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未來學:從影像窺見未來的樣貌

2021/02/11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寫在攝影未來學課程之後…
21世紀正式邁入第21年,當今的議題與困境如加速細胞分裂般地複雜化,以至於對現在感到困惑、不安、焦慮,回首過去似乎成為暫時逃離這令人不適的狀態,未來則變相成為一種奢望,然而藉由某些方法學、深度思辨與實驗,或許能稍微勾勒出模糊的樣貌,目的在於反思並質疑現在的處境,向大眾提問多樣的可能性以引發討論,而非精準預測。

從攝影的視野聚焦未來

以攝影作為媒介是個不錯的選擇,因為攝影本身就承載時間的屬性,無論是從光線的物理性質或影像的內容評斷,與"未來"二字似乎有著一條若隱若現的牽線,引領我們去觀看那遙不可及卻又似乎可能的未來,也許是明天,也許是十年,也許是一百年。
開發新的課程(或研究)總是令人感到興奮與苦惱,究竟該如何呈現會較妥當?在正式上課前便自己試著想像,這會是怎樣的系列課程呢?攝影未來學一詞由ONFOTO的Anna與未來敘事工場的黑喜老師共同提出,應該是很原創性的詞彙(至少Google了許多國內外網站,似乎都沒有較貼近的關鍵字)。以工作坊的形式與探索影像存在的目的進行,兩位導師透過課程將攝影學與未來學結合引發化學反應,在緊湊而充實的堂數內給予新知,並從學員中得到的回饋再持續調整,是一門非常動態的課程(當然也燒死了不少腦細胞)。未來學並非空泛地幻想,而是具有一套務實的理論支撐這門體系,其中尋找關鍵事件是最重要的一環,它經常起源於一種微弱的訊號,普遍存在於人們的視野盲區,透過仔細觀察和反覆求證找到這個訊號源,並以此為錨點去判斷與想像未來的地景。從工作坊中所學到關鍵事件的三項重要前提:
  1. 能提前發現關鍵事件嗎?➡觀察力(錯過機會)
  2. 是否發生關鍵事件?➡判斷力(改變的機會)
  3. 關鍵事件為何?➡想像力(創造改變的機會)
從歷史的脈絡梳理出發展至今的時間軸,找出重要事件並研究其發展的趨勢與模式,藉此建立一套新理論或方法學,而尋找的面向可以從STEEP開始,STEEP分別代表:
  • Society(社會)
  • Technology(科技)
  • Economy(經濟)
  • Environment(環境)
  • Politics(政治)
課堂紀錄,研究主題:未來30年後台灣兒童的權益與環境
檢驗過去、思考現在、想像未來
未來之於個人、社會與世界既能是期待的也能是不安的,期待理想的樣貌實現於我們的生活環境,不安於種種不確定與可能的危害,無論抱持著正面或負面的態度去思索未來的議題,皆需要發散的想像、大量的討論以及深度的反思,這項議題不一定得是覆蓋層面較廣的如氣候變遷、種族歧視、貧富差距等,亦能縮小範圍至一個社區甚或個人的未來發展。培養未來思維是我們面對時局高速動盪的當代所需要的素質,對於不確定性的開放與接納和對已知世界觀的質疑與重建,巧妙地運用主客觀條件來平衡事物的變化,將還沒有經歷的可能世界實體化,讓現在的我們去感知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會是怎樣的感受?是一種思想實驗。

給未來的人觀看的影像

個人對於所愛、所恨,乃至對自我都有一些內存影像,甚至有未曾謀面之人、未曾造訪之地的影像,而藝術創作便是將這些影像現行的過程。
— By Anna Yun-Ching Han
上述這段是課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在創作過程中我反覆去咀嚼"內存影像"這條線索,進而嘗試自行解讀。自我的內存影像可能是源自於潛意識之下的的景象,深埋於腦海中的畫面可能透過夢境零星地顯現,那或許是個體的潛意識,但有沒有可能是人類集體意識的想像?創作目的不一定是給出答案,可以是尋找那份可能性與現在的關聯為何?喚起潛意識裡那未曾浮現的感受,再從這份感受發問,向自己或向他人。
人像與自拍的影像創作
在經歷工作坊大量的思考與討論後便開始影像創作,雖說如前面所提的,過程很燒腦卻也正需要經歷這番腦力激盪才能活化新的細胞,孕育出新的想法。而執行前要選擇拍攝主題與類別,我自己想嘗試看看人像攝影,偏向抽象自拍的創作(過程一度感覺給自己挖了太大的坑…)
部分發想過程中的筆記
第一次評圖後收到不少的回饋,主要問題(或糾結點)在於想的太多,儘管在嘗試所謂留給未來的人看的照片的創作,思緒的確很容易飄到外太空而收不回來,不過與導師和學員之間互相討論後,仍舊能摸索出一條可執行的思路。終堂前也留給我們較多的時間去思辨與探索,再次整理與重新回顧這系列課程所學的、所困惑的、所質疑的,不斷收斂這些文本,聚焦在我的模樣這點上,因而開啟了一段事後想想有點荒謬卻又很好玩的創作…
我給自己列出三項重點:
  1. 濃縮拍攝主題,盡可能精簡有力
  2. 影像不見得是"拍"出來的
  3. 我想傳遞的感受是較為詭譎的
針對第三點稍作補充,會有這樣的想法是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感到不安,因為對未知的事物總是令人感到負面情緒(害怕、焦慮、恐慌…)但相對地也有可能出於好奇而進一步去瞭解,如此狀態的極致延伸就是對顛覆已知事物的反感,然而這反倒令我感到有趣,畢竟之所以會覺得恐懼,難道不是來自於對未知有了部分的認識後所產生的猜疑嗎?確立好想拍攝的核心價值後,便有了下列的影像創作。
division or kiss?
Did you see it?
something wrong...
out of control
克隆體
創作概念來自於在夢中看見熟睡的自己,沒有意識到處於作夢的狀態下,以第三人稱視角觀看卻感到格外不安、焦慮、毛骨悚然,明明是自己的臉孔,竟會有負面的情緒產生。聯想至複製人的議題,如果未來透過科技將自己複製,看到的是另一個實體的自己,那麼第一直覺會是感到什麼?更進一步想像,如果在複製過程中發生意外導致克隆體的變異,會是怎樣的模樣?儘管能辨認出是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在看過突變的影像後,提出關於個體身分認同的議題。

小結

我想這門課程是具有一些挑戰性的,誠然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但影像好壞與否在攝影未來學當中,是根據有沒有達到有效的傳達所想探討的議題,這背後需要發散式思考,佐以一些目前可推斷的線索與資訊閱讀、篩選,建構起一小塊世界觀的文本,再進行實驗的創作;感到意外的收穫還有作品命名的方法/藝術,這點倒是我在最後一堂課有很深刻的體悟。

補充資料

課程介紹:
參考書籍:
  1. 推測設計:設計、想像與社會夢想
  2. 科技想要什麼
  3. 薛丁格的社會
推薦展覽:
6會員
9內容數
公元2153年,地球儼然已成為廢墟,各個文明被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從遙遠星系而來的境外文明,他們有著不同的勢力,彼此爭奪地球作為殖民地。一位名被植入超能基因的戰士從冬眠中被喚醒,當她醒來時, 多數記憶都是片段化,唯一清楚的是一段女人的聲音:到斯提克斯市(Styx City)。憑著僅存的線索,她開始這趟未知的旅程…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