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先生的看戲時光│《重述:街角的兇殺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重述:街角的兇殺案》是2019年TIFA的其中一齣劇碼。瑞士導演米洛.勞創立了「國際政治謀殺學院」,創作題材多為充滿社會性爭議的議題。擁有記者背景的他透過實事求是的紀實調查,用影像、紀錄片等不同於傳統的敘事手法,帶領觀眾挖掘事件更多元的觀點及面向。
——
這齣戲描述一名比利時同志遭到殘酷屠殺的故事。
戲的一開始一名演員走了出來,說明了甚麼是「戲」;「戲」能將虛假轉化為真實或者說相信它為真,如我們不能看見或聽見鬼魂在說話,而戲劇能讓它為真。為了舉例演員便演示了《哈姆雷特》裡父親鬼魂出場的橋段。演員下令起霧,舞台兩側邊噴起了濃濃大霧,搭配著聳動的音樂與燈光,鏗鏘有力的台詞,觀眾願意信以為真。演示完畢後他說了一個故事:「一個演員爬上椅子,將繩圈套在自己脖子上,他告訴觀眾他要踢倒椅子。但如果有人上去救他,他就可以活命,但如果觀眾都不動,他就會死亡。」隨後下場。
之後戲的內容讓我們一步步看著這一個兇殺案如何被「重述」。從徵選角色開始,再到角色的訪談,也許是生活背景與凶手相似所以入選為演員。也許是膚色與被害者相似,即便根本不會說被害者的語言,裝得很像也可以被入選。也許是年齡與被害者的母親相近所以入選。在徵選的過程中我們也可以把所有這齣戲會聽到的音樂與音效搶先聽一遍。我們完全了解這是假的。
導演一步一步地試著還原事件可能的原貌,冷靜、不帶主觀意識告訴我們那些訪談中所蒐集而成的素材,就像在看著新聞報導一般,專業的講述一件既有事實;有加害者的口供、在法庭上旁觀者的說詞、母親在事發過後的自白,全都赤裸裸的攤在陽光底下。當一切準備就緒,導演試圖還原事發經過—那天下雨,比利時同志只因為一個簡單的理由上了一群陌生人的車,途中不小心透露出自己是同志,所以被毆打致死。全劇100分鐘,事發經過只在最後呈現了短短15分鐘。呈現完後演員起身,離場。
戲的最後演員出場,再拋出了開場前的問題。只見它將椅子擺於舞台中央,降下繩索,站上椅子,頭套繩索。但如果觀眾都不動,他就會死亡…。
——
在劇場觀看這齣戲的我們與這個案件有甚麼關係?我們與那些悲劇之間存在著甚麼樣的聯繫,我們是否只是抱持著旁觀者的角度天真的不介入?我們理解了。然後呢?
劇中不斷地告訴觀眾台上發生的一切不為真;我們也許會因為某些荒謬諷刺的過程而發笑、因為不精準的重現而意識到我們只是在看戲、卻又會因為看到了、相信了而感受到痛心。等到觀眾們意識到自己的不作為,會導致一位演員死在我們面前後,在場的所有人都將成為共犯!而虛假在那一瞬間通通轉變成現實。
——
看完這齣戲的心情十分沉重,導演就像一個外科醫生,冷冽精準的劃開觀眾的天真,利用「重現」慢慢建構出事件的原貌,我們看見所有人在事件中是如何成為社會結構下的共犯。剛好因為失業率上升,剛好因為過生日,剛好是因為喝了點酒,剛好那天沒待在家,那些「剛好」也許只是藉口,但悲劇發生了,一個生命消失了,這能成為剛剛好罷了的原因嗎?
所謂「平庸的邪惡」可能就是如此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9會員
39內容數
這個專題請搭配「歐摩的垃圾山」這個 Podcast一起服用。 每一集都會針對社會觀察、哲學思想、藝文活動、文化以及隨筆心得,拋出一個主題進行討論。 訂閱專題可以支持我持續創作更有價值的內容,也可以閱讀每一集的精鍊內容。 更希望能與我互動討論,把這些議題融入生活,讓生活看見更多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歐摩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我痛苦所以我吃藥,我吃藥所以我痛苦。」 這是不用吃藥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前言。 這個作品大概可以打成一篇論文做討論,所以以下言論完全主觀且片段,並帶著此時此刻之性質,因為一切都不是重點,愛可以超越一切。就如同我其中感受到的。  
「在通往冥府的三途川旁開滿了彼岸花,花田裡有間飄著茶香的茶舖,喝碗了卻心事的茶,期待來生吧。」 生命是甚麼我不知道,我只是到它終將結束。最後我們都會喝下那名為遺忘的茶,再活一次吧。
   「他曾是住在龍仙境的,來到人間遊走徘迴,找不到屬於他的歇腳處。」這是我在看戲時突然冒出的一句話。 「指尖上的玩家」也許指的就是逃不出人生的我們,芸芸眾生過了一輩子,其實也只是從那裏來、回那裏去罷了。
「我痛苦所以我吃藥,我吃藥所以我痛苦。」 這是不用吃藥的人所不能理解的。 
  前言。 這個作品大概可以打成一篇論文做討論,所以以下言論完全主觀且片段,並帶著此時此刻之性質,因為一切都不是重點,愛可以超越一切。就如同我其中感受到的。  
「在通往冥府的三途川旁開滿了彼岸花,花田裡有間飄著茶香的茶舖,喝碗了卻心事的茶,期待來生吧。」 生命是甚麼我不知道,我只是到它終將結束。最後我們都會喝下那名為遺忘的茶,再活一次吧。
   「他曾是住在龍仙境的,來到人間遊走徘迴,找不到屬於他的歇腳處。」這是我在看戲時突然冒出的一句話。 「指尖上的玩家」也許指的就是逃不出人生的我們,芸芸眾生過了一輩子,其實也只是從那裏來、回那裏去罷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記錄劇場是看里米尼的《遙感城市》,後來過了好幾年,受邀去參加他們因為要製作《這不是個大使館》而開的工作坊,導演很有脈絡的把里米尼記錄劇團在做的演出一個一個的介紹過,確實,他們每一個作品都在用劇場記錄某一種真實的狀態,但我覺得他們最厲害的是如何把這些真實的事情以各種肉眼可見的方式記錄到舞台
Thumbnail
我的高中好友:老蕭,在這連續兩週的週六都把我挖出門去台中,玩劇本殺,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玩劇本殺。 為了避免有人跟我一樣,是對劇本殺完全沒經驗的菜鳥,在這邊簡單介紹一下: 劇本殺 通常會有一位主持人(工作人員),負責維持故事劇情的進行,同時扮演故事中的配角推進大家進行故事。 而參加者則各自扮演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有到戲院看《一屍到底》的觀眾,相信一定都有在導演(第2次)向男主角說:「還有你這屁孩!排練的時候意見一堆!這是老子的電影!!」時一起放聲大笑。   我們為什麼會想走到電影院看電影呢?除了暫時讓感官在黑壓壓的電影院內專注眼前的屏幕之外,還有和身旁一起觀看的觀眾們一同大笑、驚嚇、感動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
Thumbnail
前市長慘遭謀殺,並成為年度矚目案件,吸引了眾人目光。這篇文章探討了案件的種種細節以及律師、檢察官和證人之間的心理戰,讓人一窺法庭內外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昨天路過客廳時,看見媽媽又在看某類戲劇節目了,就是那種劇情荒誕、年輕演員演技生澀、有時有盛竹如有時沒盛竹如唸旁白的劇有沒有?不由得我想起以前寫的一篇文,當時我一直想不通一件事,那就是:世上真有命案的目擊者會主動把屍體上的凶器拔出來嗎?這種人的腦袋真的沒有問題嗎?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第一次接觸到記錄劇場是看里米尼的《遙感城市》,後來過了好幾年,受邀去參加他們因為要製作《這不是個大使館》而開的工作坊,導演很有脈絡的把里米尼記錄劇團在做的演出一個一個的介紹過,確實,他們每一個作品都在用劇場記錄某一種真實的狀態,但我覺得他們最厲害的是如何把這些真實的事情以各種肉眼可見的方式記錄到舞台
Thumbnail
我的高中好友:老蕭,在這連續兩週的週六都把我挖出門去台中,玩劇本殺,這也是我人生第一次玩劇本殺。 為了避免有人跟我一樣,是對劇本殺完全沒經驗的菜鳥,在這邊簡單介紹一下: 劇本殺 通常會有一位主持人(工作人員),負責維持故事劇情的進行,同時扮演故事中的配角推進大家進行故事。 而參加者則各自扮演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源起是看了一部德國電影「惡魔的教室」。 故事的的開始是為了一項「社會實驗」。並不容易說初衷好壞…只是過程讓原本是高中生(書裡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開始「認同自己的角色」扮演。而在主事者(教師以及書中的大學教授身兼獄監)的容許下,事態發展出人性之惡,電影裡後來有位學生因此中彈身亡,而該教師也坐上警車
Thumbnail
  有到戲院看《一屍到底》的觀眾,相信一定都有在導演(第2次)向男主角說:「還有你這屁孩!排練的時候意見一堆!這是老子的電影!!」時一起放聲大笑。   我們為什麼會想走到電影院看電影呢?除了暫時讓感官在黑壓壓的電影院內專注眼前的屏幕之外,還有和身旁一起觀看的觀眾們一同大笑、驚嚇、感動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舞蹈與戲劇融合的表演、人性特質、公眾人物感情糾紛等議題,融合了劇場作品與社會時事。文章邀請讀者一同思考關於愛與真相的看法。
Thumbnail
前市長慘遭謀殺,並成為年度矚目案件,吸引了眾人目光。這篇文章探討了案件的種種細節以及律師、檢察官和證人之間的心理戰,讓人一窺法庭內外的勾心鬥角。
Thumbnail
但事實既然是主觀的,我們又該如何取捨?證據(Evidence)。電影的進行方式讓所有觀眾都像故事裡頭的角色一樣,角色知道多少,作為觀眾的我們就知道多少。既然裁判是依照證據所能證明的事實得出,那這個故事裡頭的證據又說了什麼?
Thumbnail
昨天路過客廳時,看見媽媽又在看某類戲劇節目了,就是那種劇情荒誕、年輕演員演技生澀、有時有盛竹如有時沒盛竹如唸旁白的劇有沒有?不由得我想起以前寫的一篇文,當時我一直想不通一件事,那就是:世上真有命案的目擊者會主動把屍體上的凶器拔出來嗎?這種人的腦袋真的沒有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