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輔 / 莫斯科》:國家的敵人

2018/12/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俄羅斯與烏克蘭隔閡日漸擴大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俄羅斯人(包括烏克蘭親俄派)
與烏克蘭人如何解讀這場
動亂越演越烈的原因?

烏克蘭人的敵人,究竟是誰?

電影簡介

2013年底,不滿親俄派總統亞努科維奇的數萬烏克蘭人民湧入基輔獨立廣場示威。示威規模不斷擴大,並爆發流血衝突。最終,親俄派政權垮台。然而,衝突卻越演越烈:俄羅斯兼併原屬烏克蘭的克里米亞,而烏克蘭東南方親俄的頓內次克和盧甘斯克兩省仍為加盟俄羅斯問題而不斷發生流血衝突。影片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紀錄烏克蘭問題在基輔與莫斯科兩城市的發展;第二部分則呈現基輔與莫斯科兩城市不同職業的市民在該事件之下的生活、探究該事件對兩國國民的影響與意義。
(本片為2016年第十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國際競賽15部入圍影片之一)

誰的視角?

這部紀錄片沒有旁白、沒有字幕,全然透過拍攝下的畫面,及人物自白忠實反映烏克蘭及俄羅斯兩國人民的立場。在基輔,攝影師記錄下抗暴警察和示威群眾間棍棒、盾牌、砲彈齊用的流血場面、群眾為陣亡示威者舉行喪禮的畫面,甚至抗議群眾闖入亞努科維奇總統官邸的奇景。在莫斯科,則錄下反戰人士與警察間的衝突。在克里米亞,見證公投後人民街頭狂歡、KTV內高唱蘇聯國歌、及升起俄羅斯國旗時廣場上一頭慷慨播放俄羅斯國歌,一頭悲憤高唱烏克蘭國歌的矛盾景象。
然而,影片中仍有些許片段能讓人覺察紀錄片製作者對此事件的立場。最明顯之處,便是基輔與莫斯科兩城市國會議員的拍攝。在基輔,製作團隊拍攝一名親俄派議員;這名議員的結局,是遭群眾毆打,並遭國會褫奪公權。在莫斯科,則拍攝一名剛誕下嬰兒、形象清新,主掌文化教育的年輕女議員。如此美化俄羅斯形象、並譴責烏克蘭對親歐派人士的行動,顯現製作單位可能是由俄羅斯視角出發。
確實,紀錄片導演Elena Khoreva是俄羅斯人,而製作單位也以俄羅斯人為主。這部片雖然在少數鏡頭隱隱透露出俄羅斯人角度,但以全片而言,仍詳實記錄了烏、俄兩國事件發展及人民立場,對照尚屬公允,值得讚賞。

俄羅斯人的解讀


筆者向來到現場的編劇提問,想了解俄羅斯製作團隊是否因欲了解烏俄兩國間越來越深的隔閡成因而拍攝本片?
拍攝完後,製作團隊對該問題有無任何解答?
然而,編劇的回答內容卻不包括對上述兩疑問的解釋。
但在之後的問答中,編劇提到原以為烏克蘭新政府上台後能恢復和平,但東南部兩省衝突卻越演越烈,甚至有100萬人移居俄羅斯。那麼是誰使衝突越演越烈?編劇雖未明言,但已能推敲其譴責對象為烏克蘭民族主義份子。
而這,也間接回答了筆者心中的疑惑。
此外,現場亦有觀眾問及俄羅斯人操縱克里米亞選舉謠言是否屬實、俄羅斯於克里米亞公投期間派遣軍隊至島上用意為何,以及俄羅斯期望烏克蘭和平的形式為何。編劇表示,公投期間克里米亞島上處處是西方監票團體,若有操縱情事必無法掩蓋;而派遣軍隊,純然是為維和,避免流血衝突。而避免流血衝突,便是俄羅斯期待的和平。

和平的希望?

本片片末選擇以「教師」的拍攝作為結尾;
無論是基輔或是莫斯科的教師,
在影片中呈現的生活,都沒有任何關於烏克蘭事件的畫面或討論。


如此安排,是隱含對未來和平的期望,以及彰顯「教育」在和平進程中的重要性。
然而,烏俄兩國對和平的追求並不容易;
因兩方所追求的和平並不同。
「原本有烏克蘭團隊表示有興趣和我們合作」,編劇說。
「但現在卻沒有下文了。」兩方合作的破裂,暗示著和平離烏俄兩方還很遠。
責任編輯:許馨予 核稿編輯:黃琬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27會員
569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