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台劇〈紫色大稻埕〉,講述日本時代的畫家與大稻埕繁華與起落,本圖為劇中陳進出場畫面。
「台灣人以前穿什麼呢?」、「被誰統治就穿什麼吧?」這是小編在問朋友們台灣服飾第一印象時,常常會得到的回答。那麼台灣人在日本時代時,穿的是日本人的傳統服飾「和服」嗎?
其實在當時的台灣,「
和服」,不管是對台灣人或日本人都是一個有點微妙的存在,特別是女性的和服。
和服美觀、優雅,但對於亞熱帶的台灣而言,卻也笨重悶熱,再加上和服穿著儀態與保存方式都有一套方式,對於不是生長在那樣文化裡的台灣人而言,非常不便。因此在日本時代初期,和服大多是在一些社經地位交高、與日本人的社交場合穿著,像是學校活動、台人與日人的領導階層們的「
#夫人外交」。
對某些負擔的起製作和服的女孩們,穿著和服則是一種盛裝打扮的樂趣。在一些節日慶典時,她們會穿上和服體驗日本風情,最後拍照留作紀念……欸等等,這不就跟現在一樣嗎???(☉д⊙)
但和服真正被推廣,是在1930年代進入
#皇民化運動。為了讓台灣人更能走向日本化,開始鼓勵女性穿著和服,像是公務員家眷、學生、藝旦、女給等等都是被獎勵的對象之一,也會在女校裡教授如何縫製、穿著和服,訓練相關的穿著禮儀。
不過在台灣的日本人們,又是怎麼看待台人女性穿著和服的呢?
對於許多日本人而言,台灣女性穿著和服,模糊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民族界線,讓他們感到不安。而台灣終究不在同個文化環境下,一些舉手投足總會有些不同於日人的地方,這樣的不同更讓許多日人無法接受。
曾經有個日人男性,悄悄跟蹤(……你484變態啊ヽ(`Д´)ノ)兩位穿著正式和服「
#紋服」的少女許久,只為了猜測他們是不是本島人:
『曬的過於黑黝的後頸與白色衣襟形成一種奇妙的感覺,腰部以下特別是衣服下擺,日式布襪到夾鞋等非常不協調……好像是出現在笑鬧劇裡的男扮女裝,紋服應該有的清楚動人和尊貴之美被滑稽化了。』
類似的不適感也曾出現在本島女性身上。在1920年代後出生的新時代女性,接受了西式教育,也是最了解和服的文化知識與技法的一群人,但她們同時對日人的視線非常敏感且備感壓力,像是台灣第一位女記者
#楊千鶴女士就曾紀錄道:
『曾經有一陣子常在街頭看到身穿和服的本島婦人,每次我總是為她們的領口和衣帶提心弔膽,彷彿是自己的事,擔心著同行的日本人友人作何觀感,每次總如我所料,友人皺起了眉頭。』
和服無法在台灣成為生活一部份的原因還有很多,比如戰爭時代和服不利行動、日本與台灣本島的西化風潮、氣候問題等等,但是追根究柢仍然是文化上的差異。
如此美麗的和服,是那個年代裡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一個心結,幸虧不是在戰爭時代的我們,終於可以開開心心地在一些店家租借和服,不必擔憂他人審視的目光拍照了。下次去日本玩時,不妨也體驗看看和服的穿著文化吧!
參考資料:洪郁如〈旗袍•洋裝•モンぺ(燈籠褲):戰爭時期台灣女性的服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