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用數據,看見舊城蛻變的契機(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raw-image

圖、文 / 董其樂

不同於全球大部分地區剛剛過半的都市化進程(urbanization),台灣早在上個世紀末就已經約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居住在都市之中。高速的城市化發展讓我們「逐群而聚」,享受著它帶給人們的便利。與此同時,都市作為一種有機的共同體,也如同人一樣經歷著生老病死。

新竹舊城區正在經歷著它的病痛期。在過去三四十年的時間裡,新竹的都市化建設由市中心向外圍鄉村蔓延擴張。空間生長的邏輯從原本的區位交通、自然環境、生產生活這類自然發展規律,轉向公共政策、土地開發等多方利益角逐。在現今都市發展的脈絡下,最初早已發展完備的中心城區,存在房屋老舊,公共設施不堪負荷,道路窄小等種種問題而逐漸落寞下來。

用數據參與並輔助都市設計(Data Augmented Design)是本文的重點。2016 年唐鳳出任 「數位政委」後,推動「開放政府」將一部分資訊和數據免費公開,同時建立數位化的公民意見傳遞管道,成為我們運用地理資訊系統(GIS)做疊圖分析衹與認空間的關鍵支持。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raw-image

因為歷史發展的關係,新竹城的都市規劃先後經歷了清領時期十字狀和日治時期的棋盤格,讓如今的道路形成了一張錯節盤根的網。當時給跑馬車的街道寬度,也不足以符合現在的交通使用。我們試著先從公共運輸角度切入,疊合了 Ubike 的點位資料及其使用量和新竹市公車路綫圖。從中可以發現,在Ubike 服務半徑圈內,使用次數最多站點為火車站,其次是巨城購物中心。而舊城的核心區中山路南北兩側沒有提供腳踏車,公車也較少經過。可推測多數人抵達火車站後,多數有消費購物需求的人,便會向東側巨城購物中心及西側大遠百移動,而舊城核心區難以通過公共運輸服務到達。

新竹市都市擴張歷史

新竹市都市擴張歷史

到達方式分析,道路亮度越高則公車班次經過越多。

到達方式分析,道路亮度越高則公車班次經過越多。

那如果是自己騎機車或是自駕私家車前往,情況會是如何呢?我們找到了 104 年度交通事故發生點位資料並疊合了道路等級分佈情況:相較於其他區域,舊城區內易發生交通事故。其中,中正路是易發路段,也是多數驅車通行的主要道路。多數交通事故集中在交叉路口,比如東門圓環附近。這可能與道路過寬,多岔路口影響了車速與視距有關。交通事故易發也從側面提高了市民進入舊城區的安全成本,降低了出行意願。

除此之外,交通擁堵也是舊城區內的另一問題。請試想,當你終於克服了出行的恐懼,開車或者騎車去舊城區感受她獨有的歷史魅力,卻在半路上深陷塞車的泥潭。四下環繞著鳴笛與引擎聲,還有不間斷亂竄的行人,以及怎麼也找不到空位的停車場,這一切的體驗已經讓你興致全無。為了在地理區位上描述出這一系列感受,我們爬取了 google 的交通擁堵資料,將全天候最擁堵的路段篩選出來,並與停車場的區位資料進行了疊圖。結果呈現如下圖,舊城區內分佈了非常多小型私有停車場。舊城區最熱鬧的城隍廟周邊,就有著六七個大大小小的停車場,我們推測交通擁堵程度也與停車區位有一定的相關性。因區內短街廓道路窄的特點,更多的停車場也意味著有多的車輛進出和回轉。這在尖峰時間段與主道上行人車輛交匯,引發交通混亂。

交通事故點位熱力圖,顏色越深代表發生事故越頻繁。

交通事故點位熱力圖,顏色越深代表發生事故越頻繁。

半徑 250 公尺視角下,擁堵路段與停車場分佈關係。

半徑 250 公尺視角下,擁堵路段與停車場分佈關係。

我們運用數據試圖在空間上指認出了不易發現的問題,也嘗試著發覺轉變舊城面貌的潛力與機會。對每一個深愛美食的新竹吃貨而言,舊城區是他們的天堂,這裡有鴨肉許、有貢丸湯,有他們記憶裡最愛的味道。不僅如此,舊城區便利的生活服務與豐富多元的休閒娛樂活動,吸引著年輕人的腳步。Google Map 上的店家資訊(POI)分佈與數量,就做了很好的說明。我們爬取了這些數據並整合了竹市府的開放資料,如「新竹市十大伴手禮」、「新竹非吃不可」等點位資料,做出一張生活便利圖(如下)。


舊城區生活機能分佈,同一顏色片區代表該種機能服務分佈密度較高。

舊城區生活機能分佈,同一顏色片區代表該種機能服務分佈密度較高。

新竹市兩三百年來的豐厚歷史與文化,讓行走在舊市區的人如同走在一處開放的博物館群之中。區內 120 公頃範圍內高密度分佈了 28 棟歷史建築和古蹟,也成為全臺灣之最。這些有價值的老屋和古建築集中分佈在北門和南門老街,以及中正臺夜市附近。她們有的是清代的街屋、日式的宿舍、60 年代的販厝,屹立在時空之中,訴說著屬於竹塹城的光陰故事。

上述種種問題,讓舊城區變成一個既難以到達,來了又出不去的交通黑洞,即便這裏有非吃不可的新竹美食,深厚故事的歷史古蹟、懷舊的歷史街區。從人本道路永續發展的角度上來看,人行空間的不連貫與不友善,再加上老舊建築維護整建成本高,所有權的權屬複雜等等,極大的限制了舊城區的發展。雖然街道的尺度是適宜步行,但騎樓空間大部分都被停放的汽機車和攤販及雜物占用,行人被迫與行車爭道。我們幾乎無法用行走的方式,好好體驗舊城區的迷人光景。因為你要隨時提防,呼嘯而過的車輛和前方擋道的機車。

城市是人類的居所。當我們在面對舊城區課題的同時,也在面對一個更廣闊的問題:什麽是一個美好的城市?今天我們的都市越來越處在「物聯網」的狀態之中。都市規劃也不僅僅是屬於專業者的事情,城市中「歷史、社會、空間」的關係不可割裂。如何在這之中找到舊城復興的契機,是一個需攜手共同面對的問題。

有價值老屋與古蹟古建分佈疊圖

有價值老屋與古蹟古建分佈疊圖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本文所有分析與資料呈現截止至 2018 年 4 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台灣從7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成長與人口往都會區集中,交通的問題開始浮現。為了解決都市道路擁擠的情況,以及改善大眾運輸的服務,政府首先於1986年通過了「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建設計畫」,並以此規劃經驗為藍本,陸續提出了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的捷運系統規劃。
Thumbnail
台灣從70年代開始,隨著經濟成長與人口往都會區集中,交通的問題開始浮現。為了解決都市道路擁擠的情況,以及改善大眾運輸的服務,政府首先於1986年通過了「台北都會區大眾捷運系統建設計畫」,並以此規劃經驗為藍本,陸續提出了桃園、新竹、台中、台南、高雄的捷運系統規劃。
Thumbnail
作為國定古蹟新竹車站附近有個景點,絕對是你會錯過景點。此景點就是新竹車站後站公園,這個公園裡裡外外都充滿著台灣鐵路局各種從清朝至今台灣鐵路各種火車頭模型展示。如果你是鐵道迷一定要來這個公園走一走。 新竹車站後站公園相關資訊:: 地址: 新竹市東區南大路133號 電話: 開放時間: 開放空間 備註:
Thumbnail
作為國定古蹟新竹車站附近有個景點,絕對是你會錯過景點。此景點就是新竹車站後站公園,這個公園裡裡外外都充滿著台灣鐵路局各種從清朝至今台灣鐵路各種火車頭模型展示。如果你是鐵道迷一定要來這個公園走一走。 新竹車站後站公園相關資訊:: 地址: 新竹市東區南大路133號 電話: 開放時間: 開放空間 備註:
Thumbnail
相信大家一定都座過火車,但是你對於台灣鐵路歷史了解有多少呢??小編截至目前寫過冬山車站、山佳車站、台中車站、新北投車站、七堵車站幾個台灣重要車站。新竹車站這個北台灣縱貫線鐵路最重要車站之一,在時代浪潮下至今保留著台灣少數難得日治時期保留到現在建築體車站。透過本文;一起去看看新竹車站有何特別之處。
Thumbnail
相信大家一定都座過火車,但是你對於台灣鐵路歷史了解有多少呢??小編截至目前寫過冬山車站、山佳車站、台中車站、新北投車站、七堵車站幾個台灣重要車站。新竹車站這個北台灣縱貫線鐵路最重要車站之一,在時代浪潮下至今保留著台灣少數難得日治時期保留到現在建築體車站。透過本文;一起去看看新竹車站有何特別之處。
Thumbnail
【清訊新聞/新竹報導】 台灣交通事故一年三千多人死亡,而行人更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勢,雖然台灣有些縣市設置俗稱「綠綠路」的標線型人行道,卻很容易被自小客車所佔用,形同虛設,設置實體人行道才能保障行人的用路安全。 圖:綠黨議員劉崇顯爭取實體人行道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清訊新聞/新竹報導】 台灣交通事故一年三千多人死亡,而行人更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勢,雖然台灣有些縣市設置俗稱「綠綠路」的標線型人行道,卻很容易被自小客車所佔用,形同虛設,設置實體人行道才能保障行人的用路安全。 圖:綠黨議員劉崇顯爭取實體人行道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Thumbnail
天氣好的假日,各觀光景點總有絡繹不絕的人潮,在此時新竹市區的交通顯得更加擁擠,早期的《貢丸湯》雜誌時我們已經討論過這個現象。現代的交通工具與暴增的車流量,擠進沿襲日本時代都市規劃的小小街區裡,遊客與市民朋友都大喊吃不消。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上一篇談到了舊城數據分析,數據作為一種理性工具有它巨大的價值,但作為方法論依然有實踐上的局限。地方的真實性常常迷失在繁複冗長的數據集和各執立場的斷章之中。當今天我們在談舊城保存與更新的時候,我們在保存什麼?當舊城生活被現代化進程排除在發展之外,無可挽回地走向凋敝,我們想要實現的又是什麼?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為什麼新竹市號稱科技文化城,行人環境卻這麼有問題?見域工作室邀請到「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發起人黃鈞銘先生前來分享經驗。
Thumbnail
為什麼新竹市號稱科技文化城,行人環境卻這麼有問題?見域工作室邀請到「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發起人黃鈞銘先生前來分享經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