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塹『行』不行——新竹行人空間改善」講座記錄(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本次講座由見域工作室主辦,文化部106年度青年村落文化行動競賽補助。邀請到「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發起人黃鈞銘先生前來分享經驗,包含他們為什麼希望推動改善新竹市的行人空間、又曾經經歷過什麼樣的困難,與未來大家可以怎麼做。

如何共創優質行人環境?

新竹市是一個相當年輕的城市,黃鈞銘先生也直言:「年紀越輕,對於行人環境的重視度越低」,優質行人環境的指標,包含通用、舒適、安全、無礙與連續。「通用」指的是適合所有市民,不管是肢體健全,或者短暫中風、或因車禍短期不良於行,都要可以舒適使用。若是路邊若有花台,不僅要考量美感,更要思考到小孩的高度,是否容易碰傷;又例如城市中有視障朋友,若安排複雜的鋪面景觀,反而不利於視障朋友活動。「舒適」則是指寬度、鋪面需要符合使用者需求,許多高齡者使用輪椅移動,凹凹凸凸的鋪面其實相當不友善,雖然這些朋友過去很少發聲,但也不能漠視他們的權利。

「暢通」即是要讓人行道連接為路網。「天府路旁目前大多是稻田,人行道設置後,使用率偏低。」黃鈞銘先生認為近年來設置的人行道,多在人口稀少的區域施工,對於人口稠密區面臨的行人空間問題有些緩不濟急,相當可惜。

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成立於2004年,是全國第一個維護行人權益的公益團體,目前已經邁向第十四年。許多與公部門溝通、協調的經驗,也讓黃鈞銘先生逐漸了解這不是一個能夠一簇可及的議題,需要更多的時間溝通與凝聚共識,搭配組織的重整才能完善。「過去的經驗裡,我發現許多部門的本位主義相當重,無法換位思考,以致於無法有最好的結果。」黃鈞銘先生也發現,若由工務處執行行人道相關計畫,常常有「希望盡快做完、達成目標平方公里數」的想法,以致於採用簡單的工法、選則易執行的路段;若由都發處主導,就會融入景觀設計的想法,希望人行道上都有花圃或街道傢俱等,但也並非處處都適合擺放相關設施,兩個局處各有長處,卻無法整合,本位主義都很重。

改善行人環境的策略

黃鈞銘先生認為,改善行人環境,需要透過教育(Education)、交通工程設施(Engineering)與強力執法(Enforcement)。

強力執法

其中,「維護現有的人行環境」即是首要功課。讓更多人理解、意識到設置人行空間的益處,維持現有重要路段(包含中華路、東大路、光復路等)人行道的淨空與暢通是重要的。然而,目前改善行人環境並不是交通警察最主要的業績目標。黃鈞銘先生認為:「考試領導教學,如果警察的考核能更往『行人權益』走,那執法方向也會有所改變。警察部門可以加強教育警察與行人相關的法律、將維護行人權益列為警察績效指標,加強取締不禮讓行人或闖紅燈的汽機車、加強取締違法佔用騎樓與人行道等。」若能強力執法,相信新竹市將換然一新。

過去,曾有一位新竹地檢署檢察官許大偉先生,發現不少騎樓被隔、人行道被占,亂象叢生,決心整頓。於是鐵腕推動「清道專案」,和新竹市政府合作,一口氣告了公道五路、東大路一段等四十四戶違規商家和住戶。辦理期間,承辦人也接到不少抱怨電話,有民眾激動地說要告市長「瀆職」、甚至聲稱若拆掉違建,「要向市府求償」。雖然後來成功清除許多違建,但也可以看出,許多民眾並不自知佔用人行道已是違法行為,侵害市民權益。

交通工程設施

除了新設人行道,市區騎樓(如西大路、中山路、北大路、南大路等路段)的暢通、整平也是一項重要且效果卓著的工程。在過去的分享經驗中,許多人好奇地詢問,哪些道路應該優先改善人行環境?黃鈞銘先生認為即是由使用人數多的地方優先來施作,雖然最需要溝通、協調,也最能看出成效。

黃鈞銘先生也提及,其實市區也曾經有施作人行空間的討論,但還是需要充分的溝通、討論,偶爾主管單位也要扭轉思維、發揮魄力。曾有局處首長熱情邀約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共同討論設置方法;也曾經聽過相關局處一級主管明示:「這個會得罪人,不能做,不要蓋人行道」。不管面臨什麼樣的狀況,黃鈞銘先生都不氣餒,他認為:「如果政府部門不夠重視,那一定是因為我們聲音不夠大聲,他們才忽略我們的想法。做社會觀念行銷,一定要保持樂觀的心態,才能走得長、堅持到市民意識覺醒」。

改善行人環境需要各局處整合與分工

過去,許多人直覺人行道是工務處或是都發處要「蓋出來」的想法並不符合實際狀況,改善行人環境,政府各單位要動起來。市長室要能帶領財政處尋找財源,交通處、都發處規劃,工務處擬定方式施工,警察局強力執法。

黃鈞銘先生也直言:「其他局處都會看風向,很被動,要有主事者主動整合。」因此,他提出行動策略,要求市長的施政目標應包含「建立完整且安全的行人環境」。包括要求市長組成改善行人環境的專案小組,並由副市長擔任召集人,要求交通處長須將行人設施與現有的交通系統整合等。另外,建議市政府在交通處或工務處底下設立「專責行人事務」的單位,將視野放大到「行人空間」的營造。(註:在許明財市長任內相關事項落在「工務處」下;目前於「交通處」底下。)

黃鈞銘先生也語重心長地表示,在現有體制下,公務員的升遷與預算執行的「效率」有關,卻跟政策「效果」無關,是有問題的:「各個處室做事都很有『效率』,但是對於市民來說卻沒有『效果』。新竹市每年都有拿到預算,但是人行道卻沒有擴張,因為大家一直在舊的人行道上作改善,但是因為新的人行道需要與既有店家做改善,需要溝通與規劃,因此沒有人願意大刀闊斧去執行。」

此外,政策的延續也是重要的。黃鈞銘先生直言:「換了市長,底下的官員也全換,所以很多東西沒有辦法累積,常常要重新來一遍。」童勝男擔任市長時期,曾經在舊城區劃設單行道,但是有非常大的反彈。「大同路是在許明財市長任內重新畫成雙向道……我在香港旅行的經驗是,如果做單行道,就要有全區的路網,對於全區店家才公平合理。」黃鈞銘先生也指出,並非是營業中的店家多就難以取得共識、不可能做單行道的規劃,台北市西門町可以做,新竹舊城區一定也可以做!

籌措改善行人環境的經費

執行計畫需要財源,黃鈞銘先生認為可設立改善全市行人環境的作業基金,並從停車費收入中提撥。此外也可以積極爭取內政部營建署《既有市區道路景觀與人行環境改善計畫》補助款。

交通處與都發處的應有作為

黃鈞銘先生表示:「一年台灣汽車增加30、40萬輛,不能因為大家反應沒有車位就到處蓋停車場,必須由人本的角度重新思考規劃,才是長遠之計」。在道路的設計規劃上應以行人與大眾運輸使用為優先,計畫道路設計時應加寬人行道、改善行人穿越道安全性,及人行道與大眾運輸場站的連接等等,逐步邁向一個行人友善的城市。

「行人空間」與「私有運具」需要平衡,在目前的狀況下,應鼓勵市民使用公車、單車與步行。因此提高大家使用大眾交通工具的誘因、降低使用私有運具的意願,例如:增加市公車的行駛路線與班次、提高市區公有停車場的停車費、停止後續的停車場興建計畫、整合公車與私人接駁巴士的行車資訊,並可藉由網路查詢等等。除此之外,延長行人綠燈秒數、縮減道路路幅至3米以下也更能友善都市中的行人。

一般市民可以怎麼做

希望有好的人行空間,不能單單仰賴政府由上而下的規劃。黃鈞銘先生也呼籲大家:「如果政府部門都不做事,就跟里長或選區議員反應。也可以透過社群軟體串連,宣揚理念,糾結同好」。走路環境是每一個市民應該關心的,從點到線到面,串連一個又一個社區,才能從小網變成大網!

目前,大多數人習慣使用汽機車為代步工具,因而無法看見走路的效益,一時之間也難以轉換概念。黃鈞銘先生也比喻:「習慣的改變很難,這個階段在物理學上就像『靜摩擦力』,但是就是要持續施力、加大力氣。如果台北做得到、高雄做得到,新竹一定也做得到」。內政部營建署有公佈相關排名,七八年前台灣各地人行空間都很不理想,但現在部分城市已小有成績,新竹卻還沒有趕上。

「大家常常出國,但是看到好的東西,很少學起來、落實。觀念這種東西的確是少數人先行,需要時間。從私人企業出來,做類似這樣NGO的事情,我學習到的其實是耐心。」黃鈞銘先生也勉勵大家,道阻且長,需要籌集更多的人、將議題推廣出去。


內容整理/吳君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見域Citilens的沙龍
257會員
246內容數
「新竹故事大口吃」是《貢丸湯》的理念,我們試圖在《貢丸湯》裡不以單點式的介紹新竹,而是主題性的帶出生活樣貌跟各種城市議題,讓讀者不只認識新竹,更從中思考新竹可以是一個甚麼樣的城市?如何在這裡生活?該怎麼期待新竹成為更好的城市。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22)日赴臺北市議會,針對六大主題,包含人本交通政策、財政紀律及預算排擠、長照政策、人口政策、疫後產業轉型方案,以及臺北上海城市論壇,等辦理情形與效益進行專案報告。 關於臺北市人本交通政策,蔣萬安表示,「行人地獄」的議題近來受到各界關注,由於早期都市計畫
Thumbnail
【記者_許家源/雙北報導】 臺北市長蔣萬安今(22)日赴臺北市議會,針對六大主題,包含人本交通政策、財政紀律及預算排擠、長照政策、人口政策、疫後產業轉型方案,以及臺北上海城市論壇,等辦理情形與效益進行專案報告。 關於臺北市人本交通政策,蔣萬安表示,「行人地獄」的議題近來受到各界關注,由於早期都市計畫
Thumbnail
【清訊新聞/桃園報導】 桃園市交通局為了讓忠孝西路南竹往南崁方向的奉化路至桃園街有連續的人行空間,為了不讓行人、身障者僅能走在車道上造成險象環生,因此針對該路段進行路型調整。 圖:交通粉專「台灣交通老實說」臉書圖 --- 按讚加分享,拉拉身邊你我他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清訊新聞/桃園報導】 桃園市交通局為了讓忠孝西路南竹往南崁方向的奉化路至桃園街有連續的人行空間,為了不讓行人、身障者僅能走在車道上造成險象環生,因此針對該路段進行路型調整。 圖:交通粉專「台灣交通老實說」臉書圖 --- 按讚加分享,拉拉身邊你我他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清訊新聞/新竹報導】 台灣交通事故一年三千多人死亡,而行人更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勢,雖然台灣有些縣市設置俗稱「綠綠路」的標線型人行道,卻很容易被自小客車所佔用,形同虛設,設置實體人行道才能保障行人的用路安全。 圖:綠黨議員劉崇顯爭取實體人行道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清訊新聞/新竹報導】 台灣交通事故一年三千多人死亡,而行人更是道路交通中的弱勢,雖然台灣有些縣市設置俗稱「綠綠路」的標線型人行道,卻很容易被自小客車所佔用,形同虛設,設置實體人行道才能保障行人的用路安全。 圖:綠黨議員劉崇顯爭取實體人行道 --- 更多閱讀:
Thumbnail
如果是要介紹你好藥,應該要介紹你療效,現主時,各面八方充斥著四路公投訊息,這是好事,這是好事,趁著各位關心公共事務逐漸升溫,藉著這樣一個好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產品,交通疫情指揮中心。 對我國社會的政治療效有: 兒童敢通學,不再與車爭道,馬路如虎口。 事故公開透明,知道原因知道責任,不再
Thumbnail
如果是要介紹你好藥,應該要介紹你療效,現主時,各面八方充斥著四路公投訊息,這是好事,這是好事,趁著各位關心公共事務逐漸升溫,藉著這樣一個好機會,我給大家介紹一個新產品,交通疫情指揮中心。 對我國社會的政治療效有: 兒童敢通學,不再與車爭道,馬路如虎口。 事故公開透明,知道原因知道責任,不再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在經過長時間的現場觀察之後,我們針對目前舊城區內人群移動、公共環境與交通運輸狀況等課題,結合政府開放資料與網路數據環境做進一步探索。 本文截取更改自董其樂、許庭源 2018 年的畢業設計《掩幕行動 - 新竹舊城的共享新城實驗計畫》。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古稱「竹塹」,新竹的舊城區有將近三百年的悠久築城史,具特色的市街型構與傳統文化保存至今。然而,這樣的城市,在以私人機動車輛為中心的生活迅速發展的時代中,魅力已經有所損害。該怎麼走在這個富有歷史的古城中?讓我們看看著有《我們值得更好的城市》的邱秉瑜老師怎麼說!
Thumbnail
經過了精彩的演講分享,聽眾針對新竹行人空間的問題,有什麼樣的疑惑呢?從騎樓改造、腳踏車甚至到輕軌,來聽聽現場的意見與交流。
Thumbnail
經過了精彩的演講分享,聽眾針對新竹行人空間的問題,有什麼樣的疑惑呢?從騎樓改造、腳踏車甚至到輕軌,來聽聽現場的意見與交流。
Thumbnail
上篇指出友善行人空間的重要性後,新竹的行人空間有什麼問題,又該怎麼創造優質的行人環境呢?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創始人黃鈞銘先生,在本篇中,指出了幾項政府、民間都能參與的改善策略。
Thumbnail
上篇指出友善行人空間的重要性後,新竹的行人空間有什麼問題,又該怎麼創造優質的行人環境呢?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的創始人黃鈞銘先生,在本篇中,指出了幾項政府、民間都能參與的改善策略。
Thumbnail
為什麼新竹市號稱科技文化城,行人環境卻這麼有問題?見域工作室邀請到「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發起人黃鈞銘先生前來分享經驗。
Thumbnail
為什麼新竹市號稱科技文化城,行人環境卻這麼有問題?見域工作室邀請到「新竹市行人優先協會」發起人黃鈞銘先生前來分享經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