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日常記事|關於創作,比技巧更重要的是……

更新於 2022/11/1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大家有沒有過這種經驗:在美術館看展時,作品的創作方式過於簡單,讓人忍不住腹誹:「這個我也做得到啊!」
雖然很簡單,卻能呈現深意、傳達內涵,簡單的形式實際隱含了巧思,確實誰都做得到,但不是誰都想得到可以這樣做。
對我來說,設計的第一要義,是「出奇的Idea」。一張沒有Idea的廣告設計,等於零。
「技巧」是最次要的、不必要的!因為「手腕動作」(技巧)越少,心靈的活動度更大。-黃華成
我十分認同這樣的創作理念,並非是要為自己在設計上的能力不精開脫,而是以前偶有遇到展現自身技巧重於傳達意義的人。用都築響一在《圈外編輯》的話來說,就是:「就像是買了客製化設計的住宅,住起來卻很不舒服,彷彿被迫欣賞建築師的『作品』似的。」
攝於展覽《未完成,黃華成》
當然我也認同,在不需要服務他人的情況下,創作者絕對可以盡情揮灑、創作。
如果是純粹的個人創作,在外部價值(註)我將其分成兩類。一是表現、媒材、形式……等,前所未見的突破與新嘗試;二是藉由創作傳達想法,例如議題、現象、觀念、反思……等。但偶有在「作品理念」說明其欲傳達的想法,卻以一種十分自我而他人難以理解的作品呈現。(註:至於內部價值,有點像是無用之用,產生價值的對象是自己。)
「他真正希望的到底是什麼呢?」我忍不住想。

不勉強自己「誰就該景仰」

我曉得有一些作品,作者什麼也沒想,他就是照自己認為地去創作而已,而作品卻能貼近、擊中觀者內心深處。可有時候,有些作品對我來說就是「沒有感覺」,是不是他其實更側重於嘗試一種新的表現形式,而非達到理念傳達?我猜想,有些創作者其實沒有弄清楚位置。
或許是枝裕和的這個概念能夠帶來一些啟發:
比起以我的存在為中心來思考世界,如果以世界為中心來思考,而將我視為其中的一部分,就會有一百八十度的差異。-是枝裕和《宛如走路的速度:我的日常、創作與世界》
「但他展示在國家級的美術館耶,是不是我太淺了看不懂?」
直到某個時刻,我也累了,承認自己對作品的期待或偏好、承認自己沒感覺,不再說服自己了解作品、強迫透過作品理念再詮釋作品,假裝自己懂、有資格擠身藝術產業。或許因為前面這些努力,我很擅長透過作品理念、創作者背景解讀作品,差點跨入藝術產業,但最後退縮了。
誠如前面提及對於作品偏好的認知,也反映了自己在藝術產業上想扮演的位置。幾年前,還在環境NGO工作的時候,和同事規劃課程時,他舉例:「我們是希望在這門課中,讓3個人願意加入推廣環境保育的行列,還是讓20個人建立環境保育的粗淺概念?」這兩種目標其實沒有對錯,只是要回頭去看活動的目的為何、組織的優勢和能量適合發展哪個面向。
而在藝術推廣上,我希望讓大家接觸的作品,是不需要做一大堆功課就可以懂的,就是希望「有20個人(更多人)能享受作品的況趣」。在台北,可能覺得藝文活動隨處可見,但與某些縣市的落差,甚至大到這端看不到那端的程度。
10年前在嘉義,半年也等不到一檔新的展覽,現在雖進步不少了(嘉義美術館在9月開幕了!),但我想這個資源差異仍然難以消弭。

我認為創作的下一步是……

在看《未完成,黃華成》的隔天,我去了台創祭,攤位有許多自製的原創商品,小說、漫畫、海報、Zine、飾品、各種手工藝,類型十分多樣化,我第一次逛這種類型的展(原創only)大概也是約10年前,多年未參加,這次仍舊有一些以前關注的創作者參加。
和當年相比,以繪圖創作來說,技術、完成度有全面性的提升(這個活動可能也跟當年參與活動的定位比較不同?),有一些讓人眼睛一亮的商品,但更多的是一成不變。
「除了畫得好看、精緻度高外,還有呢?」
是不是傳達了一些知識、議題?
是不是嘗試了不同的印刷紙材?
是不是設計了一個迷人的世界觀?
說不清我這些年經歷了什麼(?),我在乎的部分已經不只是畫風獨特、構圖穩定、精緻度高而已。世俗一點說,作品的獨創性、故事性、呈現手法等面向,是這個階段的我願意掏錢買的東西。
如同黃華成認為「Idea才是設計的第一要義」般,我想知道、也希望更多有趣的Idea被嘗試實踐。
台創祭上購買的商品:含吉籤,也是友人的作品(圖片來源:台北ㄙ女孩

後記:
這裡指的創作,是泛指所有無中生有的作品,無關作品展示的場域。
寫這些東西,也是讓我再再忍不住想:這是為我自己的學藝不精開脫嗎?可能我才是創作世界的逃兵也說不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25內容數
練習把自己攤開來,紀錄攤開的過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蒙二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透著窺箱的壓克力面,窺看貼地匍匐的蝦虎、石縫裡的蝦蟹,或是在不起風的時刻,以肉眼穿過清澈的溪水看見魚群。
透著窺箱的壓克力面,窺看貼地匍匐的蝦虎、石縫裡的蝦蟹,或是在不起風的時刻,以肉眼穿過清澈的溪水看見魚群。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安往公司走去,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是夏季難得的好天氣。僅十分鐘之遙的距離,一步步放大在眼前的大樓場景,愈清晰愈顯壓迫感。 「要是能往後跑走就好了。」這些年來,安不只一次這麼想。那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Carry Kuo 透過文字將自己的職涯經歷與心得化為對他人的啟發。他的作品聚焦於「第一次」的挑戰,特別是那些初入職場、初當主管、初創業的朋友。CK 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更多人在職涯迷霧中找到方向。在這次的訪問中,我們將探索他的創作起點、核心理念與未來的創作規劃。 創作的起點:從迷惘中找到力量
上上週的自媒體新手講座結束了,感謝大家來聽,可惜時間有限,沒辦法講更深入,真的對大家有點抱歉。 我知道有同學時間撞到,沒辦法來聽。 所以我做了這份「超懶人包」跟「懶人包」,希望能幫大家節省時間。
哈囉大家好,我是黑貓老師 😎 這篇是我前幾個禮拜講座的懶人包的第二 part。 主要是聊聊剛起步的創作者在流量不多的時候,有什麼變現的機會。
安往公司走去,陽光明媚,微風輕拂,是夏季難得的好天氣。僅十分鐘之遙的距離,一步步放大在眼前的大樓場景,愈清晰愈顯壓迫感。 「要是能往後跑走就好了。」這些年來,安不只一次這麼想。那為什麼不這麼做呢?
Carry Kuo 透過文字將自己的職涯經歷與心得化為對他人的啟發。他的作品聚焦於「第一次」的挑戰,特別是那些初入職場、初當主管、初創業的朋友。CK 希望用自己的經歷幫助更多人在職涯迷霧中找到方向。在這次的訪問中,我們將探索他的創作起點、核心理念與未來的創作規劃。 創作的起點:從迷惘中找到力量
上上週的自媒體新手講座結束了,感謝大家來聽,可惜時間有限,沒辦法講更深入,真的對大家有點抱歉。 我知道有同學時間撞到,沒辦法來聽。 所以我做了這份「超懶人包」跟「懶人包」,希望能幫大家節省時間。
哈囉大家好,我是黑貓老師 😎 這篇是我前幾個禮拜講座的懶人包的第二 part。 主要是聊聊剛起步的創作者在流量不多的時候,有什麼變現的機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關於別人的生活,你有想了解的慾望嗎?還是特定的人才會令你想要一探究竟?有時候我都會想到底是因為人性中的窺探慾作祟,抑或只是名人的生活才有值得窺探的價值?
  感覺頓失動力時(雖然本來也不是動力高張的人),好像常會突然想去聽一些,一直以來知道但不特別感興趣的歌手,他們的歷年作品。歌手通常是那些:作品累積了一定的量、出道至少有十年的;歌曲多很流行、流行到可能感到平淡無味的;歌聲舒服,或聲音特質算對得上自己喜好的。這種時候適合的,反而不是那種當初一聽就驚豔
Thumbnail
「……高貴者決意創造新事物和新道德。善良人意欲舊事物,並希望舊事物永存。」 列奧史特勞斯講解以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句子時,他說: 「善良之人是那些接受基於已創立之物而建立起來的事物之人。高貴者是創造者、革新者,他們是更優秀之人。」 守序使人善良,而創造使人優秀,兩者看似相互衝突
Thumbnail
那天寫作時,很沒有動力,把自己的初稿與訪談稿還有資料打開來,還是沒什麼頭緒,就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但也不是不好,就是覺得有點煩悶嗎?不確定盡頭到底在哪兒?有種到底有沒有可能完成阿?的不舒服感,我一直覺得自己一定寫得出來,怎麼可能寫不出來,但就...還經常真的是寫不出來。
Thumbnail
在寫作遇到對話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標點符號呢? 在我寫的小說裡邊,每一個對話所用的引號都是“”。 而我在閱讀其他作者的文章的時候發現,每一個對話所用的引號都是「」。
Thumbnail
 其實DM這個詞,只是覺得似乎要取個英文名字,感覺會比較像網路公司。就像Jessica這種,讓人家覺得很潮的英文名稱,但在整個公司,有英文暱稱的同事就只有兩位,所以打算趁這個機會取個英文暱稱過過乾癮。  在去台中出差的高鐵上,苦思40分鐘,決定了DM這個簡稱。因為DM是糖尿病的縮寫,很符合我壓力一大
以前長輩就很喜歡講這句話,[不要太常換工作,要有定性],甚至很多工作雜誌寫到如何找到好工作時,都強調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評估標準大概是3-5年為參考標準,3年以下沒有學全,5年以上又容易僵化難以適應新單位。但,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關於別人的生活,你有想了解的慾望嗎?還是特定的人才會令你想要一探究竟?有時候我都會想到底是因為人性中的窺探慾作祟,抑或只是名人的生活才有值得窺探的價值?
  感覺頓失動力時(雖然本來也不是動力高張的人),好像常會突然想去聽一些,一直以來知道但不特別感興趣的歌手,他們的歷年作品。歌手通常是那些:作品累積了一定的量、出道至少有十年的;歌曲多很流行、流行到可能感到平淡無味的;歌聲舒服,或聲音特質算對得上自己喜好的。這種時候適合的,反而不是那種當初一聽就驚豔
Thumbnail
「……高貴者決意創造新事物和新道德。善良人意欲舊事物,並希望舊事物永存。」 列奧史特勞斯講解以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句子時,他說: 「善良之人是那些接受基於已創立之物而建立起來的事物之人。高貴者是創造者、革新者,他們是更優秀之人。」 守序使人善良,而創造使人優秀,兩者看似相互衝突
Thumbnail
那天寫作時,很沒有動力,把自己的初稿與訪談稿還有資料打開來,還是沒什麼頭緒,就還是覺得哪裡怪怪的。 但也不是不好,就是覺得有點煩悶嗎?不確定盡頭到底在哪兒?有種到底有沒有可能完成阿?的不舒服感,我一直覺得自己一定寫得出來,怎麼可能寫不出來,但就...還經常真的是寫不出來。
Thumbnail
在寫作遇到對話的時候,應該用什麼標點符號呢? 在我寫的小說裡邊,每一個對話所用的引號都是“”。 而我在閱讀其他作者的文章的時候發現,每一個對話所用的引號都是「」。
Thumbnail
 其實DM這個詞,只是覺得似乎要取個英文名字,感覺會比較像網路公司。就像Jessica這種,讓人家覺得很潮的英文名稱,但在整個公司,有英文暱稱的同事就只有兩位,所以打算趁這個機會取個英文暱稱過過乾癮。  在去台中出差的高鐵上,苦思40分鐘,決定了DM這個簡稱。因為DM是糖尿病的縮寫,很符合我壓力一大
以前長輩就很喜歡講這句話,[不要太常換工作,要有定性],甚至很多工作雜誌寫到如何找到好工作時,都強調人力資源管理者的評估標準大概是3-5年為參考標準,3年以下沒有學全,5年以上又容易僵化難以適應新單位。但,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