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校園民歌與台灣新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先說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愛國思潮(清末以來受列強的欺侮,抗日之苦難,一直到七十年代退出聯合國)加上台灣青年苦悶(像聯考之重重難關,像學校的髮禁等)的產物。

青年們對故國的懷戀,像是歷史跟國文讀到的那些東西,再加上藝術歌曲,像〈我住長江頭〉、〈紅豆詞〉,所以到了七十年代末,青年們藉著民歌,來找尋心靈中的祖國。所以有人會寫出〈歸去來兮〉、〈教我如何不想她〉、〈玫瑰三願〉,有人會把余光中的詩譜成歌曲,即使是歌頌田園,也如同是小時唱〈杜鵑花〉、〈茉莉花〉把它延伸。

校園民歌的寫者或唱者,當然聽過美國五十年代中期以後的民歌,像Kingston Trio的Tom Dooley,像Joan Baez的Donna Donna,絕對人人都聽過;但作起自己的歌時,便成了校園民歌的那種模樣,也就是頗具「中國」的風情。這是沒辦法的,因為中國近代史自然會呈現成如此。

再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我因為學過幾天電影,所以剛好和一些後來會去做電影的人,前面就認識上。那麼,可以就我所知道的講一講台灣新電影怎麼發生,跟發生的前夕。當然台灣它是一個看電影很重要的地方,幾乎每個人都可以說上一大段幼年看電影對他濃烈的、幾乎是不能取代的那種珍貴影響。

七十年代中後期,大家對於片商主導的國片題材的庸俗,早就已經想要求變。但是沒有什麼成效,侯孝賢拍《風兒踢踏踩》,還有《在那河畔青草青》,剛好有一點想把攝影機拉到三廳以外,而進入小市民的生活街景裡,但一直要到八十年代初,這股能量才累積到不能不爆發的厚度。

這個時候,1981年,余為彥的哥哥余為政,他慫恿一個好朋友,從美國回來,這個人就是楊德昌。余為政說,老楊,別待在美國每天只是上班,回台灣拍電影吧!那個時候余為政構思了一個故事,後來的名字叫做《1905年的冬天》,是李叔同在辛亥革命前幾年的留日中國熱血青年的故事。

那時候他弟弟余為彥和王俠軍在南部做房地產賺了一點錢,所以可以一人投五十萬,後來因為我介紹了詹宏志,他那時還不那麼有錢,只是「工商時報」的編輯,但因為對於藝術的熱愛,或說我前面講的癡情、奉獻,宏志也投了五十萬。宏志對於各種領域的濃烈興趣,在那麼年輕時(才25歲)就極富膽識的參與,後來他能闖出這麼一番事業,足見是有來由的。

楊德昌在這部片裡也參與了編劇,還拉來香港的徐克,作為第二男主角,第一男主角是王俠軍。這個片子最後沒有上映。但從此以後楊德昌就留在台灣。然後沒幾年,就做出了一番他的電影事業。

大約在1982年,張艾嘉集結了十一個導演,把十一個短篇小說拍成電視電影,成了《十一個女人》。有幾個還沒開始作導演的,也被她找。但我不是其中一個,除了我沒有積極的投入意願外,同時意味著,或許我給人一種感覺,一種還不怎麼想全身投入社會中任何一樁事業的那種調調。我不該是人家想到要去找的未來的導演。她找了我旁邊的一些人,我很高興。因為我一直到那時,還沒有那麼高的興趣,把自己往導演上去規劃。更主要的原因是,我一定是逃避。而且我已經準備在不久後的1983年去美國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舒國治的沙龍
1.8K會員
114內容數
你理想的下午,是什麼樣子?在《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中,舒國治將引領讀者一起從美食、遊記、生活所感,踏往理想午後的真諦。在理想的下午,好好珍惜那突然浮出的美妙空檔,抬頭看一眼夕陽的光暈,啜一口台北人理應擁有的白葡萄酒,嚼幾片彈牙香滑的鵝肉,在咖啡館翻一下日本人精心編出的不懂日文之人也能讀的雜誌⋯⋯
舒國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10/04
光陰似箭,我這一年的《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寫作,轉眼已至尾聲。到九月的月底,這一年的寫作,即告結束。屆時我將離開方格子一段時間,去進行另一些計畫。原先專題內的付費內容,將會陸續轉為 vocus Premium 文章,如果還想回味的朋友們,請訂閱 vocus Premium 即可。
Thumbnail
2021/10/04
光陰似箭,我這一年的《理想的下午2020》專題寫作,轉眼已至尾聲。到九月的月底,這一年的寫作,即告結束。屆時我將離開方格子一段時間,去進行另一些計畫。原先專題內的付費內容,將會陸續轉為 vocus Premium 文章,如果還想回味的朋友們,請訂閱 vocus Premium 即可。
Thumbnail
2021/10/02
這一片橫放在你面前的景致,隨時受光的變化,也隨時受雲的變化,更偶而受雨的變化,是你到九份最主題的享受。我曾經看過一大片雲自海的方向飄過來,愈來愈貼近九份...
Thumbnail
2021/10/02
這一片橫放在你面前的景致,隨時受光的變化,也隨時受雲的變化,更偶而受雨的變化,是你到九份最主題的享受。我曾經看過一大片雲自海的方向飄過來,愈來愈貼近九份...
Thumbnail
2021/09/29
基隆有不少古蹟砲台,頗可登高懷古。然基隆的城市侷促緊壓景致,更是我自少年一逕喜歡的探看主題。有一股淡淡的哀愁...
Thumbnail
2021/09/29
基隆有不少古蹟砲台,頗可登高懷古。然基隆的城市侷促緊壓景致,更是我自少年一逕喜歡的探看主題。有一股淡淡的哀愁...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什麼是民歌? 民歌時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對於歌曲的創作、演唱和傳承達到高峰的時期。這個詞彙通常用於描述一個特定時代對於民歌文化的繁榮和影響力。 以台灣為例,大約在1970年代,一群在戰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決定要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一波洶湧澎湃的青春熱情,後來的人就把它稱為「民歌」熱潮。
Thumbnail
什麼是民歌? 民歌時期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定時期內,對於歌曲的創作、演唱和傳承達到高峰的時期。這個詞彙通常用於描述一個特定時代對於民歌文化的繁榮和影響力。 以台灣為例,大約在1970年代,一群在戰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人,決定要自己寫歌自己唱,這一波洶湧澎湃的青春熱情,後來的人就把它稱為「民歌」熱潮。
Thumbnail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Thumbnail
楊德昌在《海灘的一天》與《青梅竹馬》中的人物反映出了 1980 年代社會轉變下的躁動與不確定感。有別於其他台灣新電影時期導演的刻畫及安排,楊德昌對於八〇年代都會女性的描寫,多是有意擺脫舊時代傳統、願意表達內心情感且性格上相較獨立的個體,也帶出了 1980 年代社會文化縮影。
Thumbnail
相較於《海灘的一天》和後來的《恐怖份子》,《青梅竹馬》的步調緩慢、氣氛壓抑且疏離,對當時的觀眾而言似乎走得太前面,但這生不逢時的作品卻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工業轉型、經濟起飛、但外交重創的轉折年代,舊有事物和思維與進步發展時而並存、時而相互牴觸的微妙時期。
Thumbnail
相較於《海灘的一天》和後來的《恐怖份子》,《青梅竹馬》的步調緩慢、氣氛壓抑且疏離,對當時的觀眾而言似乎走得太前面,但這生不逢時的作品卻真真切切地反映了當時的時代氛圍——工業轉型、經濟起飛、但外交重創的轉折年代,舊有事物和思維與進步發展時而並存、時而相互牴觸的微妙時期。
Thumbnail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Thumbnail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Thumbnail
1970年代末,鄧志浩與大哥鄧志鴻將初心珍重地放入「東海花園留言簿」的一頁,決定組隊,動身前往演藝的世界,用音樂走入人群,走入社會。世人記得他們的成功,沒有人知道歌聲背後還有他們與老作家楊逵的交往。唯有青年與老作家私密的書信往來,紀錄這段情誼的後續發展,也寫下了青年們動身的軌跡與老人前行的姿態。
Thumbnail
1970年代末,鄧志浩與大哥鄧志鴻將初心珍重地放入「東海花園留言簿」的一頁,決定組隊,動身前往演藝的世界,用音樂走入人群,走入社會。世人記得他們的成功,沒有人知道歌聲背後還有他們與老作家楊逵的交往。唯有青年與老作家私密的書信往來,紀錄這段情誼的後續發展,也寫下了青年們動身的軌跡與老人前行的姿態。
Thumbnail
在臺灣1970年代,「東海花園留言簿」是無數青年、壯年遊子留下理想與熱情的紀錄,也是他們與楊逵對話後的宣言。鄧志浩、鄧志鴻兄弟即擠身在青年隊伍裡,從楊逵低垂的眉目與緩慢的訴說中,聆聽臺灣的故事,細細理解藝術如何反饋社會。
Thumbnail
在臺灣1970年代,「東海花園留言簿」是無數青年、壯年遊子留下理想與熱情的紀錄,也是他們與楊逵對話後的宣言。鄧志浩、鄧志鴻兄弟即擠身在青年隊伍裡,從楊逵低垂的眉目與緩慢的訴說中,聆聽臺灣的故事,細細理解藝術如何反饋社會。
Thumbnail
先說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愛國思潮(清末以來受列強的欺侮,抗日之苦難,一直到七十年代退出聯合國)加上台灣青年苦悶(像聯考之重重難關,像學校的髮禁等)的產物。 再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Thumbnail
先說校園民歌。校園民歌是愛國思潮(清末以來受列強的欺侮,抗日之苦難,一直到七十年代退出聯合國)加上台灣青年苦悶(像聯考之重重難關,像學校的髮禁等)的產物。 再說新電影。 我算是見證了台灣新電影發生的前端。我的很多朋友,例如:楊德昌、張毅、余為彥等,都是新電影運動的重要健將......
Thumbnail
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相遇,沒想到未來來得這麼快,站在現在的自己的面前。
Thumbnail
過去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相遇,沒想到未來來得這麼快,站在現在的自己的面前。
Thumbnail
六十年代開始,除了藝術電影和文學創作,「藝術化」是最啟蒙的時候。五十年代已經有一點點跡象,像是姜貴、張愛玲的出現,姜貴的《旋風》,單單高陽就寫了五萬字的評論,胡適也相當推崇張愛玲。五十年代固然有覺醒,但是不那麼「藝術化」。
Thumbnail
六十年代開始,除了藝術電影和文學創作,「藝術化」是最啟蒙的時候。五十年代已經有一點點跡象,像是姜貴、張愛玲的出現,姜貴的《旋風》,單單高陽就寫了五萬字的評論,胡適也相當推崇張愛玲。五十年代固然有覺醒,但是不那麼「藝術化」。
Thumbnail
以下無雷,請安心服用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2018台北電影街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以兩位奔走於社會運動的青年為紀錄對象,包括陳為廷、與積極在台灣參與社會運動的陸生蔡博藝,導演傅榆原先設定方向,兩岸三地青年是否能夠有更
Thumbnail
以下無雷,請安心服用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 Our Youth in Taiwan 2018台北電影街最佳紀錄片、第55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以兩位奔走於社會運動的青年為紀錄對象,包括陳為廷、與積極在台灣參與社會運動的陸生蔡博藝,導演傅榆原先設定方向,兩岸三地青年是否能夠有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