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印象中,有沒有那麼一種衣服是遍及全台灣,年輕人也穿,老年人也穿的呢?在清朝到日本時代,有一種名為「大襟衫」的服飾(又稱「大祹衫」),只要是漢人,幾乎人手都有一件,可以說是那年代的T恤呢!
「大襟衫」,是一種中式早期服飾,衣襟右掩前胸,延續漢族傳統的「右衽」。剪裁方式也遵循中式平面剪裁,直到接觸西方洋服以後,才有一些腰身、喇叭袖等設計。
而大襟衫的花樣除了布料的選擇以外,還有富有特色的裝飾「绲邊」。
「绲邊」,是指在領襟、袖口、下襬等位置鑲上繡品或帶狀物。在咸豐、同治年間達到高峰。各式各樣的鑲法,或一寬一窄,或多層鑲緄,有時整件衣服幾乎看不到原來的布料。
那些被華麗裝飾的衣服,大部分為「盛裝」,也就是外出喜宴的禮服。畢竟是參加宴會,難免打扮的好看點嘛!然而日常服飾則較為簡單,即便有裝飾,也是以方便為主要考量;男子以及農村勞動者的大襟衫,更是十分樸素沒有緄邊的。
大襟衫的長度會隨著流行變化,台灣晚清時期的大襟衫,衣長約至膝蓋,袖子長度則約到手腕,袖子寬約三十到四十公分。但在清末日本前期(1900年~1910年左右),婦女服飾尚窄,且一般搭配長褲穿著。而1920年以後,大襟衫變為短至臂部略有腰身,七分喇叭袖,而許多接受教育的少女,更會搭配西式裙穿著。
之後袍服與洋裝的盛行,大襟衫就逐漸式微了。
雖然大襟衫在生活中已不多見,但許多復古風的服飾,仍會採用大襟衫的一些形制參考,比如斜襟、衣緣處的裝飾、立領等等。雖然早期服飾總感覺與與我們的生活漸行漸遠,但其實仔細探究,仍是息息相關呢!
今天我們的雜談介紹就到這邊啦,如果喜歡,不妨幫我們按讚我們的粉專分享喔。
(以上圖片參考皆來自網路,若有不妥立即撤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