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路程中的不可思議?抑或是不可思議的路程?──白石一文《踏上他走過的不可思議路程》書評

2018/10/18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如何踏上他的路程?
一個死而復生的男人,一個躺在鐵軌上終究等不到死亡降臨的男人,一個像神一般存在卻帶著謎霧般秘密的男人……他的每一步,到底存在著哪些不可思議?
身為讀者,我們很難避免一個習慣,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反反覆覆著,嘗試解決對於書名的疑惑,甚至急切獲得答案。我們想知道,到底主角最後怎麼了。但是《踏上他走過的不可思議路程》一書,卻不能用這樣的閱讀習慣和思考邏輯去解釋,因為它要告訴你的,不是那些不可思議的奇蹟,而是那些奇蹟之外所引發的疑惑。
這樣的疑惑,在閱讀中不斷伴隨著,直到文末的那刻,才會令人恍然大悟「啊,原來如此啊!」
最後,讓人思考的是踏上他路程的人,到底是霧子,還是讀者自己呢?
不可思議的路程是哪些?
搜尋書評和簡介中可發現,一般多認為《踏上他走過的不可思議路程》是以「教育」為主軸展開的題材,環繞著多個關於「學習障礙」的例子。這當然是無可厚非的,因為一個故事的展開,都需要有個討論的主軸,也關乎材料的範疇。因此,作為一個作者,在對於一個議題提出困惑時,連帶不可忽略去斟酌的是,應該要選擇甚麼樣的題材來傳達比較適切?
那麼為什麼非得要選擇「教育」和「學習障礙」為出發點呢?這問題可以回到所有故事在發展前都必須考慮的核心──「想回應甚麼?」。對於白石一文來說,他最常解決,也最擅長解決的,就是關於「生命」的議題。因此,故事要回應的,就是人對於生命的疑惑有哪些,進而透過材料的運用和情節的安排,逐一解答。
故事裡選擇孩子作為發問的起源和解答的路徑,顯然是因為他們是最具有生命魅力和塑造可能的對象,套用在我們習以為常的邏輯上,就是認為他們比一般人擁有更多「時間」。簡單來說,降生的嬰兒和將死的老人同樣受到不合理的對待,我們想的解決目標就會不同。對於老人而言,我們期許他走向善終;但對於嬰兒而言,我們期許他發揮生命的熱度。因此,選擇孩子作為對象,就能夠更引起在「生命可塑性」上的共鳴。
知道題材選擇的立場後,回過頭來說,「教育」與「學習障礙」就能決定此書「想回應甚麼」的核心嗎?答案顯然已經呼之欲出。
路程或長或短,生命亦然。
那麼,《踏上他走過的不可思議路程》究竟想回應甚麼?
因為看得見壽命的長短,所以林太郎認為社會所規範的時間,並無法適用在每個人的身上。但是,最關鍵的是我們無從得知啟動這一連串機制的按鈕,因此多數人的生命只能「不得已接受用平均值設計的生涯規劃」。同樣的教育內容、考試篩選、職涯選擇、婚姻經營……讓我們已經習慣這一套社會運轉的機制。故事裡,透過林太郎愚公移山的執著,還有霧子對於兩人未來規劃的衝突,不斷去解釋這些體制的荒誕和可笑。
婚後扭曲的遠距離新婚生活,加上跟林太郎求子被拒的落寞,讓霧子不得不思考著「我為什麼和林太郎結婚」?終於在林太郎告知真相後,霧子原本只是喃喃自語的困惑頓時達到質疑的高峰。最後因為工作關係,看見「未來電視」因為程式錯誤而出現的螢幕鬼影,螢幕裡每個人都會散發出不同的光芒和射線,霧子看見自己的光芒真的與別人不同,才重新思考林太郎的那番告白。她相信不只是林太郎眼中的自己,她眼裡的林太郎也是茫茫人海中與眾不同的人。
故事從兩人的相互告解,又回到其他人的生命裡,最後擴散到所有人的生命。因為不只霧子、林太郎,還有那些被視為異類的孩子們,都應該有著某種活著的力量。因為彼此的不一樣,生命才有衝擊。
於是就回到了故事想要回應的核心,甚麼是生命?電視的波紋或長或短,就像是生命一樣,每個人都不同。既然不同,既然沒有規律,人又如何能過制式化的生活呢?而活著,又該抱持著甚麼樣的心情?
故事裡安排了兩個年紀相仿的角色拉出這個疑惑,一開始是林太郎童年的好友──阿真,他清楚地說「酒精中毒是一種病」,表明了虐待自己的母親是生病了。最後出現在記者會現場的純也也表明,「我覺得媽媽生病了」。透過阿真、啟太、徹哉、純也這些孩子對於大人世界和生命的困惑,才帶出故事回應的核心,以及提出解決方法。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才能擁有活下去的心情?
林太郎說,「想維持活下去的心情,需要的不是夢想或希望那類的東西。」而是「喜歡自己」,因為「誰會想失去世界上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東西呢?」依憑著這樣的信念,林太郎不捨那些孩子過著「一邊等待著誰對他們伸出援手,一邊拼命活下去」的人生,所以他不斷為困在囚牢裡的孩子尋找他們能夠「喜歡自己」的理由和機會。
當然,這也是林太郎愛自己的理由。他不也是尋找著如何更愛自己的方法,來維持著活下去的心情呢?
不應該成為不可思議的人?
林太郎的角色定位很鮮明,但也就是這樣的鮮明,所以他成為一個不能有所瑕疵的人。身為讀者,我們習慣用「十全十美」的視角去檢視裡頭的人物,甚至有些人對於「男主角光環」耿耿於懷,認為林太郎並不適任作為一個男主角。
最明顯的就是在林太郎與霧子結婚的動機,他表明是因為對於前女友的愧疚,因此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去拯救另一個跟前女友可能有相同遭遇的女人,所以林太郎做了一個決定,跟她結婚,然後不讓她懷孕,這樣就能讓這女人平安地活在這世上。再來,一個身為男主角的男人,在結婚前夕選擇夢想而辭去教職,背負千萬貸款只為圓夢,讓妻子擔任家計的來源。從這選擇來看,就知道林太郎顯然是一個愛自己、愛夢想,甚過於愛霧子的男人。
那麼,林太郎是一個失敗的塑造嗎?
不,相反的,他就必須是這樣的男人才行。因為一個對生命沒有疑惑的英雄,是不會在故事裡去尋找任何解決的方法和答案的。
但身為讀者,仍是很難去避免對這樣的安排有所憤怒跟疑惑。為什麼呢?這就是白石一文說故事的力量,他不只用故事裡的角色告訴你,他更用讀者本身的反應告訴你。因為很多時候,我們所認為的對錯,都只是來自於我們膨脹了約定俗成的習慣。諸如對於愛情裡彼此奉獻的真理、對於家庭裡相互忍讓的妥協……
如果沒有那些約定俗成的教條和規範,選擇夢想的男人,哪裡錯?讓妻子背負家計的丈夫,哪裡錯?因為遺憾而跟另一個相似的女人結婚,哪裡錯?那些錯,又何嘗不是這個社會價值告訴你的?
但往往很多人只帶著「唉,這甚麼鬼結局……」的情緒,就這樣過了。
終點,亦是起點。
「因為我活不了那麼久」這是故事裡最讓人感覺到無奈和遺憾之處,看著林太郎一路的過關斬將,徹底展現了男主角英勇殺敵的毅力。就在終於迎來黎明的那刻,林太郎以「因為我活不了那麼久」,詼諧地說自己無法成為「首相」,在教育的環境裡做更多的改變,並帶著霧子從頂樓一躍而下……
場景的設計上,從黑夜到黎明,從室內到戶外,看似都是一個嶄新的面貌,可卻來到了故事的結尾。
最後,那到底是不是一場夢呢?其實仍是一個謎。
「這個人果然是死神……」霧子在跳樓的最後一刻,想到自己曾經對林太郎的第一印象,於是這麼想著。故事裡的霧子疑惑的是到底林太郎掌握的是甚麼?而讀者疑惑的是到底《踏上他走過的不可思議路程》說了甚麼。
白石一文在情節的選擇上直截了當,他不會用直述的方式去推進一個故事,章節的結束與開始之間不必然有絕對的關係。他有時會在這一個章節解決上一個章節的情節,也可能是直接發展下一個情節;或是在這個章節裡,埋下一些即將發生的伏筆。在環環相扣的情節下,不知不覺來到結尾,也始終不告訴你「從此之後他們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讓許多讀者感到錯愕和不認同。
答案呢?我要的答案呢?讀者總是在心底吶喊著。
但其實答案在一開始就出現了,甚至在每一個情節裡都反覆進行著提出疑惑和回應問題。
最後的結局,回到兩人展開情緣的「小睦」店,從霧子的「清醒」來看,那些曾經與林太郎發生的一切似乎都如夢幻泡影。天啊,這讓許多人無法接受,讀者會認為,我花了那麼多的時間看完,竟然告訴我這一切都只是一場夢,都是假的?這叫人怎麼能接受。
但是,別忘了。書名是《踏上他走過的不可思議路程》,那場夢醒來,才是真正的路程的開始……所以,不管是霧子,或是讀者,尋找答案的路程才正要啟航呢。
第一回,霧子被主導著人生,在不知情的狀況下不斷前進著。但再來一回後,霧子會成為主導人生,乃至於決定兩人感情的那個角色嗎?或許都還不一定。畢竟,她遇見的林太郎,是一個「不得了的男人」,不過相信下一回,霧子也一定能有如小睦所告誡的那樣「妳要有心理準備」。而霧子顯然也已經準備好了,她一定要讓堅信自己活不長的林太郎相信,絕對沒有那回事,人最終還是可以靠著自己的意志改變命運。
白石一文的小說最成功之處在於,讓讀者同時是讀者,也同時是創作者。因為對生命有所困惑,所以用創作不斷尋找答案,小說裡總帶著有一種邏輯思辯的魅力,讓讀者充滿疑惑又尋找解答。最終,每個人尋到的答案都有所不同。但是不論從起點走向終點,亦是從終點返回起點,所有的所有,就是屬於你人生的答案。
一幕
一幕
最好的故事,就是好好把故事說完。 出版《藍色海岸線》、《曙光──來自極東秘境的手札》、《藍之夢》。 https://sites.google.com/view/agg030303030303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