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從敘利亞難民潮,檢視歐洲國家難民政策的改變

2018/09/25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1年,敘利亞反對派因受阿拉伯之春的影響,從原本反政府的示威遊行,到與敘利亞政府爆發軍事衝突,反政府的示威遊行很快的遍及全國,示威者與安全部隊的衝突也逐漸白熱化。最終,演變成為持續至今的敘利亞內戰。
敘利亞難民逃亡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經由土耳其,再搭乘小艇到希臘,一路經過塞爾維亞、匈牙利、奧地利然後再至德國;令一條是先前往約旦、埃及,並橫越整個地中海到義大利,接著入境法國。戰亂所帶來的恐懼、飢荒與仇恨壟罩了整個敘利亞,數以百萬計的敘利亞居民被迫流離失所,離開故土與生活的家鄉,坐著搖搖晃晃的偷渡船,航行於通往歐洲的道路上,幸運的,偷偷上岸;不幸的,則落入汪洋。為何抱著如此巨大的風險也要偷渡?因為不逃跑就沒有希望,一名敘利亞難民答道。而歐洲各國的難民政策,正關係著他們的生存。

國家安全 VS 人道救援

國家安全與人道救援,一直是歐洲各國在考慮開放難民人數限制所陷入的兩難處境。開放難民所衍生的國家安全疑慮是不得不面臨與考量的。這也是一開始歐洲各國不願接收難民的主因。以馬其頓政府為例,難民潮初期不接收任何難民,甚至連入境都不允許。而許多國家初期雖是說開放,但其開放的人數與難民潮的人數相比之下,更是相差甚遠。然而,即便是基於人道救援心理想開放的國家元首或總理,在執政黨受國民因擔心資源配額與職業被難民佔有與取代所產生的反對壓力下,不得不因害怕喪失執政權而做出妥協 。而唯一獨排眾議的——是德國。
2015年8月,德國政府稱有80萬難民將抵達德國。德國首相梅克爾則說:「我們能應付(難民問題)。」德國耗費100億歐元來收容80萬名難民,包括前三個月臨時住所安置、伙食安頓、醫療服務等,並給每個難民5000元台幣的零用金花用,而在公共事務上,也聘請教師協助德語教學,幫助融入新文化,更提供一些技術勞工的工作機會。此舉不僅溫暖了敘利亞難民,更引響了後來各國的難民政策。

轉折

2015年9月一名敘利亞男童伏屍海灘的照片在國際上廣傳,不僅讓世人見識難民的辛酸與無助,更改變了歐洲人對於難民的態度。照片中的男孩因與家人同搭乘一架小型橡皮艇。原本只能載8人的小艇卻載著16人。然而離開土耳其後約5分鐘,因超載而翻船。事後,小男孩的哥哥與母親均罹難,只剩爸爸存活。然而,這只是數以千艘發生船難船隻中的其中之一,實際死亡人數更難以估計。而,受此圖片的影響,歐洲各國逐漸放寬難民人數的限制,開始嘗試接納難民,歐洲各國更擬訂緊急安定措施。之後歐盟更決定將12萬難民分配至歐洲各國,而瑞典、德、法更表態接收,並希望難民的進入,能緩解國內年輕勞動力不足的問題。而前文提及的馬其頓政府,也不再對難民來者不拒,但是卻規定除了敘利亞、伊拉克和阿富汗外的難民拒收。雖然如此但卻還是極具代表性的里程碑。

波折

然而好不容易敞開的胸懷卻因不斷發生的難民事件而有所波折,如2015年德國跨年夜性騷擾事件, 共有百逾名女性受害,調查發現120名嫌犯大多為難民,此事引發德國民眾對難民不滿,爆發多起抗爭。巴黎恐攻的爆發,更對此雪上加霜。而歐盟國意見也開始出現分歧,加上難民的收容安置、生活費支出等,也讓財政不佳的東歐各國負擔沉重。

尾聲

2018年6月底在歐盟峰會上各國達階段共識,並設收容中心且禁止跨國移動。而之後的對策直有待進一部的關注。

結語

難民問題,至今仍爭論不休。也許一開始,是要求歐洲各國的接納,但最終,還是敘利亞境內的紛爭該如何弭平。然而,恐怕,我們也不能以一國接收難民與否來評斷這國是否人道,因為畢竟,各國都有各自的處境。而難民的處境更是值得我們同情與關注的。如此複雜的問題,還有待歐洲各國合作與協助。
責任編輯:陳柏健 核稿編輯:劉丹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7會員
569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