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楊德昌的望見自身之悲哀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雖然是四個小時,但無損其中的影像價值
楊德昌的鏡頭語言有種冷冷的味道,意即冷酷,冷漠的事不關己鏡頭,沒有任何澎湃的時刻,就是一種旁觀者的角度看著事件流過。
我在看的時候相當沉迷於一堆年輕人天生的躁動,對於幫派、組織這種共同體溫的迷戀,當然honey的超然氣息也是十足吸引人的。
後來我有個朋友說就把他當成在看外省版的【少年仔安啦】就好,直至剛剛翻看憂鬱的熱帶時突然領悟,這是一部楊德昌的"領悟自身的悲哀"的省思片。
台灣這麼個彈丸之地,在國際上(那個時代)根本沒有人知道,竟然還得承受白色恐怖這種事情,實是可笑,但楊德昌對於國家之愛必然沒有消失,端看他戮力描寫一群躁動的年輕人就可得知,就算再小的國家,再荒謬的體制,他們還是有強烈的生命力。
青春是其一熱點,狂放的少年活在教育體制的壓迫下,那應該是每一代台灣青少年的謳歌,我相當討厭學校裡那些外省老師,甚至真的跟小四的爸爸一樣腦中產生了"官僚"此字;小四的爸爸活在白色恐怖之下,少年們活在教育體制之下,這又回歸到了楊德昌想訴說的悲哀,台灣人民不管哪一代,都是活在一種壓抑裡。
最後小四已被判刑,他們家中放著大學榜單的廣播,除了是一種無限悲哀與悔意外,更是台灣人民的普遍寫照,大好前途卻因一場不可解的少年狂戀而毀,實是哀悽。
43會員
263內容數
文字織城,取文字編織與文字之城之意,希望在我戮力編織的文字之城中,能讓讀者有些許共鳴,那麼孤獨地面對鍵盤的我,也會感到微微的暖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回望楊德昌的電影 —— 漫談《青梅竹馬》、《恐怖份子》、《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一一》。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Thumbnail
avatar
Kristin
2021-06-29
Netflix影評《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少年不良行為背後所發出的,是渴求協助的訊息昨天偶然滑到一部《殺有赦:辛托雅的故事》紀錄片,由於過去也從事少年的輔導工作,忍不住被題材吸引。最近很紅的台劇《誰是被害者》,劇中女主角曉孟,背景設定也是被收容在少觀所的少女。
Thumbnail
avatar
鄭智維 Wesley
2021-06-25
噤聲年代的前世今生:電影中台灣白色恐怖呈現 —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與《返校》為例熟悉的土地,陌生的歷史。這三十年間,台灣並非沒有其他關於二二八或白色恐怖題材的電影,但引起的回響和反應不大。 電影當然不能將歷史百分之百在觀眾眼前重演,但隨著改編及媒介的變化,能以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在視聽者面前,而隨著時代更迭,白色恐怖等威權體制下歷史過往不再是不能提、不能想的禁忌。
Thumbnail
avatar
Kolynn
2021-06-01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淺談心目中的經典與意象何謂經典? 我想一部經典電影,可為錨,可為風。 為錨,故事得以駐足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的灣流處,宛若一面醒目的旗幟,永遠標示出那段擁有鮮明色彩的時代,容後人回首瞻望,許久銘記。 為風,便是一路穿過了從古至今的歲月漫長,依舊強勁有力地問出了一道不變的命題,那聲質問自被拋出以來,便從未隨著時光流逝。
Thumbnail
avatar
阿魂
2020-11-15
詩人影評|《少女與戰車 最終章》第1+2話4D:瞠目結舌的戰車體驗。還記得影廳亮起的瞬間,腦海中浮現的是好過癮、太意猶未盡、想要一看再看的激昂心情。原來這就是大家口中的 4DX 教科書,《少女與戰車》呀!
Thumbnail
avatar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
2020-10-08
詩人影評|《變種人》:披著超能力的少年們。面對《變種人》的最好方式,正是讓內心代表著愛、憐憫、信任的熊戰勝另者,因為這並不是部贈予成人,抑或是得以審視的英雄動作電影。它的出色,是在導演對於青少年的狀態關懷,是自卑卻愛逞強,無能為力又渴望自由,甚至奢侈的期望愛情、夢想英雄。
Thumbnail
avatar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
2020-08-27
詩人影評|《去年聖誕節》:去年你將心給了我,今年我要找回自己。老調重彈中加入一點點的調味,《去年聖誕節》試圖走出典型套路,雖略為突兀,作為一部聖誕電影,依然溫暖、可愛。
Thumbnail
avatar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
2019-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