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始終是開始的理由

人們,始終是開始的理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一位大叔在背板前揮汗傳達機械基本原理、公差、直線、直角、圓...甚至講到應力集中、扭力等專業概念,瞬間以為來到了大學課堂,但其實是SEEDDESIGN 喜的燈飾的新品發表會。

圖/鍾天選

圖/鍾天選

1991年,從兩個人、六張草圖開始,「SEEDDESIGN 喜的燈飾」至今已創立第27年,「比起成功的燈具,失敗的更多...我們總是在最差的幾個經驗中不斷修正、不斷進步。」喜的燈飾設計總監陳昭成說。

圖/鍾天選

圖/鍾天選


在台科大念機械的陳昭成,畢業後對於自己的專業背景有著無比的驕傲,「我們那時候還是第一屆的,剛畢業時認為自己什麼都會!」但是所設計出來的燈飾產品卻在當時的國際市場上屢屢受挫,「我那時候常常飛國外,不是因為訂單很多,而是要過去修壞掉的燈,當時一位客戶甚至為我安排一個專屬的維修倉...」結構鬆動、旋轉有喀喀聲,這些看似微小的細節,成為當時產品進入市場最大的障礙。


沒有中途放棄,陳總監帶領的設計團隊更是越挫越勇,不斷的研發再研發,在極簡單的結構設計中尋求流暢的線條美感,也給使用者最適當的光源。2008年研發出全球第一盞水泥燈飾,熱銷上萬盞。今年 (2018)的新品「OLO」研發時間超過兩年,造型像一位優雅的紳士,燈罩宛如眼睛、軌道形似鼻子,最特別之處是中空的燈罩設計,壁燈則可因應不同的使用需求,沿著軌道上下調整燈的高度。


「如果一件作品只是純然的美麗而沒有思索功能,那就僅是藝術品而非設計品了!」帶著台灣人純樸實作精神,挽起袖子將每一件燈飾打造到能貼近每個「人」的生活,喜的精品燈飾相信「『人們』,始終是每個設計開始的理由」。


圖/鍾天選

圖/鍾天選






avatar-img
鍾天選/人生整理師的沙龍
16會員
33內容數
有沒有過這樣的體驗: 走進房間、站在堆積如山的東西前面,你想不起來從什麼時候開始有這麼多東西?衣服已經滿到塞爆衣櫃、隨意地將衣服丟在床上或掛在椅子上;桌上已經滿到不能再多放,分不清楚要丟掉或是要留下區別是什麼;櫃子裡面有滿滿的東西,從小學時代到現在的書都沒有丟過,還擺滿了朋友送的各種紀念品;地板上有各式各樣紅白藍、牛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目標建構亞洲最大新創聚落,且搭配台灣資訊科技優勢,建構具備智慧環境、智慧辦公、智慧生活、智慧營運四大元素園區,打造在地最完整的創業生活圈,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打造的「Startup Terrace林口新創園」,未來將引進國際加速器、新創團隊及企業新創部門能量。
「我當時候真的是把全台灣所有醫師都得罪光了...」推了堆眼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說。
當製造中國的成本優勢仍在,內地點對點物流能做到一塊錢解決,跨省份8小時快遞物流已是常態,出口專線又能避稅時,該怎麼因應大環境的挑戰跟變化,考驗台灣出口貿易的智慧。
「你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事?」 求學階段,因為主修兩種專業科目(會計、法律),但同時又身兼三個社團幹部(模擬聯合國社、英文演講社、租屋資訊服務社),很多人聽到我的背景都覺得匪宜所思:光是把兩個主修唸完就
美朝峰會,金正恩仿如籠中鳥出走,奪取世界媒體目光。國際舞台上的北韓,突然像一個長袖善舞的外交高手,一舉一動都影響世界。然而,北韓二千五百萬人生活依舊,沒有因為外界對「改革開放」的盼望而變得不一樣,依然掙扎生活,在小市場做買賣,上課時被灌輸強烈意識形態,資訊斷絕,與外界仍然毫無通訊。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
目標建構亞洲最大新創聚落,且搭配台灣資訊科技優勢,建構具備智慧環境、智慧辦公、智慧生活、智慧營運四大元素園區,打造在地最完整的創業生活圈,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打造的「Startup Terrace林口新創園」,未來將引進國際加速器、新創團隊及企業新創部門能量。
「我當時候真的是把全台灣所有醫師都得罪光了...」推了堆眼鏡,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說。
當製造中國的成本優勢仍在,內地點對點物流能做到一塊錢解決,跨省份8小時快遞物流已是常態,出口專線又能避稅時,該怎麼因應大環境的挑戰跟變化,考驗台灣出口貿易的智慧。
「你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事?」 求學階段,因為主修兩種專業科目(會計、法律),但同時又身兼三個社團幹部(模擬聯合國社、英文演講社、租屋資訊服務社),很多人聽到我的背景都覺得匪宜所思:光是把兩個主修唸完就
美朝峰會,金正恩仿如籠中鳥出走,奪取世界媒體目光。國際舞台上的北韓,突然像一個長袖善舞的外交高手,一舉一動都影響世界。然而,北韓二千五百萬人生活依舊,沒有因為外界對「改革開放」的盼望而變得不一樣,依然掙扎生活,在小市場做買賣,上課時被灌輸強烈意識形態,資訊斷絕,與外界仍然毫無通訊。
拜科技發達所賜,眾多假新聞比起過去更加猖獗,不僅年輕世代逐漸失去對新聞的信任,就連新聞工作者也面臨巨大挑戰,整個新聞生態圈衝擊震盪。要如何透過過去調查新聞的技巧,轉化成為假新聞驗證的方式?抑或是傳統調查技巧要如何轉型應用在科技變化的新傳播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