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媽媽的遙控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很明顯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用超現實的劇情和抽象的畫面填塞著整個時間軸,看似是一個個沒有人經歷過的,幻想出來的故事,實際上卻是成千上萬個孩子與家長的真實。
劇組藉由這樣的手法改編,既大膽又無比地諷刺,剛看五分鐘你幾乎能瞬間斷定,這是一個很成熟的劇組拍攝的,一部很成熟,也很成功的作品,讓人覺得好看之餘也同時感受著恐懼。
網路上幾乎所有的評論都重複說著同樣的一句話,「這是一部讓人很不舒服的戲。」為什麼?因為明明是這樣超脫現實的戲劇手法,卻能讓你在每一幕裡聽著在日常中耳熟能詳的「父母語錄」,讓觀眾共感著戲中的父母親還有孩子。
故事講述離婚後成了單親媽媽的淑麗,一個人扶養著國三的兒子小偉,她憂心著兒子學壞,成績不好,沒有前途,認為孩子必須得在她細心嚴格的看管下才能平安優秀地成長。淑麗某天發現了小偉竟然想造假成績單,以獲得參加畢業旅行的機會。
她的孩子,怎麼能做出這樣錯誤的行為?煩惱之際,淑麗遇見了一個穿著西裝的男人,而她得到了一支遙控器,一支能夠操控小偉人生的遙控器。她手握著遙控器,替小偉做出所有她認為對小偉有利的選擇,包括交出正確的成績單、包括補習、包括女友,甚至包括,活下來。
這才第一集,就有太多太多想講而不知應該從何說起的內容。
故事的前十分鐘,柯素雲飾演的淑麗便在觀眾的眼中快速地建立起一個堅強、挑剔而又神經質的母親形象。她無法忍受家中的些微髒亂,所以一打掃起來就會一塵不染,面對兒子溫柔端莊,卻不怒而威,老是對小偉說著「我是為你好」,也總要小偉用一樣的努力回報於她。我很喜歡柯素雲在扮演這個角色時,永遠挺起身板,腰桿打直,走起路來永遠不急不徐,而又充滿母儀的樣子。

看著就覺得特別恐怖。
在公視的官方介紹網站中,淑麗的角色介紹是沒有名字的,只有「紀媽媽」三個字代表著她。開頭連續而又片段的畫面中,有一段是她向大家介紹「我姓紀」,卻在離婚後,回歸了「陳小姐」的身份,還有幾幕是朋友之間喊她「淑麗」,以及她不停寫著自己的本名,這些畫面短暫而且片段,卻清楚而又殘酷地帶過她在幾個身份中的轉換,但無論如何稱謂如何轉換,她一直都是「小偉媽媽」,既無法變,也不想變。
劉子銓飾演的紀培偉,是個很會忍的孩子。他忍受著重複的六月七日,忍受著母親病態般的控制慾,虛與委蛇,陽奉陰違。前期他似是很清楚自己在與母親之間的角力上,他是毫無勝算的,所以當淑麗要他去補習的時候,或是要他換下衣服,朗誦「我會好好讀書,考上好大學」時,他都乖乖照辦。在當淑麗兒子的十幾年間,他早已清楚和他母親應對,硬碰硬是無用的。
直到他遇見了小嵐。
我特別特別喜歡戲中小偉和小嵐兩個人在視覺上的對比。小偉的衣服、床單、房間,無一不是藍色,淺藍、深藍天藍色,一望無際的藍,是淑麗覺得最襯他的顏色,同時也是小偉的憂鬱,以及被淑麗控制的證明。

藍色的他,卻在圖書館裡遇見了色彩斑斕的小嵐。她畫的畫,頭髮的顏色,身上的衣服,還有手上的配件,每一處都像是繽紛鮮艷的花朵,當她將彩筆遞交給小偉的那一刻,也使得他的世界,開始出現其他顏色。母親是畫家而父親是音樂家,這樣的出身,像是註定了小嵐天生的特別。她不受拘束,熱情活潑,不在乎世俗眼光,既敢偷偷在圖書館的書桌上畫畫,也能夠拿水槍在畫布上恣意揮灑,簡直活成了小偉最羨慕的樣子。

到這裡,主角齊全,劇本的轉折終於鋪好了紅毯。
遙控器一鍵按下,小偉逐漸鮮艷的世界瞬間歸於死寂的藍。他人生第一次與淑麗的正面衝突,得來的代價是小嵐不再記得他,這一段對著小嵐的家崩潰的爆發,劉子銓的詮釋得還行,雖然有一點微妙,但就以十五歲之齡能演出如此,算是不錯。
我最喜歡的是他後面自殺輪迴時生無可戀的詮釋,故事前期的他眼神看著不太有精神,隱隱有些憂鬱小生的樣子,頗為精準地詮釋出身負母親巨大壓力的考生形象,而後期進入自殺週期的槁木死灰,整個人活像是煙火炸開後的灰燼,再無半點燃燒的可能。我覺得那一段的眼神特別到位,也最能引人心疼。
特別想說這段表演,優雅地崩潰尖叫,實在太淑麗了,看完渾身起雞皮疙瘩!
小偉的自殺週期段落,是我最喘不過氣的幾幕。第一次割腕,卻只得到母親的崩潰和事後假裝沒事,第二次浴室引燃吹風機,張開眼睛,又是房間天花板。到了第三次,他甚至是毫不猶豫地跳下陽台,醒來之後,依然看見媽媽關愛的眼神,和隱隱快要潰堤的情緒卻拼死隱忍住。
我不禁想,或許小偉,人生其實到十五歲的這個時候就已經停止了吧。遙控器是殘忍的,因為每一次的倒轉,都會令他帶著倒轉前的記憶回溯過去。此時的他,既失去了小嵐,還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很多人說自殺不能解決一切,但自殺成功的人,至少已經不再受當初的煩惱束縛,而自殺不成的小偉,他的痛苦又該如何排解呢?
從這段開始,正如他在小嵐家嘶吼著自己的名字,紀培偉的意識就此消失,剩下的只有淑麗的兒子而已。我本來以為故事就到這裡結束,沒想到淑麗兒子繼續長大,演員也從劉子銓,換成曾少宗。

曾少宗在這齣戲的演出也是出乎我想像地好,一直知道他在演戲,卻在《你》劇中才一窺精湛的演技,誠心祝福他之後有更好的發展,這個演技完全拿得出手。
長大的兒子像是順著淑麗的軌跡行走,除了事業有成,冷漠堅毅之外,還繼承了她神經質的強迫症。這個設定是我覺得本劇讓我最不舒服的一個點,仍然是這齣戲的風格,故意的設定,意圖使人感到似曾相似,而細思極恐之後令人戰慄。家庭教育肯定是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DNA,無論血親與否,不管染色體排列,你總能在各種微小的細節中,找出他們同為母子的證據。

而在小偉身上彰顯這種特質,無疑是對他人格上最根本的否定。
他恨他母親一輩子,卻永遠都擺脫不了她。
劇情的第二個轉折來到兒子和莫允雯飾演的湘婷見面的一番言論上,看到對方為了所愛勇敢地離開家,讓他逐漸想起自己原本的身分。
他是紀培偉,他不只是淑麗的兒子。
我想特別推曾少宗在保險箱前的這段表演,滿臉涕淚,焦慮咬著指甲,還有抖著手按下各種推測的保險箱密碼,最後用自己的生日解鎖的瞬間,我彷彿聽見一股巨大的雪崩從我的背後滾滾而來,那是一場以愛為名的災難,積累了幾十年的愛、壓力與控制,終究抵擋不住小偉渴望自由的吶喊,聞聲瞬間崩塌而下,既覆蓋了小偉,也覆蓋了觀眾。
「這不是你的遙控器,它是我的!」
我一開始想著劇本把淑麗的控制慾實體化成握在手上的遙控器,覺得實在是一段很高竿的轉化,但小偉吼出了這句話時,我才發現遙控器能代表的東西太多了,他是淑麗的遙控器,也是小偉的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劇中的小偉終究還是得以回到了初識小嵐的那一天,流下了苦盡甘來的淚水。但現實中又有多少人能夠擁有一支能夠回到過去的遙控器,又有多少人能夠將遙控器牢牢握在手中呢?
在文中,我不願意將淑麗代稱為小偉媽媽,正如我不想給小偉扣上淑麗兒子的帽子。許多人都說,這部戲是在成長過程中受到情緒勒索的孩子們的悲歌,但當初寫文那兩天我剛好在家裡和我媽有了衝突,抒發心情後有不少人給了我意見,致使我在觀劇時漸漸關注到了淑麗身上。
開頭的時候,淑麗的前夫對她說,「妳很堅強」,完全錯了,沒有人是堅強的,也不應該被認為要堅強,更沒有人是應當為了誰而活的。每個人都應該是獨立的,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母親也不應該只能是你的母親。
思至此,本來快要吐盡的這口氣,又重新梗住了我的喉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999年成軍的日本天團ARASHI,在2019/11/3 正式迎向成立二十週年的里程碑。 身為粉絲的我在傾盡全力去思考「如何紀念屬於我們的二十週年」之後,這個專題因而誕生。1999-2019,還有接下來的2020年與往後每一年,讓我們一起和他們走過出道以來的所有爛燦時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聽說2021年有第三部。嗯......
韓國網路劇《復仇筆記》主線劇情雖然普普通通,但出演的無論是女主角男主角還是男配角,可愛指數破表到讓人願意忽略瑪莉蘇劇情一路追下去。 一集只有短短幾十分鐘,如果上班休息時間不長,又希望看一點無腦愛情劇來滋潤身心的話,這部戲肯定是你的最佳解!
聽說最近要拍電視劇了,于媽操刀,我好害怕。
儘管最後一集置入性行銷讓我氣得馬克杯都要捏碎了,但這齣戲還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作為愛奇藝自製劇的首部,《1006的房客》從劇本、製作到選角,充分告訴觀眾商業偶像劇的頂點在哪裡。
2018年最喜歡的一齣偶像劇,雖然結尾差強人意,但前面的感動仍是歷久彌新。這腦燒的,很可以!
我打排球的朋友說,你們這不叫越界,叫觸網啦。
聽說2021年有第三部。嗯......
韓國網路劇《復仇筆記》主線劇情雖然普普通通,但出演的無論是女主角男主角還是男配角,可愛指數破表到讓人願意忽略瑪莉蘇劇情一路追下去。 一集只有短短幾十分鐘,如果上班休息時間不長,又希望看一點無腦愛情劇來滋潤身心的話,這部戲肯定是你的最佳解!
聽說最近要拍電視劇了,于媽操刀,我好害怕。
儘管最後一集置入性行銷讓我氣得馬克杯都要捏碎了,但這齣戲還是有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作為愛奇藝自製劇的首部,《1006的房客》從劇本、製作到選角,充分告訴觀眾商業偶像劇的頂點在哪裡。
2018年最喜歡的一齣偶像劇,雖然結尾差強人意,但前面的感動仍是歷久彌新。這腦燒的,很可以!
我打排球的朋友說,你們這不叫越界,叫觸網啦。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孩子問,如果我有那支《媽媽的遙控器》裡頭那支遙控器的話會怎麼用?.....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像一場戲,每部劇情都是很長的故事,有些人一帆風順,有些人則是經歷風霜雨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真實的故事。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
Thumbnail
現代社會跟以前不同了,人人都有一支手機,只要打開就可以獲得各種資訊。過去想要辦卡或是開戶就要跑一趟銀行,然而如今科技快速發展之下,金融App無聲無息地進到你生活中。但同樣的,每一家銀行都有自己的App時,我們又該如何選擇呢?(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約) 今天我會用不同角度帶大家看這款國泰世華CUB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片的架構其實在預告中就顯露了,所以故事與反轉相較更多的比重在喬許哈奈特的從容應付,重罪犯面對包圍陣仗的同時安撫女兒的鏡頭語言很特別,少女敏銳觀察出爸爸的心不在焉,讓感官放大的要角(一個專注在追星一個專注在躲避)另有一番真摯呈現。
Thumbnail
孩子問,如果我有那支《媽媽的遙控器》裡頭那支遙控器的話會怎麼用?.....
Thumbnail
電視劇出來的時候很紅,但我沒看 最近我們家旁圖書館的書展把這本書拿出來放時,我就打算要再結束後借回來看 十個跟爸媽之間的愛恨糾葛故事 讓我一篇接著一篇欲罷不能 有的好難過 有的好心痛 今天我在接小孩時問他,到底小孩想要的是什麼呢? 我跟他分享了我看的前兩篇故事後,自言自語的
Thumbnail
電影《莎莉》講述的是一位從小失親的姊姊惠君(劉品言飾),從小努力養雞、做農事,一手養大弟弟(陳柏宏飾),四十歲左右因為尚未結婚,被姪女慫恿後,開始上交友軟體尋找真愛的故事。一位長年奉獻給家庭,沒有自己人生的女性,該怎麼找愛?該怎麼認識自己及未來?
Thumbnail
《小曉》不是甚麼教育或勵志片、歌頌母愛偉大或人文關懷的電影,它描繪了一位過動症女孩在家庭和學校生活上起伏的片隅 雖然劇情偶爾鬆散亦偶有枝節,但演員的精湛演出,深深把觀眾吸引進去小曉和母親內心的黑洞 (下有劇透)
每個人的人生其實都像一場戲,每部劇情都是很長的故事,有些人一帆風順,有些人則是經歷風霜雨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是真實的故事。
Thumbnail
  《老狐狸》的廖界夾在父親與謝老闆兩種不同的關愛與價值觀之間,他能有所選擇;由靳家驊自編自導的台灣電影《小曉》裡,主角周小曉在母親莊薇芳與陳保羅老師之間,卻像是關在籠子裡的貓頭鷹──就連小曉本身,都以為自己要的是自由,事實上卻是自由,讓她無處可去。 〔內文有雷,建議觀影後再讀)
Thumbnail
開始閱讀吳曉樂的《那些少年沒有抵達》。這是一本沉重的書,其實不適合在過年期間閱讀,不過借了回來總得看嘛。 我暫時只是看了不足20%,女主角是一個教師,除了面對學生突如其來跳樓身亡外,還被迫回顧自己悲傷的童年往事。 她的母親是一個控制狂,即使在女主角長大結婚依然受到母親控制,連婚姻對象也是母親
Thumbnail
《小曉》是一部觸動人心的電影,描繪了過動症小孩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成長經歷。從小曉的孤獨旅程、家庭微妙關係、老師的溫柔陪伴到社會對過動症的刻板印象,影片深刻反映了困境下的愛和勇氣。主要角色包括小曉、母親薇芳、班導保羅等。觀眾將在故事中體驗到深刻的共鳴。
Thumbnail
《小曉》的故事講述一位患有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小學五年級生小曉,與其母親薇芳、班導師保羅之間的關係。本片故事以過動症孩童為主軸,討論家庭關係、女性掙扎與教育問題,有著良好的議題設定亦深入刻畫人物關係,不過因其敘事選擇卻出現故事主軸失焦的問題,模糊地徘徊於「人物關係建立」與「教育議題」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