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 一些傑出的導演手法 (8)-通俗手法篇

[舊文] 一些傑出的導演手法 (8)-通俗手法篇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些觀眾可能對於步調比較慢的電影感到難以上手,而偏偏新電影偏偏這樣的電影比例又比較多;細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希望希望以畫面為主透露訊息和表達意象,而不透過語言表達的意象便需要足夠的時間讓觀眾接收到完整的訊息,這也是為何喜歡看畫的人可以在一幅畫前駐足許久的原因。儘管劇情的緊湊度相當程度上會影響對觀眾的吸引力,但台灣新電影裡許多慢步調的導演都曾經公開讚賞某些好萊塢片或所謂的「商業片」(儘管個人愈來愈不太習慣使用這個詞),或者有一些作品很明顯是向新電影取經而大獲成功的;在這裡將把這些作品整理出來,並且指出這些作品是那些元素獲得這些新電影導演的青睞。

1. 《神鬼認證》第二三集

侯導曾經公開承認他非常喜歡《神鬼認證》系列,而當初《聶隱娘》在開拍時甚至還找來《神鬼認證》的武術指導。這一點對一般人可能很難想像,為什麼?從Greengrass執導的第二三集我們可以發現:該系列基於角色設定和導演傑出的剪接,使得整部作品的武戲非常簡練純粹,因此同為追求純粹風格的侯導會喜歡這個系列其實並不讓人意外。(更詳細的說明請見拙文對Greengrass導演手法的分析)

2. 《英雄本色》(1986)

蔡明亮大抵是被視為風格最難被一般觀眾接受的導演之一,但他曾經在中央大學的電影講座上播放吳宇森的《英雄本色》以及《喋血雙雄》,為什麼?其實動作片就某方面而言其實是最講究電影語彙的基本類型片之一,因為動作在電影中唯有透過畫面交代才能發揮這門藝術形式先天上的優勢。儘管吳導本人曾經公開承認《赤壁》系列離真正的大作還有一段距離,因為該片的情感面還不夠深刻;但無論如何在畫面的交代上他永遠是沒有問題的,而且也一直很能維持他個人的風格。除了幾乎每片都可以看到的白鴿以外,《英雄本色》的最後一個鏡頭真是叫人難忘:兩兄弟帶著同一附手銬出現在畫面中,卻不用透過任何臉部表情就交代了兩人關係以至於劇情張力的成功解除。劇情節奏是劇情節奏,意象是意象,這些被新電影導演推崇的作品當然在意象的交代上是絕對不會含糊馬虎的。

3. 《色,戒》(2007)

李安在拍攝這部片時,曾經和蔡明亮借了《河流》的母帶作為參考;而之後在《色,戒》的床戲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不同場床戲裡透過不同的肢體語言以及打光來呈現易先生和王佳芝兩人關係上的轉變,而最後一場床戲的打光方式以及氛圍和《河流》裡的床戲是有點相近的:將性和恐懼不安的感覺混合在畫面中呈現出來;我們甚至可以從音效中發現這件事,儘管蔡導通常傾向於採用自然音而不做配樂(他的配樂大多是歌舞,而且幾乎都是超現實風格),但在《色,戒》該場床戲的音效便透過聲音更加清楚地提示了這一點。


raw-image

也就是說,一門藝術或一件作品往往有很多構成的要素,而這些元素可能會出現在不同的藝術形式中;電影除了戲劇的元素以外也有畫面的元素,而這正是為何奧賽美術館和羅浮宮會邀請侯導和蔡導拍攝電影的原因,因為他們都是非常注重畫面意象的導演;而這也是為何克里斯多夫‧諾蘭(Christopher Nolan)的御用攝影師等人會那麼稱讚卡拉瓦喬(Caravaggio)的畫作的原因(附圖即為其作品〈聖馬太蒙召〉)。一般觀眾可能會質疑:看電影是在看戲不是在看畫;但不可否認的是電影的確和畫一樣是在框框之內被呈現出來,因此毋寧說電影是在框框中把戲呈現出來。再者,例如空鏡頭也是電影相較於舞台劇更常見的主要手法。

各種語言都有其精妙之處,而有些單字也很能用很簡潔的方式表達某些意境;非常喜歡德文裡Augenblick這個字,或許可以譯為「轉眼之間」,而電影或許正是建立在這種表達方式上的藝術:有些事不必說,只需要一個畫面或一個表情,觀眾便已領會。而這樣的時刻其實早就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只是當我們在看電影時卻不小心忘記了而已 :)

avatar-img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59會員
57內容數
影評散見於放映週報、週刊編集、香港映畫手民。但偶爾還是會想聊聊最喜歡的音樂,以及曾經發生在你我生長的這塊土地的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用一部片尾的時間 的其他內容
在電影中一開始先有一段開場是很常見的作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觀眾可以掌握整齣戲的基調;而由於開場也是整齣戲的一部分,因此開場也會相當程度地影響觀眾對整齣戲的觀感和定位。之前已經提過一些制式和非制式的傑出開場方式,這次則是以整篇篇幅再提一些各式各樣的傑出開場作品。
在不同性質的橋段採用不同的影像處理方式甚至是底片,是許多導演喜歡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但必須說不是每個導演都用得很好,筆者最近看了一些電影後,突然想起那些傑出的作品是怎麼處理的;而且可能因為這些手法都是對影像作概念正確的處理,因此往往大受觀眾歡迎或是影展的常勝軍。
原則上剪接和鏡頭一樣,是電影特有的元素,而前者類似於戲劇中的換場,而切換的方式便決定了氣氛是延續還是轉換;但由於在一場戲中往往不只有一個鏡頭,因此剪接有相較於戲劇的換場更多的功能。
試想一部沒有演員配音的電影,儘管有字卡,但字卡也會使影片的流暢度受到影響,因此絕大部分的元素都必須透過純粹的視覺影響交代清楚。而這也是為何希區考克和楚浮在訪談裡提到:自從有聲電影誕生以後,爛導演便開始濫竽充數了。
筆者由於日前在思考一些關於後設手法的問題,因此最近對於一些後設手法或是講述關於電影的電影特別感興趣;故本文旨在推薦一些筆者所喜愛的相關題材電影。
楚浮在呈現細節上便謹守著希區考克也同樣遵守的默片傳統:畫面一定要能夠透露訊息;因此在此所謂的細節,不是那種要反覆觀看很仔細找才找得到的小東西,而是一開始便直接透過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只要觀眾夠敏感,便能知道這些畫面的訊息之所在。
在電影中一開始先有一段開場是很常見的作法,主要目的是為了讓觀眾可以掌握整齣戲的基調;而由於開場也是整齣戲的一部分,因此開場也會相當程度地影響觀眾對整齣戲的觀感和定位。之前已經提過一些制式和非制式的傑出開場方式,這次則是以整篇篇幅再提一些各式各樣的傑出開場作品。
在不同性質的橋段採用不同的影像處理方式甚至是底片,是許多導演喜歡使用的重要手法之一。但必須說不是每個導演都用得很好,筆者最近看了一些電影後,突然想起那些傑出的作品是怎麼處理的;而且可能因為這些手法都是對影像作概念正確的處理,因此往往大受觀眾歡迎或是影展的常勝軍。
原則上剪接和鏡頭一樣,是電影特有的元素,而前者類似於戲劇中的換場,而切換的方式便決定了氣氛是延續還是轉換;但由於在一場戲中往往不只有一個鏡頭,因此剪接有相較於戲劇的換場更多的功能。
試想一部沒有演員配音的電影,儘管有字卡,但字卡也會使影片的流暢度受到影響,因此絕大部分的元素都必須透過純粹的視覺影響交代清楚。而這也是為何希區考克和楚浮在訪談裡提到:自從有聲電影誕生以後,爛導演便開始濫竽充數了。
筆者由於日前在思考一些關於後設手法的問題,因此最近對於一些後設手法或是講述關於電影的電影特別感興趣;故本文旨在推薦一些筆者所喜愛的相關題材電影。
楚浮在呈現細節上便謹守著希區考克也同樣遵守的默片傳統:畫面一定要能夠透露訊息;因此在此所謂的細節,不是那種要反覆觀看很仔細找才找得到的小東西,而是一開始便直接透過畫面呈現在觀眾面前,只要觀眾夠敏感,便能知道這些畫面的訊息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