在本篇中,指出了幾項政府、民間都能參與的改善策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