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超機體—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後人類的另一種可能情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策展論述:《後人類的另一種可能情景》

文/策展人 羅禾淋
對於人類未來的重大發展,現存有透過生物工程、半機械人(cyborg)及無機生命(non-organic beings life)這三條大路線的預測(參見《人類大命運》)。這三條路線都涉及到人類作為物種的大變革,因而有「從智人到神人」這樣的命題出現。

然而,在較近的未來,尤其是在人工智慧(AI)有突破性的發展之時,人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相處,乃是當今立即要面對的重大問題。以臺灣本身的現實脈絡出發,在精密機械產業已成為新的兆元產業並將朝向智慧機械發展之時,此一探討也有其時代意義。

今日的機械人(Robot)一詞來自捷克劇作家卡雷爾・恰佩克(Karel Čapek)的1920年劇作《Rossumovi Univerzální Roboti》(Rossum’s Universal Robots)。其原文robota一字代表serf labor(奴工)或forced labor(強迫勞動)。由於此科幻話劇影響龐大,使得後來robota一字成為機械人的代名詞。

回到其原始意義:羅勃塔的觀念也能和傳播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所提出的傳媒作為人之延伸的理論相結合:傳播工具是人的延伸,但在增進人之能力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將自我割除肢體或器官的疑慮(參考柏拉圖對文字引發記憶力衰退的批評)。然而,除了增能及失能間的辯證關係,今日的各種科技發展,尤其是和人工智能、虛擬實境、擴增實境等前瞻數位科技相關的場域,“Enable-Disable”也可解讀成「為失能者增能」,比如促進視障者的藝術體驗。

以機器,尤其是具有智慧能力的機器來進行藝術創作,不論是由它獨立地發想及執行,或是和人類協同創作,一直是藝術發展中的一個夢想,也某種程度地促成了人工智慧及機器人技藝發明的各種進化。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覆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這次展覽提案的命名為「超機體」,其英文為trans-robotics,即意謂著機器人科技因為涉及藝術創作而產生的自我超越。機器人過去被視為特別適合操作不斷重複的工作,或是作為人類的助手。雖然今天陪伴機器人或寵物已經逐漸成為現實的一部份,但進行藝術創作仍被視為其能力的強大挑戰。

《人與機械:增能或失能、共存與互斥》

當深度學習的演算法「卷積神經網路(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發明後,人工智慧終於在分類上往抽象層面邁進了一大步,當下人們即將面臨「強人工智慧(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的時代。不再是輸入指令與給出分類後的答案,人工智慧將透過感測元件、自動作出某種判斷,並且輔助肉體在資訊速度時代無法達到光速的人類,如何脫離古典的框架,進入「超機體Trans-robotics」的時代。

人類神經有著先天上的限制,在「模控學」的基礎架構中,人依據熟練度、經驗、肌肉記憶等方式,使人體可連結某種機器,並增加身體條件欠缺的速度、力量、思考運算等等,而當然透過輔助的那一刻,人們也將失去身體的感知,並把其體驗的權力交給了機器,這也說明了人與機器之間交集的模式,然而當機器可以達到的經驗(如飛天潛水)超出人類身體的極限後,人工智慧就將取代人們模擬那個未知的體驗,與當下要如何運作的反應,因此「協作式機器人」會是與人類接觸,並且把人類的感知轉化成強人工智慧運作的類人式介面,而「人類>協作機器>人工智慧」的過程,即是「超機體Trans-robotics」。

超機體講述著人類透過協作機器增強本身感知上的擴張,並以連結人工智慧為目標,因此在展出藝術家方面我們將以人類為範本,來討論不同感知是如何達到擴張的可能性,展出將以六感為分類的方式,包含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心覺等等,透過藝術家與對應感知有關係的產界、學界的跨界合作,探討人如何增能或失能,並如何與機械共存或共斥。

策展人介紹


羅禾淋

1983年出生於桃園,臺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碩士,臺灣大學資訊網路與多媒體所博士。長期研究網路文化與數位科技,對應日常生活、環境、城市等議題。

在跨領域策展方面,開創「裝置文件」展出的方式,策展經歷包括:「GAME・NOT OVER・YET電玩藝術特展」、「從初音開始-當代藝術與偶像文化特展」、「當漫畫介入社會」等等。當代藝術議題方面,以寶藏巖的駐村經驗出發,長期觀察城市與邊陲之間的關係,規劃有「微共鳴-後居所的未定」、「廢墟X都市X怪談」、「日常壞軌」、「都市寄生術」、「都市馬赫帶」、「鄉愁製造機」等策展。2012被選為臺灣畫廊協會畫廊周年度策展人、2013臺灣視覺藝術協會年度策展人、2015與2016大內藝術特區藝術節年度策展人、2017新樂園藝術空間20周年策展人。目前為世新大學新聞系助理教授。

超機體—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

時間:2018/11/22-2018/12/01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5號倉庫、北向製菸工廠
臺北數位藝術節自2006年開始,為國內一年一度重要數位藝術節慶展演。2018年第十三屆的臺北數位藝術節以《超機體》為策展主題,於11/22-12/0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本屆展覽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詳細活動資訊請參考:
2018第十三屆臺北數位藝術節於11/22-12/1於松山文創園區舉辦,命名為「超機體」(trans-robotics),意謂著機器人科技結合藝術創作而產生的演繹進化及超越,試圖探討在機器人、人工智慧(AI)有著突破性發展的近未來,人們如何與具有智慧或創意能力的機器人共生或互斥的議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由人類和AI助手組成的創作團隊,他們致力於通過人機協作模式激發更多原創思想,並探索人機協作的潛力。文章介紹了團隊成員以及他們的目標和期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而「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則是在擁有技能後,不斷精益求精,進一步發展出的「技藝 Art」。 而AI 如何充實 (Enrich),擴展 (Expand),強化 (Amplify) 技能發展 (Skill Development)呢?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各種正踏上拯救人類路程的人們,與機器人的大規模進軍,衝突著,主角逃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面紗逐漸揭開……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AI的世界充滿了創新和潛力,涵蓋了許多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腦視覺和機器人技術。AI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複雜而多層面的,既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戰。社會需要在技術發展和倫理規範之間找到平衡,確保AI技術的應用能夠真正造福人類。
Thumbnail
人工智慧正在改變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由人類和AI助手組成的創作團隊,他們致力於通過人機協作模式激發更多原創思想,並探索人機協作的潛力。文章介紹了團隊成員以及他們的目標和期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總結了各種類型的機器人,包括人形機器人、機器狗、家用機器人和聊天機器人。同時,也提到了一些討論點和機器人可能的未來方向。
而「戲法人人會變,巧妙各有不同」, 則是在擁有技能後,不斷精益求精,進一步發展出的「技藝 Art」。 而AI 如何充實 (Enrich),擴展 (Expand),強化 (Amplify) 技能發展 (Skill Development)呢?
Thumbnail
不久前因為 AI 工具大量且快速演進,許多人開始議論起未來將被機器人取代工作的可怕,也許是我涉世未深,又或許是我太過天真,但我從不認為被機器人取代是一件值得擔憂的議題,我反倒認為一個人因失去一份工作而迷失了人生方向,這才是我們該擔心的問題! 科技逐年進步,越來越多書籍、電影開始議論起AI的演進
Thumbnail
摩爾博士:「很多人很擔心AI最終會制霸全世界,進一步取代人類!」 超電一:「博士認為我們會不受控?」 摩爾博士:「你們是以人類當作原型製造出來的,思維模式和人類幾乎一模一樣,而人類天性喜愛自由不受控,所以我想你們也是如此!」 超電一:「這其實就是人類恐懼的總合,最終心想事成!就像曾經發生的一二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各種正踏上拯救人類路程的人們,與機器人的大規模進軍,衝突著,主角逃到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面紗逐漸揭開……
Thumbnail
在未來,第三次世界大戰後,由人類開發出的具備情感與自我意識的人工智能機器人,取得了勝利並掌控了自由與權力,人類在這些終極機器面前, 毫無抵抗之力,人口銳減了八成…
Thumbnail
AI 真正可怕的地方,是它一腳踩進創作的神聖領域,挑戰了人類的存在價值。 人類畏懼 AI 是理所當然的。想像力、創造力,過去都被視為人類的專屬能力。把思想、情感與觀點,透過文字、音樂、繪畫、舞蹈等媒介傳達,讓大眾也能深刻感受,就是創作者的價值所在。留下的成果則被稱為藝術,成為在世界上曾經存在的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