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泰美術館《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可不可以在數位熱炒鍋中,當顆半生不熟的甜玉米?

更新於 2024/03/11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

在忠泰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歡快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美到如泡泡一樣讓我忍不住想拿針刺破,甚至不合時宜地,懷念起館外的斜陽、林蔭與微風。

那感覺就像,遇上一隻胖嘟嘟的河豚,很美很可愛,但也可能很要命。


走心指數 ❤❤❤❤

奇想指數 ❤❤❤❤❤

懷念指數 ❤❤❤❤


攬鏡自照,我從不是個科技控。

在隨身聽都快退守博物館之前,我才購入人生第一台iPod,要不是愚蠢地遺失手機,我恐怕會更晚邁進智慧型手機的時代,繼續將就著打電話、傳訊息的原始人生活。但這樣的我,還是怕落後時代太多,怕行銷工作不保,因而擁抱了社群媒體和Line和ChatGPT,吃飯看螢幕,睡前看手機,甘冒遺傳性黃斑部病變的風險,更在無形中,犧牲掉放空的餘裕和睡眠品質。

我覺得自己,好似倒進科技熱鍋裡的一粒人形玉米,除了嗶嗶啵啵,成為數位時代的爆米花之外,別無他途

我遂為了科技,獻祭了自己,即使我也無從否認,有時它也幫我發掘了自己。一如我接下來要推薦的《未來的生命,未來的你——數位,機器與賽博格》特展,衝突矛盾。

陳萬仁《歪腰一下》-截圖(攝影:作者)

陳萬仁《歪腰一下》-截圖(攝影:作者)

熔化的枷鎖,流動的世界觀

展覽始於頭頂,終於腳底。讓首尾如此完美呼應的,正是台灣知名藝術家陳萬仁的作品《歪腰一下》。

抬頭仰望天井的長方形螢幕,人們穿行其上。本以為那是三樓觀展者的即景,到了樓上才驚覺,不過是3D繪製的虛像。等於在預告我們視角的位移,而所有的人類產物,也將要失重、漂流。

於是當我們拾階而上,也就迎來第一個主題——「流動的生命與身體」。最有共感的創作,哈桑.拉賈《建築的存在》以及傑克.艾維斯《Zizi動起來:深偽變裝烏托邦》,恰恰都在翩翩起舞。

前作包含五部動態影像,以AI圖像生成技術將舞蹈動作合成建築風格。如中間那件,可依稀辨識出粗獷主義建築,正跳著天王麥可傑克森的經典舞步。而美豔的Zizi,一群以「深偽技術」所演算出來的變裝皇后,則在三樓賣力舞動、搔首弄姿,一路鼓舞我穿過那道微暗的長廊。

可以說,具象與無形、建築與性別意識的萬年凍土,在這些程式運轉的加溫下,紛紛溶解、奔流,突破了社會混凝土固結的高堤。一如曾經的我,費盡力氣,才剝除掉對傳統男性的想像和期待,特別是難以啟齒的性取向。


風,捲起了一陣哀愁

行至下個主題「數位裡的你與數位的它」,AI,開始與人類平起平坐。它逐一展現出紀錄、分析、對談的卓絕能力,甚至學會素描,或而模擬起自然現象和生物構造。

陽春麵研究舍創想的《Inter net – Labeling me》空間互動裝置,和背面的兩件《The Portrait》單頻道演算影像裝置,位於將展場一分為二的兩堵平行白牆附近。

左牆,貼滿藝術家陳姿尹的照片,下方分別標出「亞馬遜土耳其機器人」判讀後所下的標籤。例如一張開懷大笑的肖像照,即被AI超譯出「受歡迎(very popular)」、「慷慨(generous)」等形容詞。而另一面牆,則貼上一條條搜尋紀錄。曾被她查找過的關鍵字包山包海,從藝術執業需要(「全國美展」)、流行資訊(「陳珊妮」)到生活上各種疑難雜症(「嘴巴附近一直長痘痘」),不一而足。觀者在此也被鼓勵撕下紙條,貼在隔壁牆相應的照片上,讓群眾眼中的她、和原來AI眼中的她,兩相對照。

有趣的是,一切的努力,一旦經過背牆上AI計算,又被約化為人腦無法釋讀的雜訊,因而遁入無底洞般的虛無。

於我而言,馬科斯.凱、陳乂的作品,美冠全場。

看似常見的植物微距攝影,實為非人間的AI虛擬生物,英國藝術家馬科斯的《非生物起源(aBiogenesis)》以豔麗飽滿、晶瑩靈動的人造生命體,釋放出異種黏液,黏住遊人的雙眼和雙腳,讓我和許多人被驚呆於廊道底端,凝視良久。


樓層另一端獨立的黑盒子展間,懸掛天花的纖細燈管們,在陳乂設計的AI與動力裝置操縱下,輕擺搖曳,宛如會發光的秋芒。無風,卻讓人確實意識到風的存在,無疑是我目睹過,最優雅的AI詩篇(肯定比ChatGPT寫的蹩腳詩句,好上萬倍)。

然而,它卻也讓我想起,無數個困在玻璃帷幕辦公室裡,巴望著窗外林草,迎風搖曳的乾枯日子。無奈,並且窒息。

不禁在想,假如未來能「安全」感受空氣流動的方式,僅止於視界,卻再也不能輕閉雙眼,感受風兒柔觸雙頰、細梳髮際,更無法大口呼吸它慷慨致贈的花香、青草香與鹹鹹海味,那該是多麼遺憾的一件事吶。而隨著日益嚴重的空污威脅,我真擔心有一天,得要套上太空裝和防毒面具才能安心出門。屆時,自然風將成為一則視覺系的神話,只能躲在玻璃後方遠觀、想像。

陳乂(臺灣)《風場》-截圖(攝影:作者)

陳乂(臺灣)《風場》-截圖(攝影:作者)


在賽博格的幻世裡,我懷念我自己

當機器步步進逼,展覽無可避免地奔赴「人機一體/賽博格(Cyborg)」的弘大敘事。其中兩件作品,就分別展示了體外義肢、體內器械,兩種可能發生的生命情境。

《自在肢》,為日本東京大學實驗室研究計劃的產物。影片中有兩位身著黑色背心的女子,背上具學習智慧的四爪機械手臂,跳起輕緩的雙人舞。同樣是舞蹈,西班牙藝術家穆恩.里巴斯做得更絕。她索性在體內置入地震感測器,再攀上蒙賽拉特山癲,用曼妙舞步回應無預警的震波,也讓大地,成為了她的舞伴。

我因而憶起,自己數年前的奇特經驗。

猶記那天午後,初夏的高雄微熱,我依循師囑脫掉鞋履,在洗石子地上信步漫走。細碎的砂石扎腳,從腳底傳來一陣陣酥麻,但那沁入肌膚的冰涼,卻又如足底水療一般,舒緩了我的浮躁,讓心中不覺升起一股純粹的喜悅,像置身雲端那樣輕盈、愉悅。事實上,當時的我正在參與十日禪修,經過幾日靜坐與平靜生活的洗滌,意外地重拾被現實粗礪所深埋的感知能力。幸福,原來可以如此簡單。

但有AI的未來,我們不再需要開發自我。

沒想法,問谷歌,沒創作靈光,靠生成式工具,就連感覺不到大地之母的脈搏,像里巴斯一樣,靠機器彌補。這樣鈍化的感知與稟賦,怎不叫人倍感惆悵?


想不想,成為下一個東尼史塔克?

生命很明顯地不僅只是適應地球,更改變了地球以實現自身的目的。演化是生命與物質環境共譜的雙人舞,翩翩起舞間,蓋婭的身影浮顯。

這話,出自「蓋婭理論」創始人詹姆斯・洛夫洛克,亦是本展的核心論述。而事實上,詹姆斯在辭世前,出了一本同樣驚世駭俗的著作:《新星世》。他的筆下,預言電子人(他仍暫且稱之為「賽博格」)將取代人類成為地球主宰,不過他們也將攜手人類,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換句話說,即使機器人統御世界,他依舊樂觀看待。

但你問我,願不願意當半人半機器的東尼史塔克草薙素子?坦白說,若有選擇的話,我更情願砥礪內在潛能,甚至成為馬欣筆下,卡在時代洪流之間的「食夢貘」吧。只要,牠也能偶爾吹吹海風,那就夠了。

馬欣《當一隻末世代的食夢貘》:人有權追逐科技的永生,但在這搖籃曲裡,有人還是寧可成為一隻不古也不今的食夢貘。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或者,這個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不如順手「留言」「分享」「追蹤」吧!

avatar-img
45會員
75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洄瀾、後山、慢城,日治時的「陸上離島」、如今的「國旅天堂」。石雕博物館展出的〈花蓮跳浪藝術節:後花蓮八景〉,以七十年前溥心畬繪下的「花蓮八景」為引,召集十位出身花蓮的當代藝術家們,動用雙手、畫筆、甚至攝影機,進行後山的「故鄉考古」藝術創作。而我,也忍不住進行一場,專屬於花蓮的「記憶考古」...
越夜,越美。燈紅、酒綠、舞池鎂光燈,這是終生難忘的歡暢時分。談什麼國家大事、說什麼個人理想,只顧著把悲傷、痛楚、憤怒,一杯一杯全部吞下肚去、再狂洩出洞。但我啊,說什麼都覺得夜店經驗,比不上羅智信「唯美」的轉譯。我想,我還是去美術館回味夜店,就好。
你和我,都坐上了那艘名為「人」的船,飄蕩在生命之海上。燒焦鋼琴、行李箱之河、盤絲洞中的白紗...,塩田千春以纖維複合媒材裝置,窺視生之豐滿、死之絕美,一縷一絲都牽動著觀者塵封的靈魂。我呢,則是趁機打撈,自身對死亡的記憶、應對和體悟...
聽說過「出租情人」嗎?報導者最近的系列報導,討論著網路如何推進多元陪伴、寂寞經濟,變得少接觸、少溫度。選擇怎樣的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是否開始害怕承諾、害怕失去呢?作為一種實體展、展出真實陶作,在「臺灣國際陶瓷雙年展」我回顧對陶瓷的熱愛、也聯想起人際關係的易碎敏感。從陶到人,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充滿哲學感的展覽名稱,一開始就啟人疑竇。又不是哈利波特的護法,哪來透明的動物?何況肉體明明看得見、摸得著,扎扎實實地存有呢。在本事藝術搬遷到關渡的首展中,我拾起放大鏡微觀「肉身」,特別是在人我互動時,究竟身體是樂器、還是兵器?是擁抱、還是對立?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洄瀾、後山、慢城,日治時的「陸上離島」、如今的「國旅天堂」。石雕博物館展出的〈花蓮跳浪藝術節:後花蓮八景〉,以七十年前溥心畬繪下的「花蓮八景」為引,召集十位出身花蓮的當代藝術家們,動用雙手、畫筆、甚至攝影機,進行後山的「故鄉考古」藝術創作。而我,也忍不住進行一場,專屬於花蓮的「記憶考古」...
越夜,越美。燈紅、酒綠、舞池鎂光燈,這是終生難忘的歡暢時分。談什麼國家大事、說什麼個人理想,只顧著把悲傷、痛楚、憤怒,一杯一杯全部吞下肚去、再狂洩出洞。但我啊,說什麼都覺得夜店經驗,比不上羅智信「唯美」的轉譯。我想,我還是去美術館回味夜店,就好。
你和我,都坐上了那艘名為「人」的船,飄蕩在生命之海上。燒焦鋼琴、行李箱之河、盤絲洞中的白紗...,塩田千春以纖維複合媒材裝置,窺視生之豐滿、死之絕美,一縷一絲都牽動著觀者塵封的靈魂。我呢,則是趁機打撈,自身對死亡的記憶、應對和體悟...
聽說過「出租情人」嗎?報導者最近的系列報導,討論著網路如何推進多元陪伴、寂寞經濟,變得少接觸、少溫度。選擇怎樣的生活沒有標準答案,不過我們是否開始害怕承諾、害怕失去呢?作為一種實體展、展出真實陶作,在「臺灣國際陶瓷雙年展」我回顧對陶瓷的熱愛、也聯想起人際關係的易碎敏感。從陶到人,如何看待失去這件事?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充滿哲學感的展覽名稱,一開始就啟人疑竇。又不是哈利波特的護法,哪來透明的動物?何況肉體明明看得見、摸得著,扎扎實實地存有呢。在本事藝術搬遷到關渡的首展中,我拾起放大鏡微觀「肉身」,特別是在人我互動時,究竟身體是樂器、還是兵器?是擁抱、還是對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蒸汽波是出現於2010年代,屬於網路及數位科技領域的美學,也是音樂與視覺藝術的統稱,愛好者多為千禧世代年齡層。當前學界已有多種研究,近年更演變成視覺文化的基調,帶動各種根本上挪用大量蒸汽波元素的復古流行活動,對當代流行文化有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
Thumbnail
時間快轉至2030年,或許城市還無懸浮飛車,但AI先會像電力存在每一個角落。百工百業運用智慧算力,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容易。這描述並非Cyberpunk科幻場景,正逐漸在世界各地悄然成形。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數位互動展覽的心得與體驗,包括心理測驗蓋房子和與人頭的互動體驗。作者覺得展區具有趣味性,雖然無法體驗所有的展覽,但仍然感到可惜。這篇文章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分享了展覽的魅力和互動性。
Thumbnail
AW24大秀科技的未來感,暗示時尚界線不斷擴展。 「永續環保」透過隨身螢幕產品包裝為發起,承襲3C美學與服裝跨界交融,完美展現個性化品味,同時結合創新設計。
Thumbnail
前些日子去看了奇美博物館《跳出格子吧!機器 x 材料 x 藝術超展開》特展,是一場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為起點的藝術之旅,整個展區結合了六個國家、九位參展者,以機器、工具、材料為靈感,呈現出「跳出格子」的藝術創作! 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嗎? 「人生如果被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了。」這是
Thumbnail
等待晚餐的時間,隨手玩了手機下載很久的某個AI app軟體 ✍ 愛我所畫,夢我所愛 圖。文/布恣芽朵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展期:2023/8/12-11/5),由Mike STUBBS和陳明惠策劃,透過多元互動裝置,引領你思考「勞動」(Work)、「休息」(Rest)與「娛樂」(Play)之間的關係,在數位與科技時代下,如何取得平衡。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蒸汽波是出現於2010年代,屬於網路及數位科技領域的美學,也是音樂與視覺藝術的統稱,愛好者多為千禧世代年齡層。當前學界已有多種研究,近年更演變成視覺文化的基調,帶動各種根本上挪用大量蒸汽波元素的復古流行活動,對當代流行文化有重要的潛移默化作用。
Thumbnail
時間快轉至2030年,或許城市還無懸浮飛車,但AI先會像電力存在每一個角落。百工百業運用智慧算力,就像打開水龍頭一樣容易。這描述並非Cyberpunk科幻場景,正逐漸在世界各地悄然成形。
Thumbnail
大膽探索臺北的藝廊,感受藝術家張曜昌不同展覽中的獨特創作。動物擬態的陶片作品讓人為其色彩、觸感,及聲響驚艷不已。
Thumbnail
這裡不是技術或人工智能的展示會,此種粗暴地將不同技術處理自然和人類的作品並製的結果,使整個展場像大企業的產品發佈會,充斥新奇的機器人和虛擬影像,卻缺乏除形式和媒材外的深度。分明論述中提到要思考生命問題,但展覽中的作品,大多在意的都不是生命,而是技術的改良和創新。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在數位互動展覽的心得與體驗,包括心理測驗蓋房子和與人頭的互動體驗。作者覺得展區具有趣味性,雖然無法體驗所有的展覽,但仍然感到可惜。這篇文章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分享了展覽的魅力和互動性。
Thumbnail
AW24大秀科技的未來感,暗示時尚界線不斷擴展。 「永續環保」透過隨身螢幕產品包裝為發起,承襲3C美學與服裝跨界交融,完美展現個性化品味,同時結合創新設計。
Thumbnail
前些日子去看了奇美博物館《跳出格子吧!機器 x 材料 x 藝術超展開》特展,是一場由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為起點的藝術之旅,整個展區結合了六個國家、九位參展者,以機器、工具、材料為靈感,呈現出「跳出格子」的藝術創作! 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嗎? 「人生如果被畫上格子,就只能寫字了。」這是
Thumbnail
等待晚餐的時間,隨手玩了手機下載很久的某個AI app軟體 ✍ 愛我所畫,夢我所愛 圖。文/布恣芽朵
Thumbnail
國美館「2023國際科技藝術大展:你正在工作嗎?」(展期:2023/8/12-11/5),由Mike STUBBS和陳明惠策劃,透過多元互動裝置,引領你思考「勞動」(Work)、「休息」(Rest)與「娛樂」(Play)之間的關係,在數位與科技時代下,如何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