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昌
#
楊德昌
含有「楊德昌」關鍵字的內容
全部共 0 篇文章
排序:發佈日期新到舊
ブラックボックス 黑盒子 砂川文次 p140~141
どこにも行けるかもしれないが、 どこへ行ったらいいのか分からなくなる。 雖說有能力到達任何地方, 但卻不知道該到哪裡去。 p140~141
物語屋
發佈於
純日文金句、短篇妝點日常
1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芥川賞
#
哲學
#
虛無
一一重構:楊德昌_展覽後記
打聽到近期熱門的一一重構:楊德昌 回顧影展,也為此再次蒞臨北美館。 展場以黑紅為主色調,同時也是暗房最常見的兩種顏色。動線以敘述楊德昌之經歷,結合台灣兩岸重量級活動做為比對時間軸,遵循著從介紹大綱到細節解說的步驟,即能夠感受兩者之呼應。有趣的是,其一互動展品具閃爍的燈光,搭配著兩側牆面所投射的
Jeanna Chen
4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
楊德昌
#
感情
楊德昌的唱片架
這些寫滿革命、反戰、嗑藥、性解放的歌如何能通過翻版唱片在台灣社會橫行無阻,是我始終好奇的事。
馬世芳
發佈於
耳目江湖
13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
楊德昌
#
搖滾
#
馬世芳
電影展覽,展覽電影──《一一重構:楊德昌》展覽隨筆
儘管至今仍未補完楊德昌導演的所有做品,不過身為一名影迷,在去年看到即將舉辦回顧展的新聞釋出時便相當期待,好奇會怎麼將他的作品重新轉譯於白盒子之中展出……
nomnomfilm
6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美術館
#
楊德昌
#
展覽
還是看點楊德昌:敬活在楊導世界的我們
為什麼我們要把楊德昌從墳墓裡挖出來,只是為了提醒世人,台灣有這樣一名優秀的導演在台灣不受票房青睞,最終鬱鬱而終嗎? 在這個人工智慧崛起,電影再度被抖音挑戰,而整體票房再度衰弱的年代,或許是時候,讓我們重回楊德昌的腦袋,用他的腦袋,思考當下的時代。
Lizard
發佈於
Lizard的文字試片室(2023年九月內容)
9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
楊德昌
#
台灣
#
電影
釀影評|楊德昌的文藝新浪潮:《海灘的一天》的服裝和女性主體的交織
電影開始,成名歸國的蔚青,身上穿著的黑色繫白色寬幅腰帶,呼應鋼琴的黑鍵與白鍵,她的助理也穿著印有近似於灰黑琴鍵形狀的白底襯衫,說明了蔚青把全部精神寄情於音樂,別無其他。若不是楊德昌早逝,或許他還會把影像視野再延伸到紐約、洛杉磯、巴黎、維也納,讓蔚青式海外遊子的形象更加清晰、立體。
涵柳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4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
影評
#
釀影評
#
釀電影
【電影_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你以為你是誰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楊德昌 #電影台詞 小明: 「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你以為你是誰啊!」 你以為你是誰?對著鏡子問裡面的那個人。鏡子裡的人,也同樣問我這句話。 不能改變的難道就坐視不管嗎?何不說是,我跟這個世界一樣,是不停的改變的呢?
孫米白
發佈於
暗之光
7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
楊德昌
#
戀愛
#
白色恐怖
釀專文|楊德昌的台北沒有逝去,還在過渡──而你們卻好像忘記了
我很感謝釀電影八月號將楊德昌作為主題,整理了許多的資料,但,我想,楊德昌導演不是屬於情懷的,他的現代性不是一種被用來緬懷的現代性,他的現代性是前瞻性的、先驅性的,甚至遠遠地走在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台灣電影之前。他不是一個適合被當作「已逝的」去認識的導演,而是可以用他的每一部作品,檢視我們所身處的當下。
徐硯美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14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影評
#
釀影評
#
釀電影
釀影評|楊德昌眼中《青梅竹馬》的愛情是──在日益繁華的台北我們卻各自孤獨
楊導的作品都以感情生活或圍繞在其周邊的故事開展,但《青梅竹馬》應是與這最貼切的,因為它純然聚焦於一對戀人,卻又不僅止於此。這段愛情尚處於不知前途在何方的迴圈中。阿隆與阿貞在一段沒有愛的關係裡,宛若所有人在一個沒有自我意識、認同與希望的社會裡,面臨的停滯狀態是相同的,是沒辦法、也沒能力真正往前走的。
顏采葳
發佈於
釀電影:專為影癡而生的媒體
12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
影評
#
釀影評
#
釀電影
楊德昌電影:身處現代的我們
楊德昌的電影,為苦悶的我展現一種述說的方式,不僅僅是電影中熟悉的台北街景,好幾次,我走到跟建中隔條南海路的植物園,心底都會想,這是小四在電影開頭看見滑頭與女友接吻的場景,木訥的他會想到,有一天他會需要以激烈的手段,拋開體制禁錮,回應破碎的經驗嗎?
Ken Chen
發佈於
放逐時代
5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楊德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