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次郎之夏》、《天空之城》、《神隱少女》、《送行者》、《東京家族》……太多太多經典配樂,久石讓從日本走向台灣、邁向亞洲,至今征服全世界。導演北野武與動畫大師宮崎駿為他的樂章所吸引,久石讓創作出同時抓住心靈與耳朵的樂曲,至今不論何時聆聽,依舊散發無限魅力。
經典,究竟是如何造就的呢?
不受情緒起伏影響才能穩定創作
創作者往往被認為擁有豐富的情感,很容易感動甚至情緒化。但若是你的作品完全依靠情緒啟發,當天的健康、心情以及環境都會影響情緒,一遇好事就傑作連發;心情不佳便成了創作瓶頸,但這將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樂史上許多樂手,因為已經習慣演奏本身的刺激,所以會尋求外在的力量,再激發自己的情緒,而最快速的方法就是借助毒品,為此甚至斷送自己的音樂路。
因此,創作需要的是感性,而非情緒。
自己喜愛作品,比任何人喜愛都來得重要
在創作過程中,一定會有迷惘的時候,樂曲怎麼聽都刺耳、文章怎麼讀都不順暢、畫作上下左右看就是覺得哪裡奇怪,這時若旁人覺得你的作品已經夠好了,你有辦法認同嗎?你會就此將作品交付出去嗎?不會吧。
從零到產生信心的瞬間最痛苦,必須不斷地自問自答,但我們知道自己痛苦卻也沉浸在快樂中,最後終於創作出滿意的成品時,那份喜悅就是每個創作者在追求的,那是信心、成就感,甚至稱為幸福的感覺。
當你完成一項創作時,一定很想逢人就推薦,那是想將自己覺得好的東西推銷出去的興奮感,如果連自己都沒有辦法說服,一定會羞於拿出手吧?所以創作時一定要認為這是個好作品,才有可能感動其他人。
感性=知識+經驗
這句話對所有創作者來說非常受用,感性並不是憑空而來,對事物有見解、對畫面有感觸、對樂曲有共鳴,其實都要依靠平常的知識與經驗累加而來。
就像畫家認識現實主義的畫風,才有可能用話語解釋畢卡索早期畫派的技巧,當然你也可以純欣賞,藝術的優劣本就因人而異,無關好壞;但倘若你今天必須依靠這個專業維生,談談這個領域的相關話題,沒有幾句就聊不下去,豈不可惜?平時吸收各式各樣的知識,再過濾、內化成自己的涵養,久而久之自己變得有彈性,就是磨練感性的最佳方法。
每次機會,都當成最後一次
久石讓提到,每次將曲子做好要給宮崎駿驗收時,他總是格外緊張,在宮崎駿面演奏鋼琴,都擔心自己心臟砰砰跳的聲音被導演聽見,甚至沒有和他對視的勇氣(笑)。因為在接獲配樂工作邀請時,他知道若是自己這次做得無趣,就再也沒有下次的合作,這是一條沒有退路的直徑,所以每次都全力以赴創作,對得起自己。
已被尊稱為大師的久石讓,如此嚴肅對待工作,因為他知道雖然辛苦,但那份喜悅卻也是無與倫比的美麗。感動,因此而創造。
吉卜力25週年紀念音樂會 武道館
(建議以大螢幕觀看,感動滿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