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機體—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有哪些精彩活動?

更新 發佈閱讀 11 分鐘
raw-image

活動一覽表



raw-image

開幕晚會

今年,臺北數位藝術節之開幕晚會將由Vocal Asia 人聲樂集「神秘失控人聲樂團 SEMISCON Vocal Band」表演阿卡貝拉演唱,為藝術節拉開序幕。神秘失控人聲樂團擅⻑用人聲當節奏樂器,大膽嘗試與機器人共同合唱演出。另外,以專業音樂表現著稱的國立臺南藝術大學則策劃了一場精湛的科技藝術演出《太極之先》,基於無極生太極的概念,表達無為而為的情信,並透過舞者與機器人的肢體互動,呈現太極拳的力與美,突破一般大眾對人機互動的傳統觀念,進一步詮釋人類與機械在藝術創作上的和諧共存。

  • 時間:2018.11.22 19:00-21:0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主舞臺)
  • 表演團體:

[神秘失控人聲樂團 SEMISCON Vocal Band]
神秘失控人聲樂團(SEMISCON Vocal Band)成立於2002年,是臺灣第一個以純人聲形式演出的專業樂團,以阿卡貝拉(A Cappella)為表演主軸,並突破一般傳統重唱觀念與限制,冶人聲演唱、舞臺燈光、戲劇表現、舞蹈走位及和聲技巧為一爐,曲風游走于古典、爵士、中西流行歌曲,強調帶給觀眾整體而獨特的經驗感受,是臺灣少見具有創新能力與靈活表演彈性的音樂團隊。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
本項科技融合藝術的創作展演計畫由國立臺南藝術大學策劃、統籌 。

藝術總監、製作人|洪一平
導演、多媒體總監|林經堯
執行導演、鼓手|黃子翎
編舞|郭乃妤
舞者|郭乃妤、劉家瑞
音樂設計|陳家輝
太極拳顧問|張國璋
武術指導|張景貴
執行製作|詹媛安
機器人與互動程式|張鈺苹、胡悠揚、詹曜福
混合實境程式設計|蔡盛財、李俊賢
影像設計與執行|黃郁傑、黃昱琪
專案經理|謝喬恩
動作捕捉|愛迪斯科技
機器人支援|南科 AI_ROBOT 自造基地


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

人類與機械的共同演化未來可能會如何發展?過去又經歷了哪些階段?機械創作能為視覺的感知方式帶來什麼樣的改變?當機械被賦予生命,在科技當中的哲學探討,又應該包含哪些問題?

今年的數位藝術國際研討會,邀請眾多國內外從事數位藝術創作之藝術家參與,由這些國際專業機構與藝術家從跨領域面向出發,針對數位藝術如何結合當今科技發展與文化藝術創作等議題,進行深入的探討。

  • 日期:2018.11.23 10:30-17:0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主舞臺)
講題:人與機器的共同演進 Coevolution Of Man And Machine
  • 時間:10:40-11:30
  • 講者:Jinsuk SUH(NJPAC 白南準藝術中心館長)、Sooyoung LEE(NJPAC 白南準藝術中心策展人)
講題:探索機器人 Exploring Robots
  • 時間:14:00-14:50
  • 講者: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Robotlab人員
講題:解構人類—科技作品中的哲學凝視 Deconstructing Human Beings——Philosophy Gaze in Digital Artworks
  • 時間:15:00-15:50
  • 講者:ACCI BABA
講題:機器人與創意如何並存? Coexistence Between Creativity and Machine Works
  • 時間:16:00-16:50
  • 講者:Oscar Sharp


《SAYONARA》電影放映會

《SAYONARA》描述機器人管家與人類之間的微妙互動。平田織佐(Oriza Hirata)是《SAYONARA二部曲》的編劇,他以人形機器人Geminoid F為主軸,由大阪大學機器人專家石黑浩教授(Hiroshi Ishiguro)與女演員布萊耶麗•朗(Bryerly Long)共同完成。

這部電影採用陰鬱的氛圍,述說著日本郊區在經歷核災過後(刻意不提及2011年福島核災事件),一位患有致命輻射疾病的女孩一坦雅(朗 飾演),與機器人管家Geminoid F相依為命,日漸孤單的兩人,靠著背誦阿蒂爾·蘭波(Arthur Rimbaud)和卡爾‧布瑟(Carl Busse)的詩詞,度過餘生。

放映會場次(含映後座談)
  • 時間:11/24 Sat. 15:00-17: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主舞臺)
  • 講者:劉永皓
  • 時間:11/25 Sun. 15:00-17: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主舞臺)
  • 講者:劉永皓
  • 時間:12/01 Sat. 15:00-17: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主舞臺)
  • 講者:徐明瀚、楊成瀚


工作坊


《機械思路——青少年機械工程師學習營》

本學習營是專為青少年設計的機械工程師課程,以具有舉辦多場機械手作工作坊經驗的Hello Maker教育團隊中的蔡昭甫老師帶領,課程期望透過營隊,讓青少年在實作中,建構基本知識原理,培養研究實踐的態度與能力,學習操作軟體與程式,學會解決問題並完成任務。

課程內容分為四大單元,「人機互動」、「電子感應」、「數位表情」、「實現創意」,包含瞭解機器人歷史脈絡,以及現階段機械人產業的發展與影響,手作體體驗機械製作、人工智慧與強化學習等,在專業講師的帶領下,實際學習操作,並培養學員對人工智慧的興趣和青少年基本素養的建立,原理與實務應用並重。參與團隊合作過程中,盼能培養合作、領導、溝通、創新等軟實力。

  • 時間:2018.11.25 Sun. 13:00-16: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工作坊區)
  • 講者:蔡昭甫老師(Hello Maker教育團隊)
《兒童科技藝術人才培育營》

當代科技的發展與進步,孩子們對於數位、虛擬、機械等事物已不陌生。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期望以舉辦「兒童科技藝術人才培育營」,結合美感體驗與科技藝術,讓學童盡情馳騁想像力,以還未社會化思絡的對本次藝術節之作品給予不同詮釋與意義。本計畫將舉辦二種工作坊:「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未來創客——機械創作工作坊 」。

其一,透過遊戲式引導,包含了解科技藝術之課程,並在作品的分享的過程中,培養獨立解說的語言能力,並讓孩童了解導覽員的工作內容,最後實際到松山文創園區展館,實際進行服務訓練。其二,邀請專業老師鄭鴻旗帶領孩子們,循序漸進地學習機械原理,培養孩子專注力、想像力、動手操作能力,師長從旁協助及時給孩子有效的指導和幫助。課程內容包括體驗科技產品,接觸到藝術與各種不同媒材的結合。

期望本次工作坊能予以學童們感受科技藝術、發掘自我,更將臺北數位藝術節之影響力拓展到各年齡層之參與者。

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

  • 時間:2018.11.26 Mon.、11.27 Tue. 13:30-17:0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工作坊區)
  • 講師:臺北數位藝術節執行團隊

未來創客——機械創作工作坊

  • 時間:2018.12.01 Sat. 09:30-16:0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 工作坊區)
  • 講師:鄭鴻旗(Open.Lab Taipei共同創辦人)


科技藝術講座

《11.24 主題:人工智慧》
講題:人工智慧在音樂分析與創作的應用
  • 時間:2018.11.24 Sat. 14:00-15: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工作坊區)
  • 講者:蘇黎(博士)
講題:創作者能如何與機器人協作?機器學習應用於藝術領域的主要異同
  • 時間:2018.11.24 Sat. 16:00-17: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工作坊區)
  • 講者:紀柏豪
《11.25 主題:機器人》
講題:從科幻動漫到現實之中——談人與機械之間的共生關係
  • 時間:2018.11.25 Sun. 14:00-15: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工作坊區)
  • 講者:羅禾淋(策展人)
講題:未來工藝的實踐
  • 時間:2018.11.25 Sun. 16:00-17: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北向製菸工廠工作坊區)
  • 講者:闞凱宇(創辦人)


導覽活動


《一般導覽》

臺北數位藝術節展期間將為大眾安排專業導覽,平日一日兩場,週末一天四場。在展場若看到專業的導覽員正在進行導覽,不要猶豫,加入聽眾的隊伍吧!

一般導覽場次:

*平日*
10:00-11:30
14:00-15:30

*假日*
10:00-11:30
12:00-13:30
14:00-15:30
16:00-17:30


《專家導覽》

本屆藝術節邀請跨領域專家來做導覽,以他們的專長與創意,用不同於傳統的創新方式回應數位藝術節的展出內容與活動,並且與大家分享心得。

專家導覽場次:

*第一場*

  • 時間:2018.11.22,10:00-11: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 導覽人員:張暉明

*第二場*

  • 時間:2018.11.24,10:00-11: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 導覽人員:施登騰

*第三場*

  • 時間:2018.11.25,10:00-11: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 導覽人員:林豪鏘

*第四場*

  • 時間:2018.12.01,10:00-11:3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 導覽人員:洪韵婷


《特殊導覽》

為了讓有特殊需求的朋友們也能夠一探數位藝術之美,本活動為視障與聽障朋友規劃了「特殊導覽」,以適合他們的方式介紹今年臺北數位藝術節所展出的國內外數位作品與相關活動,並且全程由專業人員陪同解說,帶領體驗。

特殊導覽場次: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聽障人協會*

  • 時間:2018.11.28、11.29、11.30,10:30-11:00、15:30-16:0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社團法人台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

  • 時間:
    11.25,11:00-12:00、14:00-15:00
    11/28,
14:00-15:00、16:00-17:00
    12/1,11:00-12:00、14:00-15:00
  •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臺北數位藝術節的沙龍
17會員
27內容數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臺北數位藝術節〈小小導覽員—創意導覽工作坊〉的第一天,在民生國小六年五班的同學分成兩兩一對,並挑選好自己欲導覽的作品中畫下句點。今天,他們將為由淡水遠道而來的鄧公國小小朋友們進行導覽解說,甚至也要為尋常時間來看展的一般民眾們導覽!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4
在不遠的未來,尤其當人工智慧有突破性發展之時,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是當今迫切需要面對的重大問題。本屆數位藝術節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獲失能、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2018/12/03
以往,多數人僅在候選人辯論等電視節目中才看過手語翻譯畫面,而本次臺北數位藝術節的聽障導覽,讓許多參展觀眾第一次近距離看到真人手語翻譯員,在現場以手語為聽障者進行作品翻譯,引發許多新奇與好奇的想像空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不僅深刻改變現代人生活的樣貌,新的媒體技術也成為當代表演藝術於美學呈現上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表演藝術領域如舞蹈、戲劇、音樂等,日益傾向跨領域合作,紛紛運用新媒體技術、影像投影以及虛擬影像等新媒介之形式,激盪並拓寬表演藝術在創造上的多樣性及呈現的可能性。
Thumbnail
隨著科技日新月異,不僅深刻改變現代人生活的樣貌,新的媒體技術也成為當代表演藝術於美學呈現上不可或缺的關鍵元素。表演藝術領域如舞蹈、戲劇、音樂等,日益傾向跨領域合作,紛紛運用新媒體技術、影像投影以及虛擬影像等新媒介之形式,激盪並拓寬表演藝術在創造上的多樣性及呈現的可能性。
Thumbnail
祥儀機器人夢工廠是亞洲唯一機器人觀光工廠,有多種機器人、互動體驗區,也可以參加定時導覽和DIY課程,還有機器人醒獅團、機器人樂團、原住民機器人舞蹈團,看著小小機器人手舞足蹈的真可愛!
Thumbnail
祥儀機器人夢工廠是亞洲唯一機器人觀光工廠,有多種機器人、互動體驗區,也可以參加定時導覽和DIY課程,還有機器人醒獅團、機器人樂團、原住民機器人舞蹈團,看著小小機器人手舞足蹈的真可愛!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命名為《超機體》,導覽者洪韵婷先讓大家思考,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否帶著些許反諷意味?——企圖超越人類和機器之間的界線。當專業長久隸屬於嚴謹、獨立的範疇時,藝術家如何整合科技媒材思維,做跨領域整合,引發新的思維,這其實也是《超機體》背後真正的意義。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參加此次由林豪鏘老師為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所進行「超機體」展覽的專家導覽,最有趣的是能跟導覽參與者體驗許多互動式的作品。臺北數位藝術節提供一個平台,讓觀展者思考機器人於未來跟人類共存時會面臨的實際問題。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在「超機體—臺北數位藝術節」十二件展出作品中,六件來自國外,另六件來自國內,是一個跨越邊界,國內外藝術家對話的展覽空間。 何謂「超機體」?為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演繹各種進化的樣貌、情境,遠望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造力的機器相處。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來自ZKM德國新媒體藝術中心的機器人實驗室之所以成立,起因於原本機器、機械主要用於工業生產,但他們將其帶入表演藝術中,讓機器人的角色有自主及創意的可能。「我們不創造新的機器人,而是運用現成的機器人進行創作。」
Thumbnail
經典的星戰機器人R2D2,11/22晚間現身松菸5號倉庫入口,歡迎大家蒞臨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開幕晚會!也呼應了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Trans-robotics》」為主題,呈現許多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的作品,來探索機器人、 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經典的星戰機器人R2D2,11/22晚間現身松菸5號倉庫入口,歡迎大家蒞臨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開幕晚會!也呼應了本屆臺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Trans-robotics》」為主題,呈現許多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的作品,來探索機器人、 人工智慧(AI)與人類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Thumbnail
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超機體」11月22日即將開跑!內容探討在不遠的未來,人類將如何與機器人等人工智慧共存、共斥。開展前夕,臺北數位藝術節也於11月18日晚間,特地邀請數位藝術節的6位國內邀展藝術家,親至現場與國際藝評人分享作品的創作理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