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M就是兇手》《獵人之夜》(上)| M就是兇手,但誰是M呢?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本期電影

霍華德·海格拉夫寫過一部研究偵探小說的專著,《為了娛樂而殺人》——這裡的“為了娛樂而殺人”指的是偵探小說從作家創作到讀者閱讀的文本過程,而不是另一個相近的術語“淫樂殺人(lust murder)”指涉的犯罪過程。它的意思是說,偵探小說通過虛構殺人來提供娛樂。但是,有一類人,自然法禁止從他們的被殺中獲取任何娛樂,虛構的被殺也不行,這類人就是兒童。就好比,法治開明的國家允許各種類型的色情影視,唯獨對兒童色情題材寸步不讓,哪怕表現形式僅僅是動漫。因此,兒童受到威脅的劇情,在驚悚電影中最能引起單純的緊張情緒。
圖 1 上排:左為《M就是兇手》劇照,右為《獵人之夜》劇照,兩部電影的男主角都有著相似的圓臉。下排:《獵人之夜》劇照,分別紋在反派左右手的“Hate(恨)”與“Love(愛)”。
《M就是兇手(1931)》和《獵人之夜(1955)》都是以兒童為受害者的驚悚電影,施害者都是連環殺人犯,並且還都長著一張敦厚無害的圓臉(圖 1),影片都著力描寫兩種力量的鬥爭(在《M就是兇手》那裡表現為兇手試圖用白蘭地壓抑自己的犯罪欲望但最終失敗,在《獵人之夜》那裡則表現為反派分別紋著“Love(愛)”和“Hate(恨)”的兩隻手的左右互搏),並且最後都由一個中年婦女道出了道德教諭。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罪犯就以兒童為目標,而後者的罪犯本意只在富有的寡婦,只是這一回剛好有一對年幼的兄妹擋住了財路。兩部電影都擁有比已經足夠精彩的劇情豐富得多的闡釋維度。
《M就是兇手》的導演是弗裡茨·朗,我們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到他,《玩家馬布斯博士》就出自他的手筆。在這部作品裡,弗裡茨對很多電影手法都做了教科書級別的密集示範。陰影的使用仍然是本片的一大亮點。由於兇手犯案時總會用口哨吹響《在妖王宮中(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這首出自《培爾·金特》的音樂給許多人留下了不說心理陰影也至少是深刻印象。如果我們把這點與該片作為“弗裡茨·朗的第一部有聲電影”聯繫起來看,那麼此段配樂的運用就變得尤其具有挑釁意味,仿佛導演矢志讓電影裡的人聲在那個剛剛普及的年代就被窮盡到極致,並且立下一個“我輩一出後無來者”的宣言。
《M就是兇手》在很多方面都堪稱真正的預言,哪怕這些預言是在遙遠的地方得以應驗。由黑幫組成的“法庭”反對將兇手移交司法機關,理由是他將會因被診斷為精神病而獲得輕判乃至赦免,從而最多在付出極小的成本之後就繼續為非作歹,而黑幫所擔心的事情現在恰恰成為了(或者仍舊是)某些國家的社會性問題。另一方面,兇手以受到(精神層面的)“強迫”為由為自己辯護。在電影上映後不久即席捲全球的二戰結束時,許多納粹戰犯面對審判正是以相似的邏輯抗辯的,他們強調服從乃是軍人的天職,並且聲稱自己被控的戰爭罪行只是服從上級命令而已,他們用“服從”這個詞,便把上級命令外化為一種強迫性的不可抗力。
《M就是兇手》淘氣地渲染了司法機關和犯罪團夥之間從某些視角看去的無差別性。片中的兇手具有孤狼人格,他除了房東以外似乎缺乏任何與社會相拴系的人際紐帶,也不從屬￿任何體制,總體上看游離于人群之外,因此犯下的案件也無從查起。警方為了查案,干擾了黑道的生意,導致黑白兩道同時視他為敵人。這時候,黑道與白道在會議、抽煙、手勢、偵查方式等一系列的細節上,都表現出極為黑色幽默的一致性(圖 2),導演還刻意用鏡頭語言突出了這一點,例如對於雙方的偵查,都使用了不同場景之間配合旁白的快速跳接。
圖 2 《M就是兇手》劇照。左一列:黑白兩道各自的開會場景,注意兩幅畫面中心人物的演講手勢相似,導演正是利用這一點完成轉場的。左二列:黑白兩道的抽煙場景。左三列:黑白兩道的地毯式搜索場景。左四列:黑白兩道的庭審場景。一個調皮的問題:沒有看過《M就是兇手》的讀者能猜出上下兩排哪個是黑道哪個是白道嗎?
這種比較在影片結尾的黑幫審判大會上發揮到頂點。一群罪人審判一個罪人,不禁令人遙想《聖經》中耶穌的那句格言:“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他就可以先拿起石頭打她。”就在這時,警察沖進會場,將黑幫一網打盡,並且把連環殺害女童案的兇手帶上了真正的法庭。隨著幾位法官在和黑幫頭目相似的長桌前落座,以和黑幫頭目相似的儀式感開庭,影片的結構被引領進入了一個迭代的圖形:庭上的法官與群眾,會不會只是另一個意義上的頭目與嘍囉?如果這時沖進一群來自更高一級倫理學的警察,他們會不會又把連環殺人案、黑幫,再連同旁聽席上的群眾一起,押往一個更接近真理的審判,並且如此循環,直到所有人都受審的末日審判?
這種思辨有著比思想實驗和道德虛無主義更大的現實意義。不是有一個段子說嗎,某些國家最大的黑社會就是它的執政黨。另一方面,像國民黨,在起步階段也曾具有相當的黑幫性質,並且直到很晚才逐漸去除相關的儀式。實際上,稅收中的一大部分,從用途上論,稱為黑幫向勢力範圍內的平民強征的“保護費”的確是再恰當不過。政治哲學家說,國家是一種“必要的惡”。如果觀察每一個國家的起源,往往會對國家和黑社會這兩種看似相反的力量產生充滿幻滅感的混淆。人類社會猶如那樣一類物理學方程,它只有兩個穩態解,要麼是一,要麼是正無窮——人們只是約定以一個流氓來取代無數個流氓,以國家來取代自然狀態。所以,《M就是兇手》借機向所有人拋出了一個問題:究竟誰有資格審判?
這個質問變得無法逾越,特別是當連環兇手在一夜的煎熬之後,面對群起而攻之的黑幫,成為一個真正的弱者時。尤其意味深長的是,導演存心給連環兒童殺手挑選了一個娃娃臉的演員。黑幫對法律的嘲笑固然有道理,但兇手對自己的辯護也有道理。從我們當今已經達到的科技和人道水平回望過去,對於兇手聲稱自己受到一種強迫性意識的驅使去犯罪,我們傾向於採用的處理是檢查他的身體是否有某部分病變,然後切除那個持續刺激他特定腦區產生性衝動的腫瘤,或者實施化學閹割。儘管科技是很晚才跟上的,但這種思想卻早在古典道德哲學中就已經奠定了:在一個人意志不自由的地方,就無所謂善惡;按照這個邏輯,如果兇手作案是生理層面組織異化的結果,那麼他的罪行就不能代表他的本性。
圖 3 《M就是兇手》劇照。兇手在鏡中發現自己已經被人做上了標記。
這種反思將我們帶回到影片的點睛之筆上面,那是一段絕佳的符號學轉喻。賣氣球的盲丐根據聲音辨識出了兇手,人們常常認為,聽覺比視覺更接近事物的本質,盲人比明目者看得更清;盲丐把這一消息告知了丐幫裡的兄弟,那個兄弟用粉筆在手心寫了一個“M”,並且假裝衝撞將其拍在兇手的肩背上;於是,抓捕兇手,就蛻變成抓捕背上有一個“M”標記的人;至此,聽覺符號完全轉碼為一個視覺符號(圖3)。然而,恰恰是這個粉筆寫的、易褪的“M”,並不能觸及此人的靈魂,甚至沒有觸及此人的皮囊,觸及的僅僅是他的衣裝。在沒有“M”的時候,他就是人群中最為普通的一員。那麼這個人的本性上,是否也有一個“M”的烙印呢?抑或他與他人本沒有什麼不同?大家都認同電影標題“M就是兇手”裡的“M”是德語裡“兇手(Mörder)”的首字母縮寫,但沒人想到它同樣可以是德語裡“人(Mensch)”的縮寫,他可以是我們每一個人,或者說,我們每一個人都包含他。和別人並無分別,僅僅因為一個外在的記號就被拎出來揪鬥至死,這難道不令人想起影片上映後數十年間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的政治運動嗎?

翻墻寫作不易,希望得到你的支持O(∩_∩)O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擊拍掌、收藏或是贊助給我,謝謝!
免費拍掌五下,我就可以獲得分潤,拍嘛拍嘛~ (不是左邊這個手掌啦,是下面那個手掌啦。)
驚悚電影的發汗藥理學》持續更新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9會員
52內容數
這組隨筆追慕太史公《史記·列傳》與普魯塔克《希臘羅馬名人傳》的“對傳”結構,每篇將兩部驚悚電影對照講述,篇內以雙璧之間的互文和同異為緯,篇與篇之間大體以時序為經,編貝串珠,兼採“拉片”的風格,蠡測驚悚電影自一九二〇年至今剛好百年匯成的深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沉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大衛·伊格曼說,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是心臟停跳,第二重是封棺入殮,第三重是世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將你遺忘。女兒克莉絲汀如上所述在生理學層面的存在焦慮,屬第一重,而在社會學層面的存在焦慮,則屬第二重。影片採用了四個意象來喚醒這重焦慮:她不能給未婚夫打電話;她看見自己的訃告;她擁有墳墓;她總戴著面具。
恰恰是在這個關鍵情節中,兩名怪物充分展現出了它們身上的人類屬性:對愛與被愛的渴望,對孤獨的排斥,反抗命運的自由意志(如果他們是動物的話,就會接受人類安排的“配種”了),以及對於存在的自覺。這種存在的自覺是以自殺的形式從反面體現出來的:怪物審視自己的存在,認為沒有價值,並據此決定取消其存在。
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概括出“醫生”這一題材最容易被驚悚類型所利用的五點要素:一,永遠在甄別異質化的存在;二,控制;三,對於細節和精確的關注;四,你主動,或者被動,或者哪怕一動不動,隱私都將遭到暴露;五,干預,或者對於“干預作為方法”的信仰。
大家都知道女博士現在是被妖魔化的。但是人們普遍沒有注意到,女博士被妖魔化是建立在博士本身就被妖魔化的基礎之上的,並不是所有頭銜前面加上個“女”字之後,都會讓這個頭銜和這種性別同時陷入尷尬。
一群醫生在一個精神病人的指導下診斷、治療其他的精神病患者,那麼到底誰才是正常人?一個充滿控制欲的罪人,即使進了精神病院也要在病人中間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享受缺乏理智的膜拜和尊敬,而唯一一個勇敢地指出真相的人,卻被當成精神病人,遭受逮捕和迫害。
誰都可以不喜歡它們,但沒有人能不嘆服它們。我並不是說,它們就高於已經或將會談論的其他電影,而是想說,和它們相比,其他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它們,和以它們為代表的一批作品,最大程度地將電影視為一種追求自由表達的藝術語言,並且毫無保留地嬉遊在與這種自由表達的淫樂之中。
大衛·伊格曼說,死亡有三重,第一重是心臟停跳,第二重是封棺入殮,第三重是世上最後一個記得你的人,將你遺忘。女兒克莉絲汀如上所述在生理學層面的存在焦慮,屬第一重,而在社會學層面的存在焦慮,則屬第二重。影片採用了四個意象來喚醒這重焦慮:她不能給未婚夫打電話;她看見自己的訃告;她擁有墳墓;她總戴著面具。
恰恰是在這個關鍵情節中,兩名怪物充分展現出了它們身上的人類屬性:對愛與被愛的渴望,對孤獨的排斥,反抗命運的自由意志(如果他們是動物的話,就會接受人類安排的“配種”了),以及對於存在的自覺。這種存在的自覺是以自殺的形式從反面體現出來的:怪物審視自己的存在,認為沒有價值,並據此決定取消其存在。
到這裡我們已經可以概括出“醫生”這一題材最容易被驚悚類型所利用的五點要素:一,永遠在甄別異質化的存在;二,控制;三,對於細節和精確的關注;四,你主動,或者被動,或者哪怕一動不動,隱私都將遭到暴露;五,干預,或者對於“干預作為方法”的信仰。
大家都知道女博士現在是被妖魔化的。但是人們普遍沒有注意到,女博士被妖魔化是建立在博士本身就被妖魔化的基礎之上的,並不是所有頭銜前面加上個“女”字之後,都會讓這個頭銜和這種性別同時陷入尷尬。
一群醫生在一個精神病人的指導下診斷、治療其他的精神病患者,那麼到底誰才是正常人?一個充滿控制欲的罪人,即使進了精神病院也要在病人中間扮演領導者的角色,享受缺乏理智的膜拜和尊敬,而唯一一個勇敢地指出真相的人,卻被當成精神病人,遭受逮捕和迫害。
誰都可以不喜歡它們,但沒有人能不嘆服它們。我並不是說,它們就高於已經或將會談論的其他電影,而是想說,和它們相比,其他的電影都是“其他電影”。它們,和以它們為代表的一批作品,最大程度地將電影視為一種追求自由表達的藝術語言,並且毫無保留地嬉遊在與這種自由表達的淫樂之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人人都有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但空想的殺意如何變成完美犯罪的實作? 這所學院會教導你不可不知的一切…… *洛杉磯時報、邦諾書店暢銷書排行榜冠軍*格萊葛利.馬奎爾(《女巫前傳》)、R.L.史坦恩(《雞皮疙瘩》系列)盛讚 *亞馬遜網路書店推理懸疑類年度選書 *CrimeReads網站「年度最期待的犯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柯洛羽律師為藍克提了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由——倪莉曾帶頭霸凌同學。 她,必須要彌補小時候的罪惡。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聲明:這只是小說。)
Thumbnail
這次追的這個系列,則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人發生的故事,或事故?這次的故事圍繞著一位犯罪學教授,副業連續殺人犯的紀念品收藏家;超級危險分子,擁有高度社交需求;失去所有,一無所有,剛從監獄旅社退房的前刑警;外加一位走在路上,不斷被倒楣遇上的年輕少女;與一大堆失去呼吸的龍套角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這次蒐集五部,有些檔期已屆仍做週記,以下會參雜我個人認為無傷大雅的劇情。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13、1997年\《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 自稱是「人民的意志」的威爾,會先寫一封信到《每日新聞》的專欄,再用私刑處置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兒童殺手、黑幫老大、炸墮胎診所的凶手、黑人種族主義者。史卡徳這次的當事人是讓兒童殺手恢復自由的律師,下個被「人民的意志」處決的就是他……。
Thumbnail
11、1993年\《惡魔預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一名律師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整個城市引起一陣恐慌,議論不斷,但是嫌疑犯的弟弟不相信受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央求史卡徳協助緝凶。
Thumbnail
人人都有除之而後快的對象, 但空想的殺意如何變成完美犯罪的實作? 這所學院會教導你不可不知的一切…… *洛杉磯時報、邦諾書店暢銷書排行榜冠軍*格萊葛利.馬奎爾(《女巫前傳》)、R.L.史坦恩(《雞皮疙瘩》系列)盛讚 *亞馬遜網路書店推理懸疑類年度選書 *CrimeReads網站「年度最期待的犯
Thumbnail
看完這部電影,我的感想就是「臥底行動已經絕跡了」
Thumbnail
「殺手」究竟是否真實存在?還是僅是大眾流行文化共同創造出的幻想?《當殺手戀愛時》的大導演李察林克雷特重新解構了「殺手」這一概念,片中警察機關以「殺手」這一職業作為「釣魚執法」的工具,主角蓋瑞強森意外成為他們的「假殺手」,本業是哲學教授的他,竟在此副業裡找到了自己的舞台,他生動的演繹讓潛在犯案者相信了
Thumbnail
柯洛羽律師為藍克提了冠冕堂皇的犯罪理由——倪莉曾帶頭霸凌同學。 她,必須要彌補小時候的罪惡。 【警告】此篇作品為限制級作品,有謀殺、自殺、家暴、性侵等血腥劇情。是本人嘗試以「小說」此一體裁完成的「B級片」。(聲明:這只是小說。)
Thumbnail
這次追的這個系列,則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的人發生的故事,或事故?這次的故事圍繞著一位犯罪學教授,副業連續殺人犯的紀念品收藏家;超級危險分子,擁有高度社交需求;失去所有,一無所有,剛從監獄旅社退房的前刑警;外加一位走在路上,不斷被倒楣遇上的年輕少女;與一大堆失去呼吸的龍套角色。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電影《追擊黑水真相》針對真實事件進行改編,劇情深入探討主角所面臨的法律挑戰和對抗財團的鬥爭,凸顯了個人追求正義所需面臨的困難。本文還分析了PFAS成為慢暴力的案例,以及應對人類活動引發的慢暴力的手段,如承認、記錄、理解和抵制。觀眾將對這部電影中的深刻主題和現實議題感到震撼。
Thumbnail
這次蒐集五部,有些檔期已屆仍做週記,以下會參雜我個人認為無傷大雅的劇情。
Thumbnail
  韓劇《解讀惡之心的人們》主角原型、長年接觸最兇殘殺人犯的犯罪側寫師,徹底剖析犯罪的背後根本原因,揭露隱匿在日常中的危險,保護我們自己、周遭的親友,與正在成長的孩子們。
Thumbnail
13、1997年\《向邪惡追索》\Even the Wicked 自稱是「人民的意志」的威爾,會先寫一封信到《每日新聞》的專欄,再用私刑處置法律無法制裁的惡棍——兒童殺手、黑幫老大、炸墮胎診所的凶手、黑人種族主義者。史卡徳這次的當事人是讓兒童殺手恢復自由的律師,下個被「人民的意志」處決的就是他……。
Thumbnail
11、1993年\《惡魔預知死亡》\The Devil Knows Youre Dead 一名律師被人槍殺在夜暗的紐約街頭,而警方找到的凶手是一名終日遊晃街頭精神有問題的遊民,整個城市引起一陣恐慌,議論不斷,但是嫌疑犯的弟弟不相信受越戰刺激的哥哥會是凶手,央求史卡徳協助緝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