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和海流設計的主理人陳泳勝(Adam)約在中和的工作室。這裡印刷產業群聚,到工廠看印方便。春節連假後的週末,他一身帽踢棉褲迎接我們,在工作室後方的流理臺燒水,「你們喝紅茶還是綠茶?」彷彿在自家招待客人。一支單柄鍋擱在工作桌斜後方的爐架上,廁所洗手台上方的置物架擺著刮鬍刀。這裡確實也是他的住處。
不論是成為工作與生活交融的設計工作室總監,或是製作出日後大受歡迎的燙金實驗作品《箔樣》,這些都不在Adam的設計生涯規劃中。「我這個人對太遠的未來是沒有想像的。但我很常突發奇想、因為覺得有趣而去做一件事情。即使有一點難度,只要具有可行性,我就會努力去完成它。」
海流設計工作室的架上擺滿了各式紙樣。創作《箔樣》除了需要有對燙金技術的掌握,還得對紙材知識有所涉略。
二〇一四年對Adam來說是一個岔路口。那時的他大學剛畢業兩年,在第一份工作擔任設計助理。後來太陽花學運爆發,他利用下班空檔志願投入學運紀錄攝影集的籌備,自此立下「用設計的力量為台灣這塊土地做一些事情」的志願。
那一年他也面臨職涯轉換的抉擇:離職應徵下一份設計工作或開始獨立接案,Adam選擇了後者,「海流設計」於隔年正式開張。他形容那個決定像是「讓自己成了沒有傘的人」。為了不被淋濕,他全力奔跑起來。彼時IG、Behance還未在台灣興起,他自學架設網站、開粉專。畢竟從大三就開始接案,他很懂得做設計得要曝光自己、要跟外界溝通。
如今,社群平台對於Adam來說已不再只是作為作品集呈現。更多時候他在上面放各處蒐來的議題資訊。從反送中到藻礁公投案、從Me too到新疆再教育營,臉書粉專儼然是他的肥皂箱。登高一呼,三萬多名粉絲中,能影響多少是多少。
玄關櫃上有一幅《尋光的人》插畫。這裡是整個工作室採光最好的角落。
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如火如荼,海流設計發布了一篇支援挺港店家的設計案優惠公告,引來一萬五千多人按讚、兩千多則分享。這麼做,是希望在設計圈中拋磚引玉嗎?Adam答:「我不覺得我有辦法做到這件事情。」
當時其實有許多同行跟進提供優惠服務,但真正來訊詢問的店家寥寥無幾。而且,這些舉動並未能阻止更多事情發生。他心想:原來那麼多的讚、那麼多的分享,轉換成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道竟如此微薄。光是一張好看的設計圖還遠遠不夠。一個設計師能完成的社會使命,其實好小好小。
不過,洶湧的海流往往都是涓滴匯聚而成的。這些年來,Adam秉持著「有趣就試」的精神,繼續在工作之餘埋首各種個人專案。比如不同形式的設計產業對談分享,比如每週在IG限時動態開設關於「設計.印刷.人生」的快問快答。採訪前一天,他剛從台中回來,也是為了準備《箔樣》的第四個新作品。
這樣聽下來,原來你下班後的生活還是離不開設計啊。原本一直沈穩應答的Adam語調微揚,「因為,我真的很喜歡啊!」這份喜歡,加上對世界的好奇心,引領一個年輕設計師踏上許多未曾想像過的地方。
Adam桌上的電繪筆筆尖,是許多旅程的起點。
末尾,Adam談起自己嗜看電影,一年可以看個八、九十部,反烏托邦故事是心頭好。那些故事多半設定在某個井然有序的世界中,但在美麗秩序的外表下,主角們逐漸覺察到自身權利被箝制,進而起身反抗。
「若真要推動自己關心的議題,先好好當一個公民,督促我們的政府。這遠比你是一個設計師還要來得更有力道。」
作為一名設計師和公民,Adam也意識到光有美麗是不夠的。有了覺醒和行動,新世界才正要開始。
SyndAvant 凝聚願意將創意與專長應用於改造社會、推進社會進步之創意人,我們稱之為 Avantist 。這一系列專訪,將帶各位認識這些 Avantist 如何經營自己的專業,運用自身才華與影響力,進而形成對社會的正面影響力。
編輯:蔡旻軒
攝影:Wuz
核稿:王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