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特別強調我是「女性」鐵粉,實在是因為科幻漫畫能遇到女性同好的機會甚少,而對於這部作品的主角設定,又有身為女性的我特別想提的部分,連載第一篇,來談談我對主角的愛。
※ 先補個小知識:
電影《艾莉塔:戰鬥天使》的女主角名字是「艾莉塔」(Alita)
原著漫畫的日文原版及繁中版漫畫女主角叫「凱麗」(ガリィ)
原著書名是《銃夢GUNNM》
英譯版書名是 《Battle Angel Alita》
至於名字不同的原因,於其他篇再談。
我從小學一路看少年漫畫長大,國中看青年漫畫,高中看政治漫畫(大學才回頭看少女漫畫),在這些「非女性向作品」裡能夠找到自我投射的女性角色實在少之又少,男性漫畫主角都是男的,女性漫畫主角是女的但大多是笨蛋(因為戀愛中的女人是盲目的?),當年我橫掃漫畫無數,唯一就《銃夢》的「凱麗」這個角色讓身為女性的我真心喜歡。
很大一個原因:
凱麗是「無性」+「少女」的設定。
要知道,女性觀看男性向漫畫時只要有「性」畫面,多半會覺得又是商業導向必須服務男性觀眾才追加的戲份。現在我年紀大了當然也不諱言我認同「性」是「愛」的一部分,我也不推崇柏拉圖式愛情,但是在意識到性欲之前即產生的「喜歡」,是否才是我們有了性經驗之後回頭緬懷的情竇初開?
(尤其女性沒有「勃起」這個明顯的生理反應可以做為某種界線的判斷)
漫畫版的凱麗跟電影版的艾莉塔一樣是個可愛的小女孩,會跟類父親的依德撒嬌,愛上了尤浩(雨果),懷疑自己是否有愛上他人權利的自卑情懷,糾結於失去的記憶(前世),但也莫名記得自己堅持的正義......對,「正義」,這是英雄角色的標準配備,也是我們愛看英雄故事的原因,我們能否帶入幻想、產生共鳴(喜歡)自己心儀的英雄角色,端看這位英雄如何展現「正義」。
「凱麗」這個角色其實有很多層次的人物刻畫,只看電影版第一集(如果有第二集)是看不到的,劇情演到原著漫畫第3~4集左右(漫畫第一部全9集),只進展了這個角色從「女兒」成為「少女」然後「失戀了」而已;原著裡接下來她還會「靠工作忘掉失戀」,然後經歷諸如我們都會遇過的「失望」、「無奈」等人生低潮,最後貫徹自己心中的「正義」,直到結束(漫畫第一部完結)。
原著後面甚至還安排她再談了一次戀愛(由此看來其實原作者很浪漫),不像一般連載漫畫被逼著用一個接一個換湯不換藥的篇章硬撐,這部作品很完整的用劇情貫串這個角色各個人生階段的轉換。
再加上世界觀的設定富含哲學性,塞了些科普及宗教,談了些戰爭與階級,以及後面出現好幾位精彩的人物設定,一套作品即包含了各種面向,豐富可觀。
4套服裝代表角色的4個時期,電影第1集連第2時期都還沒演完
回來談電影版(畢竟是影評)「艾莉塔」在電影界與其他女英雄的不同之處。
上面提到這個角色的原著其實層次很多,光憑一集電影,又要交代世界觀,又要描繪角色深度,兩小時實在不夠用(也許這將是電影版第一集無限悔恨的敗筆,因為攸關能不能拍第二集),而其他的電影女英雄角色,要足以完整描繪一個角色的篇幅,恐怕這位女英雄必須要有自己的獨立電影,否則就只看得到平面的角色設定。
少數例外像電影版的「小丑女」,光憑角色設定就能成為萬人迷。
小丑女的角色魅力來自她對於小丑的瘋狂愛戀,但從最近釋出的新劇照猜測,似乎是跟小丑分手後的故事,我還蠻期待接下來的電影會如何繼續堆疊小丑女這個角色的層次。
但話又說回來,女性觀眾也許會羨慕小丑女的美貌,或是嚮往那樣深刻瘋狂的愛戀,但畢竟要為了男人犧牲自己入獄,應該沒幾個女生真的想變成小丑女吧?就像應該也不會有女生想要體會《松子的一生》....
所以小丑女算邪道,她的「正義」是為了愛犧牲一切,不太屬於王道英雄的路線。
另外搜尋了幾部有女英雄的電影,稍做點評:
《神力女超人》性感,電影版的角色結構很完整,不偏不倚的王道
《古墓奇兵》性感,動作片取向對角色的刻畫較少(新版我沒看)
《貓女》性感(電影我沒看)
《攻殼機動隊》性感(原著裡...),世界觀比角色重要
《露西》(女超能力者)世界觀比角色重要
《決戰異世界 》我都拿來當「凱麗」看(望梅止渴)
《第五元素》(雖然我非常喜歡)世界觀比角色重要
《異形》世界觀比角色重要
《駭客任務》帥不過基努李維,世界觀比角色重要
《追殺比爾》導演比什麼都重要
《臥虎藏龍》雖然兩位女主角都很有趣,但列舉在這裡變非典型
(黑寡婦及X戰警的雷后及其他,暫不討論)
當然「艾莉塔」的世界觀也很吃重,但與許多男性向的女英雄(先塑造出男英雄,再衍伸出女英雄配角)相比,「艾莉塔」走的不是性感路線。
這件事之於我的意義是:身為女性,我更希望「艾莉塔」是中性的。「雨果」這個角色不一定要是戀人,可以替換成好友(少年漫畫通則)。除了因為我已厭倦男性向英雄角色的設定以外,超越性別的存在是我認為的理想。
或者是說,回到我前面談到「性」的部分,比起猛男/熟女的外貌直接聯想到「性感」,我比較喜歡「無性」象徵的「INNOCENCE」(無垢):
未受世俗所污染的人,才會有純粹的善(正義)。
既然提到了「善」,讓我想到,其實我不太喜歡電影拿來強調的那句台詞:
“I do not stand by in the presence of evil”
我覺得說不定因為這句被翻譯過的台詞,造成日本原著與好萊塢電影詮釋的分歧...
(連載待續)
※ 題外話:
我對1995年版《攻殼機動隊》的喜愛,有部分也是因為導演刻意用角色的聲音來詮釋「超越性別」的安排。
我承認,本文結尾「INNOCENCE」的聯想確實是因為2004年版《攻殼機動隊》的電影名稱,銃夢跟攻殼這兩部作品怎麼可能不湊在一起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