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你沒學到的巴菲特》,作者闕又上出生於台東,是少數華人在美國成立立案的共同基金經理人也是一位財務規劃師(CFP)。作者用多年的時間深入觀察、研究,並分享巴菲特背後的投資精神。巴菲特身為全球最為知名的投資人物,免不了受到媒體雜誌書籍造神式的追捧以及較為片面式的報導,您也可以試著思考看看您對巴菲特擁有哪些片面式的印象呢?
例如:「選股能力超強」、「葛拉漢價值型投資」、名言「找到一條長長的坡道,然後讓雪球一直滾下去」、「別人恐懼時我要貪婪」、「第一原則:不要賠錢」、「公司護城河」..等等。
而以下介紹《你沒學到的巴菲特》書中幾個我比較有感的地方,加上一些個人的想法,提供與您們參考。
1.巴菲特的第一金律迷思:「不要賠錢。」
關於這一點,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或者有能力模仿的,因為巴菲特從沒說過這句話背後的邏輯是什麼?而沒有理解別人策略的核心本質之前,很容易就變成總幹事黃國華所說的:
「別人的聖杯可能會變成你的墓碑」。
市場愈是恐慌下跌,巴菲特愈是開心,因為可以買愈多的便宜股票,「別人恐懼時我要貪婪」。巴菲特有能力可以經歷2000年的科技泡沫化、以及2008年的金融風暴還不動如山,是因為他背後擁有深厚的金融知識底子以及個人的投資哲學、理解投資行為心理學,更重要的一點是「有恆產者,必有恆心」。而一般投資人沒有上述紮實的金融底子(更沒有深厚的資產底子),是很難持有股票來度過市場恐慌進而下殺超過50%的心理恐懼的。歷史已不斷證明:「投資人總是會高估自己的能力。」
2.過度強調巴菲特的選股能力?
事實上,巴菲特的波克夏控股公司,只有25%左右的資金在股票資產,而媒體向來都只關注他的「選股能力」(可口可樂、吉列刮鬍刀、又或者加碼了多少蘋果的股票...),卻忽略了巴菲特背後更為深層的投資能力:「資本運用」(將資金放在最有效率的地方)、以及「資產配置」的能力。
巴菲特的策略其實相當多元,並不局限於股票,還會運用波克夏底下保險公司的大量現金來做為「市場套利」的機會,也會買進優質的「公司可轉債」(進可攻、退可守,先求固定收益現金流為優先)、配置債券資產、收購私人企業,但巴菲特就是不愛黃金XD。他認為:黃金沒有實質的生產力,只有滿足散戶害怕風險的安慰作用而已。
題外話:達利歐所創辦的橋水基金投資組合,會在適當的景氣週期、適量的佈局黃金ETF商品作為「資產配置」的一部分。達利歐在
《原則》一書中的P76頁就說明了:
他對於發現「投資聖杯」的秘密,就是透過資產配置來有效分散風險並達到「長期的資產穩定成長」。
3.巴菲特也玩資產配置!
資產配置是長期資產增值獲利的重要關鍵,而
「資產再平衡」的動作長期下來會比
「持有不動」策略的績效來得高。(可見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一文中,作者所提到的
「資產再平衡」心法:「
賣掉一些贏的、買進一些輸的」)
用海上的大船來作為比喻,只有船的晃動(資產的波動)穩定,心理才會穩(舒服)。
想像一下你即將坐船出遊,在海上,只有大噸位的遊輪才能讓你身處船上依然感到穩定、甚至感受不到晃動。而如果有坐過小船去離島遊玩的朋友,恰巧碰到風浪較大的時候,此時應該就能體會上下劇烈波動、暈眩嘔吐的極度痛苦感了(就算自己沒事,應該也能聽到此起彼落的嘔吐聲)。投資領域何嘗不是如此呢?如果您時常處於大賺又大賠的劇烈波動狀態下,要如何達到「心理的穩定狀態」呢? 心理狀態不穩,要如何走得長久呢?
4.對巴菲特來說,買進股票就要能夠承受50%下跌的空間,但是你可能無法,所以不能依樣畫葫蘆照做!如第一點所說的:「別人的聖杯可能會變成你的墓碑」。不管是從哪裡聽到的操作方式,都要深入思考他的方式適合我嗎?投資方法無關優劣,「適情適性」最重要,只要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方法。
巴菲特對於股票資產風險的認知與一般人的差距非常大,他可以接受長期下報酬最大化而忍受短期的大幅波動,只要他知道時間拉得愈長對他資產是愈有利的。
5.作者闕又上在書中第六章開始敘述「資產配置」相關優點的輔助資料、以及歷史數據比較,能協助您建立更完整的金融立體世界概念。
科斯托蘭尼在《一個投機者的告白》裡說:
債券對於全球資產金錢的流動來往,重要性完全不輸於股票市場。這也難怪聰明的高資產人士在金融資產配置方式肯定會有「股+債」,而不會單純集中在股票市場。
若要瞭解金融立體的環環相扣,一定要閱讀的首推是財金暢銷作家安納金的
《高手的養成:股市新手必須知道的3個祕密》中的第四章「解開金融市場的奧秘」以及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實戰書》第三章「憑什麼投機」及第四章「行情=資金+心理」,能幫助您建立更完整的金融立體世界概念。
目前市面上財經書籍應該很少(甚至沒有?)能夠如此深入淺出、完整環環相扣將不同金融資產相關連結在一起介紹的。對於市場有一定歷練的老手們,這兩本讀起來肯定是相當地深刻。
而財經作家安納金也說:
「不懂債券市場的投資人,僅能算是金融市場的幼幼班。」
此句所言不假,事實上,美國公債市場的債券利率就是觀察全球總體經濟的重要指標,而且一舉一動深深影響著股票市場,但是台灣的大部分投資人對此是一無所知的(我本身也是近一年多才懂得開始關注債券市場)。金融市場是個立體的世界,債券與股票也僅是其中的一部分,可謂是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
6.關於複利效應
長期年化報酬12%與10%,小小的2%差距,時間拉得愈長,差距會愈大,巴菲特深知複利的威力。他理解的夠深入是因為從12歲開始大量的閱讀,累積的底子相當紮實,這種背後無法模仿的能力在光從股東會上的談話是看不出端倪的。
這也是為何大家都知道複利效應好像很重要,但是從沒實際去執行的結果。因為我們大部分的人都知其然卻不知其所以然(我自己也常常是如此),感受不深刻、知識累積不夠,自然無法產生實際的行動。巴菲特能夠忍受股票資產50%的下跌,就是因為他視野看的夠遠,時間拉得愈長他的獲利甚至會快速地放大,這也是巴菲特開玩笑的說:「我覺得我太慢開始投資了。」(巴菲特11歲就開始投資股票)
總結:
僅用股票的視野來看待如今的巴菲特是遠遠不夠的,畢竟他的資產已不如以往,在早期,巴菲特的確是以「選股」來達到資產有效的成長,但到了中晚期,如何開始有效運用資金做宏觀的「資產配置」就更為重要了。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可以說別人恐懼時我要貪婪、他擁有相當多的資金可以再進股票市場撿便宜(而一般投資人可能早已沒氣、甚至是斷氣了)。
另外
《一個投機者的告白實戰書》:適合有一定歷練的老手,並且看過科斯托蘭尼的原著為佳。
基本上,我認為市場上大概九成的投資人,都應該運用指數型投資搭配簡易資產配置才是長期資產增長「最能有效簡單」達成目標的方式!事實上,統計資料顯示股票市場至少80%左右的投資人都是賠錢的,如果您願意運用指數化的策略,長期下來至少就能進階到前15%的獲利者、讓您能更加專注在不管是事業上、人際關係、家庭教育、興趣養成上面(人生除了金錢還有更多重要的資產)。而另外不到5%擁有超額獲利的投資人可能大部分也都是走長期投資路線的,萬中選一的煉功(投機)奇才是極少的,科斯托蘭尼也用了80年的投資經歷告訴我們了。
我該誠實建議每位讀者加入投資者的行列,在從事證券交易的人當中,以平均水準來看,投資者的表現最好,即使是投機家也只有少數是贏家。
如果您的眼光看得夠遠,就連巴菲特也將近80年(兩位典範加起來就是160年了)的金融智慧都告訴您用指數型作為投資策略才是最容易的方式,因為他清楚知道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像他如此認真並且樂於在鑽研財務報表上(對他來說是樂趣)。
因此新手必讀的選書我還是要再推薦一次
《我用死薪水輕鬆理財賺千萬》
最後,巴菲特的成就與他最親近且低調的好夥伴智囊查理蒙格有關,他們的合夥關係超過了五十個年頭,巴菲特曾說:
「查理蒙格對我的影響無可取代,他用他思想的力量,讓我從猩猩進化成人類,如果沒有他我會比現在窮很多。」
經典書籍推薦: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本書與投資較無直接上的關係,但蒙格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
「多元思維模型」。不管在任何領域都不能單靠一種面向來思考,投資更是如此。這本是相當厚的一本書,卻是最能接近蒙格思維的機會,也是一本相當值得一讀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