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方格精選

「北漂」,缺乏想像力的政治標籤/陳映竹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人口遷徙是國際上受到關注的議題;它不止包括人才的國際移動,更包含了資金的流向、以及在國際經濟發展或科技研發上的地位。部分政客急著吸引媒體注目,而把這個議題縮小,塑造出對立的情緒與言論。不同的思維模式,造就出的正是不同的言論與格局。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在閱讀這篇未經草稿而寫下的文字之前,請先閱讀本站主編Fred Jame的文章,也許能體會我的感慨:
自從2016年結束了台灣招攬國外人才的政策研究之後,我對於「人口遷移」這件事感到見怪不怪。
如同動物遷徙、水往低處流一樣,人也會往對自身有利的國家所移動;包括戰爭、氣候變遷、疾病、自然災害、人口減少、經濟或人才招攬福利等等,都會造就人口與資金的移動。
這其實是全球人口遷徙的趨勢,而學者們也發現,人口與相關資金的移動,造就了世界的貧富差距問題。
當台灣選舉拿「北漂」兩個字作為選舉議題、指責政黨的政策、或是鼓動歷史仇恨時,卻忽略了全球總體經濟、環境、政策等因素對台灣現在或未來發展的影響。

人口遷徙的類別與原因

世界銀行(World Bank)提供的資料可以得知,2013年時已有2.47億的人口在自己的出生國之外生活;在之後的十年內,全世界也會因為全球化和氣候變遷,造成移民人口的壓力。
同時從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rganization)的「移民資料入口網站」(Migration Data Portal)網站所提供的資料,可以知道造成移民或人口移動主要為以下八個原因:
  1. 人口老化和移民(Older persons and migration):
    依照聯合國的定義,「60歲以上」稱為老年人口。報告中提供的研究趨勢則發現,北半球的已開發國家,是大多數國際移民人口的最終目的地;而生活在南半球的人民,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回到自己的原籍國家。
  2. 環境因素移民(Environmental Migration)
    該原因被定義為「由於環境突然或漸進變化,導致生活或生活條件產生不利影響的人或人群,不得不離開慣常住所,或選擇臨時(或永久)在國內外移動的人」。

    也就是因為環境惡化或自然災害,造成人民流離失所,必須越過國界臨時或永久遷移的人;例如之前提到的氣候變遷,因為海平面上升造成有些島嶼的生活面積減少、水災、土石流、火山爆發、地震等,不得不離開的人們。

    根據該網站的報告,2017年有135個國家、1880萬人因為自己國內的環境改變而流離失所;其中南亞、東亞、加勒比海、以及太平洋地區受影響最嚴重。特別是島嶼和開發中國家,因為氣候變遷而遭受到相當大的損害。
  3. 強迫移民或遷徙(Forced migration or displacement):
    用我們較熟悉的說法,可能是因戰爭或武力脅迫下所造成的難民。聯合國文件裡所定義的難民則是:

    「因為種族、宗教、國籍、特定社會團體或政治見解,或在其在籍國或永久居住國之外的人有『急切迫害』情形,因而逃離本國的人,由於對此狀況感到恐懼,所以無法或不願意回歸本國。」

    自報告中可以得知,2007年至2017年這十年來,在原籍國國內或境外被迫流離失所的人,增加了50%以上;根據聯合國難民辦事處(UN Refugee Agency)的統計,2017年全球 68%的難民主要來自五個國家:敘利亞、阿富汗、南蘇丹、緬甸、索馬利亞。
  4. 勞動移民(Labour migration):
    報告中談的,是以勞務工作為主的國際移民工人,也就是我們在台灣所稱的「移工」。

    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所給的定義是「……目前就業或失業中,並在目前居住國尋找工作的所有國際移民」;在聯合國統計司則定義為「接收國為國內從事經濟活動的具體目的,而接納的外國人;他們的停留時間,通常受到適合就業類型的限制。他們的家屬如果被錄取,也屬於此類。」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統計數字,2013年全球估計有1.503億移工,其中1150萬是移民家庭工人。在該組織引用的2017年「全球移民與開發知識聯盟」(Global Knowledge Partnership on Migration and Development,KNOMAD)報告中,15至24歲的移工占了全球勞動移民人口數約八分之一(12.5%)。
  5. 兒童或未成年移民(Child migrants):
    定義為「兒童」、「未成年人」,「無人陪伴的兒童」、「無人陪伴的未成年人」和「無人陪伴的移民未成年人」。

    1990至2017年之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區的這類移民略有增加,而歐洲和亞洲的流動兒童比例持續下降;大洋洲國家的此類移民則相對穩定。

    但在2016至2017年之間,這類移民在歐洲、非洲、美洲則是增加的;背後的原因可能有戰爭尋求庇護、或是因災難造成兒童單獨移民。
  6. 非正規移民 (Irregular migration)
    由於容易受到國家政策或法律的變動而變成非法移民,所以通常指的是未有正式紀錄,如非法入境(偷渡、非法跨越邊境)、非法移民(例如簽證過期滯流、人口販售)、非法雇用。全球都有這樣的移民出現,報告中提到亞洲國家則是以阿富汗為主要移民來源,多遷徙至伊朗或巴基斯坦,東南亞國家的泰國和馬來西亞通常成為其他周邊國家如緬甸、柬埔寨、寮國非正規移民的目的國。也曾聽聞過有人到了尼泊爾後,就把自己的護照給丟了,留在當地修行,當起非法移民。
  7. 遣返移民(Return migration)
    主要可分為「自願遣返」和「強迫遣返」兩種,在報告中還有更細的分類及詳細的數據。2016年的前五大人口外流國家是德國、韓國、西班牙、日本和英國;在亞太地區,自願返回人數2017年則略有增加,數據主要來自澳大利亞、印尼、泰國、馬來西亞、斯里蘭卡、伊朗伊斯蘭共和國、巴基斯坦、阿富汗。
  8. 國際學生(International students)
    根據聯合國科教文組織(UNESCO)的定義是:「國際流動學生指跨越兩個國家邊界的個人,目標是參與目的地國家的教育活動,目的地國家與其原籍國不同。」#t

    其中又可細分為外國學生(就讀於高等教育學位課程的非公民)和「學分可通用學生」(Credit-mobile students;例如交換、遊學、留學的學生。

    2016年有超過480萬名國際學生參與了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德國、俄羅斯,這六國的教育計畫;而中國、印度、德國、韓國、尼日、法國和一些中亞國家則為主要的國際學生來源。

    下圖是瑞典的國家入口網站中,提供留學資訊的頁面;我們可以看到這個頁面使用的是簡體中文,並在頁面上寫了:實習、就業、創業,表現出積極要留住國際人才的意願。
瑞典的國家入口網站,並有 http://sweden.cn/,提供簡體中文所構成的留學、就業資訊頁面
Migration Data Portal網站中還有許多詳細的圖表,以及世界各國或地區的移民統計,有興趣的話可以多多研究。
光是上面擷取出來的資訊,就已經可以讓我們瞭解到,人口移動並不只是台灣政客口中的幾個因素而已;人口移動是全球性的現象,而許多國家也在徵求其他國家的人才,以協助本國的經濟活動。

台灣的人口移動數字

看了這麼多聯合國對於「移民」的定義和趨勢研究,就可以發現造成「人口移動」的因素,並不是只有政客口中那些簡單的理由。
台灣內政部統計處網站中,可以看到造成人口遷徙的因素及反映的現象:
人口遷徙反映區域間的資源配置及城市本身的發展規模,而影響人口遷徙關鍵因素包括就業機會多寡、軟硬體公共建設便利性、房市發展及社會福利等因素。
觀察台灣這幾年的政治與經濟情勢,在外部幾乎受到美國、中國、南北韓之間的政局所影響,在內部則又受到政黨政治間的利益爭鬥,或是端出所謂的「牛肉」,卻不斷預支人民的未來。
氣候上,台灣其實也受到全球氣候變遷所影響,除了水災、颱風、酷暑之外,還無法預測地震、火山爆發可能會帶來的災害。
許多需要招攬國際人才協助經濟發展的國家,也會持續注意國際學生;因為這些學生極可能留下來,在當地工作或定居,協助該國經濟發展,也可能成為技術移民、或是高科技技術領域的人才。
筆者之前曾觀察過的國家入口網站,例如愛爾蘭的「Tech Life Ireland」計畫、英國的國家入口網站、以及前面提到的瑞典國家入口網站,都提供了相關的就學與就業資訊。

關於台灣的人口移動數字

今天筆者花了一些時間尋找台灣內政部的統計資料。雖然內政部提供了「全國人口資料統計地圖」,但從查詢介面與查詢方式無法確認下列資訊:
  1. 這是統計2018年1月至9月的資料?
  2. 還是2018年9月份的單獨資料?
  3. 或是從哪個時間開始,到2018年9月為止的資料?
  4. 而所謂的「淨遷徙人數總計」,是「遷出人數 - 遷入人數」,還是「遷入人數 - 遷出人數」?
全國人口資料統計地圖
所以,筆者只好再去找內政部的統計通報,結果找到了比較完整、2018本年度的統計資料。
整體看來,無論任何原因,遷入台灣的人口數在2018年9月份增加了3,892人。一些數據可以解讀如下:
  • 國際遷徙狀況:從國外遷入台灣的有26,557人,從台灣遷出至其他國家有35,119人。自其他國家遷入最多戶籍的是台北市,有5,888人,移往其他國家最多的人口也是台北市,有10,392人。
  • 本想再觀察其他縣市移入六都和六都移往其他現市的人數,卻發現報表上的「自本縣(市)他鄉(鎮市區)遷入總人數」和「往本縣市他鄉鎮市區遷出總人數」兩欄的數字相同;所以到此停工,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再驗算。
自2018年1月至9月,台灣現住人口遷入、遷出登記,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未來科技對人類的影響

筆者最近閱讀了Yuval Noah Harari的新書《21世紀的21堂課》(21 Lessons for the 21st Century)。在前兩堂課裡,作者提到了AI(人工智慧)取代人力的最大問題:
科技革命很快就會讓數十億人失業,並創造出一種人數眾多的新無用階級,帶來現有意識型態無法處理的社會矛盾與社會動盪。
往昔工業革命時代,機器代替人類進行了重複性高的勞動工作;雖然減少了許多工作機會,但也開啟了一些新的工作機會。例如人類學習如何操作機械,和機械搭配一起工作。
在2000年之前,筆者還擔任過辦公室應用軟體課程的助教,教一群中年人如何操作電腦,使用Word、Excel和PowerPoint來完成文件或統計工作;那時有許多補習班在幫人們上課,也有師資培訓班,為的就是快速讓軟體應用普及。電腦化減少了部份工作機會,但也增加了許多工作機會。
到了現在,操作電腦和辦公室應用軟體,已經是我這個年齡層在就業時的基本條件;如果不會這些軟體,可能就喪失就業機會。
比我年輕十歲、二十歲的年輕族群都已在職場上就業,他們更懂得如何操作手機、或是其他行動載具上的應用程式,也更熟悉網路文化與操作手段,但可能卻不熟悉電腦操作。
最近世界的趨勢、甚至台灣的政府政策都在討論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的發展。在未來,人類可能會被機械取代,因為機械的學習能力比人類更高、反應更快;就算還需要人類操作,人類也可能無法迅速學會操作機械,或是隨時需要不斷「更新」自己。
現在人類要追上機器,已經不像以往上補習班就行,甚至已經來不及學習了,因為機械學習的速度比人類更快。人類因此將會面臨更大的心理壓力,但機械呢?機械沒有所謂心理壓力。
以往是機械搭配人類,未來可能是人類被機械捨棄。作者在書中就提到了:
到了2025年,「無用階級」的出現可能不只是因為找不到工作、沒受過相關教育,還因為精神上的力量不足。

結論

在這幾年各種大大小小的選舉中,不令人意外的,媒體上出現的候選人們都沒有令人眼睛一亮的政策、或是真正出自數據研究的政策建議。
許多提出數據的候選人,目的可能是吸引群眾注意,但並沒有讓數據支撐他們自己提出的政策,而是習慣用激情、音樂、文字、媒體操弄來煽動群眾的情感,或是透過分化和利用各種社會議題,造成人民之間的對立。
在科技相關的政見上,看到的往往是經濟數字或經濟價值,但卻沒有對整體社會發展、或是銜接國際發展提出政策建議,或者只是侷限在少部份團體的利益之中。
同樣也是在《21世紀的21堂課》裡,有一段讓我十分感慨的文字:
過去推動俄國、中國和古巴革命的,是一群對經濟至關重要但缺乏政治權力的人;而2016年支持川普和英國脫歐的,卻是一群雖然還想有政治權力、卻擔心失去經濟價值的人。
就算不放大到國際上來看,每當我看著新聞上、或其他談話節目上的名嘴們的討論,或是某些政客之間彼此攻訐,其實多數仍屬於口號性的內容,而看不到實質上的作法或分析。
證諸他們的言行,就是「雖然想擁有政治權力,卻擔心失去自身的經濟價值」。
人口遷徙其實是國際上相當受到關注的議題;它不止包括人才的國際移動,更包含了國際資金的流向、以及一個國家在國際經濟發展或科技研發上的地位。
部分台灣政客急著想吸引媒體注目,而把這個議題縮小、塑造出了台灣東西基礎建設、南北經濟發展的對立情緒與言論,甚至拉扯政黨的政治利益資源分配,任由有心人士分化國家內部人民的情感、彼此互扯後腿。
如果看事情的角度只是這樣,那也只能默默的讀著自己的書,為台灣祈禱好運吧。

參考資料

  1. 國際移民組織(International Migration Organization)的「移民資料入口網站」(Migration Data Portal)網站;
  2. 聯合國2018全球移民指標(The Global Migration Indicators 2018 Report);
  3. 其他網站資料已標示於文章中的各個連結。

本文已獲作者授權並經本站重新編輯,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本站文章提供付費授權轉載或出版,請參閱授權說明、或來信 [email protected] 洽詢。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喜愛」圖像、也歡迎分享到社群網站上!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5774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吐納商業評論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4K會員
2.0K內容數
為您送上頂尖作者的最新管理與科技產業思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企業經營者在選擇績效項目和訂定目標時,經常會犯下一些錯誤。作為「績效管理誤區」系列的第一篇,本文將幫助管理者瞭解錯誤的代價,並在之後的文章中提供解決之道,讓企業更正錯誤、訂定合理的績效目標。
寫程式跟一般日常生活一樣,要做各種各樣的決定;但這些決定跟選陽春麵、還是滷肉飯之類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不管做對做錯,都很難走回頭路,而且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
不論是KPI或OKR,如果不以「增值流程」的觀點來看的話,都只能淪為一個概念;很難用系統化的方法,來垂直整合企業戰略目標、以及最基層部門的績效目標。
前兩篇文章談到「職、權、責合一」,並且以惠普前執行長Mark Hurd的改革為例,來說明這一點的重要性;但有些讀者仍然表示很難理解,不知道如何把「職權責合一程度」量化。那麼,本文就以企業中的產品事業部當作例子,用圖解的方式來說明。
在使用過去的評量方法時,我們總是把「目標設立」和「達成結果」當作是績效指標;所以,一般人會在意OKR的評分。事實上,OKR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一套方法如何執行」,而是「這一套方法的基本精神」;所以,本文就先來談談OKR的評分基準。
許多科技產品或網路服務都有成癮性、甚至遭到過度用。這是使用者自己的責任、還是企業廠商的責任?企業應該訂定限制自家產品被過度使用的條款嗎?如果應該的話,誰最應該先做這件事、又該怎麼做?
企業經營者在選擇績效項目和訂定目標時,經常會犯下一些錯誤。作為「績效管理誤區」系列的第一篇,本文將幫助管理者瞭解錯誤的代價,並在之後的文章中提供解決之道,讓企業更正錯誤、訂定合理的績效目標。
寫程式跟一般日常生活一樣,要做各種各樣的決定;但這些決定跟選陽春麵、還是滷肉飯之類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不管做對做錯,都很難走回頭路,而且魔鬼往往藏在細節裡。
不論是KPI或OKR,如果不以「增值流程」的觀點來看的話,都只能淪為一個概念;很難用系統化的方法,來垂直整合企業戰略目標、以及最基層部門的績效目標。
前兩篇文章談到「職、權、責合一」,並且以惠普前執行長Mark Hurd的改革為例,來說明這一點的重要性;但有些讀者仍然表示很難理解,不知道如何把「職權責合一程度」量化。那麼,本文就以企業中的產品事業部當作例子,用圖解的方式來說明。
在使用過去的評量方法時,我們總是把「目標設立」和「達成結果」當作是績效指標;所以,一般人會在意OKR的評分。事實上,OKR最重要的並不是「這一套方法如何執行」,而是「這一套方法的基本精神」;所以,本文就先來談談OKR的評分基準。
許多科技產品或網路服務都有成癮性、甚至遭到過度用。這是使用者自己的責任、還是企業廠商的責任?企業應該訂定限制自家產品被過度使用的條款嗎?如果應該的話,誰最應該先做這件事、又該怎麼做?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臺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經超過70萬人,其中東南亞移工佔了絕大多數。然而,這些移工面臨著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挑戰。本文將著重探討東南亞移工在臺灣面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NGO組織。閱讀本文可以讓你更瞭解臺灣重要的勞動市場。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根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最新的資料顯示,台灣的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已來到768,360人,已佔台灣人口的3.2%。全國移工數衝破75萬大關,為歷年來移工人數最多的一年,且這個數字,仍然會持續成長下去,由於國內人口老化導致缺工問題嚴重,預期移工人數未來仍會緩步上升,尤其日前已傳出政府與印度簽署合作備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少子化、高齡議題日益擴大 回想剛出社會的正義凜然 到今日外籍移工的整體處境
Thumbnail
許多移民在美國都逃漏稅和脫產利用社會資源來養老和生活,有時候還會在原本的國家借一堆錢,或是像一些人專門回原本的國家取暖和用類似健保制度治病。
台灣、印度昨(16)日透過視訊方式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確定引進印度移工來台,雖然簽署程序還沒完成,但消息一出,再度掀起國內反彈聲浪。勞團對此指出,國內真正缺工真相是低薪,若政府因為開放印度移工,未來增加更多適用移工的產業,勢必排擠國人就業機會,業者能用更低的薪資聘僱移工,當然不用提升本勞薪資,
探討移工、移工黑數、移工不為人知的下一代⋯⋯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隨著全球化的進程,臺灣的外籍勞工人數已經超過70萬人,其中東南亞移工佔了絕大多數。然而,這些移工面臨著歧視和不公待遇的挑戰。本文將著重探討東南亞移工在臺灣面臨的問題,以及相關的NGO組織。閱讀本文可以讓你更瞭解臺灣重要的勞動市場。
Thumbnail
台灣即將進入超高齡化社會,當65歲的年長者人數比例超過20%,也象徵著相關的照護、醫療等,已經成為不能夠再逃避的重要議題。然而,不論是國家政策、各種相關設施,甚至是這個社會上的其他人,我們真的準備好了嗎?
Thumbnail
根據勞動部勞動統計查詢網最新的資料顯示,台灣的產業與社福移工人數已來到768,360人,已佔台灣人口的3.2%。全國移工數衝破75萬大關,為歷年來移工人數最多的一年,且這個數字,仍然會持續成長下去,由於國內人口老化導致缺工問題嚴重,預期移工人數未來仍會緩步上升,尤其日前已傳出政府與印度簽署合作備
Thumbnail
在大疫之後,所有人的生活都受到影響,全球趨勢的轉變更讓這個議題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跟著獨立記者簡永達所著的《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跨國勞動在臺灣》,讀者也將了解台灣社會與移工間的關係,或許正在處於黃金交叉的關鍵期。
少子化、高齡議題日益擴大 回想剛出社會的正義凜然 到今日外籍移工的整體處境
Thumbnail
許多移民在美國都逃漏稅和脫產利用社會資源來養老和生活,有時候還會在原本的國家借一堆錢,或是像一些人專門回原本的國家取暖和用類似健保制度治病。
台灣、印度昨(16)日透過視訊方式簽署合作備忘錄(MOU),確定引進印度移工來台,雖然簽署程序還沒完成,但消息一出,再度掀起國內反彈聲浪。勞團對此指出,國內真正缺工真相是低薪,若政府因為開放印度移工,未來增加更多適用移工的產業,勢必排擠國人就業機會,業者能用更低的薪資聘僱移工,當然不用提升本勞薪資,
探討移工、移工黑數、移工不為人知的下一代⋯⋯
Thumbnail
就經濟結構論,移民來協助台灣產業,填補基層工作人口並無不當,但我們是否要考慮開放移民?這個答案顯然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