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看見舊城蛻變的契機(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圖、文 / 董其樂

對於研究新竹這樣的非一級城市(Secondary City)來說,小體量城市的統計數據存在著樣本總量少,缺乏整合、精度不高、更新週期久等種種限制,用數據回應城市的時空性議題就遲遲難以展開。誠然,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因而需要不斷追問,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在與舊城區的研究團體和學者交流多了以後,我開始意識到,也許并非客觀才是公正,主觀性的感受更能代表真實。舊城區的保存與再生的主體首先是市民,客觀的數據研究衹是第一步。在走訪了十幾位當地店家和居民之後,我們收集了這些能夠代表民眾參與和生活經驗的“小數據”,補足城市大數據在設計方法應用上的局限。雖然是隨機的街訪,但市民們參與討論的熱情絲毫不減。為了能快速了解大家的看法,我們將市民們對空間的感受簡單直觀的分為喜歡和不喜歡,並在地理空間上反應出意見和信息(如右圖)。我們發現,大家普遍對於區內的公共空間(迎曦門、護城河等)比較喜愛,而不喜歡的地方主要存在著交通混亂,行走不便等問題。

數據化的居民參與和感知

數據化的居民參與和感知

無論是客觀理性的「大數據」,還是有溫度有感情的「小數據」,都反應了城市空間中的種種環境問題。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支持下,新竹市政府先後提出「大車站平台計畫」與「步行城市計畫」旨在提高大眾運輸服務,縫合前後站,並以護城河藍帶為核心串聯起一系列公共綠地系統,建制良好的步行環境。我們也在東門市場成功復興的案例中看到,共享經濟和網路時代的全面來臨,帶來了給舊城轉型的新契機。我們以此為行動目標,提出舊城實現「步行體驗,共享新城」的實驗構想。用有機、軟性的更新方式,將城市活力擴散開來,翻轉舊城區發展,成為帶動新竹市走向美好城市的動力引擎。

城市本身就是一個共用的容器。城市中的社會關係,生產和消費,也正是城市對商品、資訊、人、關係的聚集,催生了共用經濟的繁榮和生長(陳立群,天樂,2017)。從 Airbnb、Uber,到共享單車、共享辦公空間。這種「共同使用而不占有」的模式,成為了都市更新中的媒介和催化劑,城市空間優化利用、使用權切分讓渡、去中心化組織實現,將會改善舊城區的運轉機制。

本次策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步運用合理的容積轉移獎勵作為誘因,將營利性質和造成嚴重路面擁堵的停車場篩選出來,置換到舊城區外圍建立的立體停車場,緩解部分因道路窄小,過多停車出入口交通打結的擁堵問題。區位為閑置的私人停車場,可以通過共享停車的平臺(如Uspace),將閑置的停車位開放出來。同時增加區內 Ubike 單車點位,逐步減少私家車進入舊城區內。而後,這些置換后原本的停車空間將與古蹟古建一起,成為了舊城裡公共空間的新亮點。

第二階段,點狀分佈在舊城區為的公共空間已經被激活,這時候需要建立完善的行人徒步及自行車騎行空間,綫狀串聯這些活力點。我們將舊城區為的道路分成五個等級,每一個級道路都進行人行設施的優化,同時設計分時共享的區域,逐步將路權還給行人的同時,調動街道空間使用的多樣性,提升街道的活力。

空間置換策略,標記出模擬置換的地點,藍色代表外圍新增停車空間。

空間置換策略,標記出模擬置換的地點,藍色代表外圍新增停車空間。

依據道路寬度和類型分出五種等級

依據道路寬度和類型分出五種等級

最後,讓越來越多年輕人回流,他們帶著愛玩敢玩的天性,在這場復興計畫中扮演了創意發揮的「創客」角色。他們或許是設計工作者和藝術工作者,著迷于老屋古樸的氣質,又對生活的便利性和區位交通可達性,有比較高的需求。舊城區依托清大交大和科學園區,有足夠多的創意工作者有這樣的空間需求。當他們回來時,舊屋閑置和老人照護的問題,會在共享辦公、銀青共居的新空間形態下蛻變。除此之外,我們希望能建立一個共享的平臺,通過網路的方式,隨時上報自家老屋的維修修整狀況,以便向政府或者基金會申請幫助。屋主也可以利用這個平台隨時向公衆發佈老屋閑置時間,可以讓大家分時段共享老屋空間,達到空間有效利用。

舊城要再生,不應只是在物質環境上的做改變,更需要關心的是城市空間如何回應到市民生活。因而我們需要用大數據發現城市中的問題,但更需要每一位新竹市民積極參與和發聲,共創一個彼此溝通的平台和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讓執政者、專業者、資本家、居民可以多方協調,彼此建立信任關係。以回歸市民居住在城市,參與城市生活,平等使用和塑造城市的權利。唯有合作,才是城市長遠利益的開始。

建立空間資訊分享平台

建立空間資訊分享平台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本文所有分析與資料呈現截止至 2018 年 4 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前言 關於主辦單位-好伴設計,他們是這麼介紹自己的:「好伴社計是一間扎根在臺中舊市區的設計事務所,透過帶有『社會設計』內涵的企劃及實作,引導眾人一起投入具有公共性的行動,創造社會價值。願景是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社會的實踐者。(摘自-好伴設計臉書專頁-2022.06.11)」 一、綠空鐵道-公共參與
Thumbnail
前言 關於主辦單位-好伴設計,他們是這麼介紹自己的:「好伴社計是一間扎根在臺中舊市區的設計事務所,透過帶有『社會設計』內涵的企劃及實作,引導眾人一起投入具有公共性的行動,創造社會價值。願景是讓每個人都能成為改變社會的實踐者。(摘自-好伴設計臉書專頁-2022.06.11)」 一、綠空鐵道-公共參與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都市的成長無可避免是通往廢墟化的過程,如何透過基礎設施了解都市,並透過異質空間產生新的生活想像。
Thumbnail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Thumbnail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Thumbnail
前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城市化發展,帶動了住宅型態的發展。過去人類的文明往往誕生在河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人考量居住位置絕對少不了交通因素,公共交通與私人代步工具影響現代居住。居住課題跟城市發展是相互扣連的,新加坡及香港在規劃住宅區時,通常一併將社福設施、公共設施與交通規劃在內。那居住生活該
Thumbnail
前言   現代資本主義社會與城市化發展,帶動了住宅型態的發展。過去人類的文明往往誕生在河邊,但隨著技術的進步,現代人考量居住位置絕對少不了交通因素,公共交通與私人代步工具影響現代居住。居住課題跟城市發展是相互扣連的,新加坡及香港在規劃住宅區時,通常一併將社福設施、公共設施與交通規劃在內。那居住生活該
Thumbnail
案例參考: 《接觸地帶 台灣外來人口車站》  類別:車站 設計者:余承龍/2017  金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桃園中壢火車站 探討議題: 以人、車站、外來者三個角度做為切入點開始的設計。 種族隔閡 遊民問題 外來文化進入造傳統文化式微 -因此導致雙方互斥的現狀,利用建築設
Thumbnail
案例參考: 《接觸地帶 台灣外來人口車站》  類別:車站 設計者:余承龍/2017  金門大學畢業設計 基地位置:桃園中壢火車站 探討議題: 以人、車站、外來者三個角度做為切入點開始的設計。 種族隔閡 遊民問題 外來文化進入造傳統文化式微 -因此導致雙方互斥的現狀,利用建築設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