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讀物之書寫地域分布:2017 巴黎,2018 香港,2019...... 紐約?
何曼莊《有時跳舞》總算從櫃子裡拔出來讀完了,收有數篇專欄文章,關於她十五年來在紐約的游牧經驗。原以為會到處扎滿文藝之眼 ── 對生存苦難的反省或是對房東兒子的深切仇恨(類似黃碧雲《我們如此很好》,這書很好),但絕大部分,是河岸、屋頂、飯館、圖書館、劇院、公園、大眾運輸工具、live house 與特調酒吧(寫東村那章節引人入勝)的老司機式激推,一行就是一句無聲的「來嘛」。最早聽過這本書是從作者的
訪談,她經濟實惠的口吻完全吸引我想見識這般不苟言笑的書寫,並非毫無幽默感,相反地,按著心頭火皮笑肉不笑的嚴峻場面多了去了,「我整個模糊」又隨即原諒一切的城市原民心態,在紐約表層的喧囂雲霧與底層的危機四伏,提供了一層穩定的平流 ── 源自個人 ── 從全世界到來的人,隨時擁有對著整座城市刻薄的機會。下摘:
2017 年,周末出門搭地鐵變成一種鬥志鬥勇的心理遊戲,你得自行比對四種情報來源,憑著經驗,再添加一點賭博的勇氣,做出最接近可行的判斷。周末出行首先得查看地鐵局的周末站(Weekender),每個周末或是周間的深夜,是地鐵進行施工的時間,於是某幾條地鐵會改道或停駛,如此其他線路便必須共用軌道,你可能聽過公車塞車,但你有試過地鐵大堵車嗎?在紐約,整列地鐵卡在地下隧道排隊過河的情形經常可見,密室恐懼症的人隨時都會發病,而地鐵上有人倒地送醫,又加重整個系統的延誤。只看周末版地鐵圖是不夠的,有時你到了車站會發現站內又貼了剛列印出來新簇簇的路線更改通知,告訴你某段到某段幾號不走,某段到某段原本周末停駛現在又變成有了,但是某段到某段你要去搭另一條線替代,而當你走去換車時,可能會在對方車站看到另一張告示把你送回原點 ── 這時除了站在月台上靜靜地崩潰,也沒有別的辦法 ── 月台上內心崩潰的不會只有你一個人,月台眾人整齊畫一的引頸期盼,盼望隧道盡頭代表希望的車頭燈早日出現,現在大部分月台都裝上了到站顯示時間,這實在讓人大鬆一口氣 ── 但是不要高興得太早,因為上面的到站時間是會跳的,有時一不留神,三分到站突然跳成十二分,有時很乾脆地顯示 delay。今年初的紐約地鐵達成重大突破:每個車站終於都裝上 Wi-Fi,但有 Wi-Fi 的煉獄依然是煉獄,當你久等無車,可以去地鐵局的推特帳號看看 ── 每天大小狀況不斷、乘客送醫、乘客鬧事、信號故障、軌道障礙物...... 種種原因讓地鐵局推特帳號人氣居高不下,共有超過八十七萬 follower ── 但是每則 po 文只有個位數的讚 ── 會查詢這個帳號的人每個都是氣呼呼的乘客,誰能有好心情?
我終於放棄為地鐵辯護,承認這個系統即將崩壞,痛恨地鐵系統管理混亂,但是捨不得地鐵上各色各樣紐約人;大部分的人是為了去某個目的地搭地鐵,我有時會為了搭地鐵才決定去某個地方。
很好看對吧。
剎車皮快著火但眼角紋絲不動,紐約的獨角獸深明大義。她說她曾經恨透這個鬼地方所以離開,然後恨透自己所以再回來,紐約彷彿永不可終結的變動之境,連無機物都各有其生長的旅程。寫得最好的還不是地鐵站蓬勃的躁鬱,而是她獨自心滿意足地走出戲院、搭上夜裡東河的渡輪眺望曼哈頓燈火的尋常平日:燦爛令你煩悶,熄滅令你落寞,那樣大不易流轉下來的又一日。
書內另筆記有繁雜的紐約公共圖書館系統歷險,與專門播放藝術片或膠卷的電影院熱點(道:市場不小,看藝術片的人多,拍藝術片的更多,也許導演就坐在隔壁)。十分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