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本系列的最後一篇,來做個總結整理。我依序談過了偽君子、叛國者、自大狂、道德納粹、不受教者、佔有狂、善妒者、愚者、控制狂、吝嗇鬼,和盲信者等十一種道德病態人格。這些道德病態乍看之下,似乎有些共同的特質,但在學理上來講,其實不存在共通於所有類型的核心概念。
若說這些人「都很壞」,那又會陷入傳統倫理學在善惡標準上的爭議,而這或許永遠都不會有共識。但在沒有共識的狀況下,我們還是可以做些有意義的事,像是找出這些道德病態之間的關係連結。
我的意思是,這十一種「壞人」或許沒有共通特質,但它們同屬於一個「壞人家族」,存在某種關聯性。某兩種道德病態之間可能像是「父子」那樣有衍生或強化的關係,有些則像是兄弟姊妹,在外顯特質上有點類似,可以視為有共同親緣。但我要強調這種親屬說法只是一種形容,還不算是比喻,因為它們不像生物那樣能畫出一個親屬關係的樹狀圖。
這些道德病態。就是甲和乙有點像,乙和丙有點像,丙和丁有點像,一路到庚、辛,但後面的「辛」已經和前頭的「甲」沒什麼共通特質了。我就從「佔有狂」開始來談這個「壞人家族」的內部關係。
壞人家族
「佔有狂」是過度追求滿足的人,而其追求行動之所以過度,除了會傷害自己之外,也可能會阻礙他人的自我實現。佔有狂所獲得的滿足感是來自於行動的結果,而非行動的過程;他們也從未或很少反省自己的佔有行動。
佔有狂可說是最常見的病態人格,許多佔有狂被稱為「宅」「迷」,而他們只要找到同好,還可能會被鼓勵、稱讚是「堅持自己的目標」。也因為外界的錯誤評價,或是同溫層太厚,佔有狂常自以為是的活著。佔有狂可以視為道德病態的基本型,算是「過」與「不及」中的「過」。
佔有狂雖然是「過」,但他還有個「強化版」近親,那就是「控制狂」,控制狂就可說是「過中之過」了。控制狂佔有的對象是權力,他們相信自己是好人,也會努力扭轉他人的行為或判斷。除此之外,他們也經常是造神者,會形塑出一些偶像來吸引人崇拜,並透過這種信仰系統的權威來「偷渡」自己私利。
所以控制狂會把自己的價值意念假托到集體決策中,而且還會透過一些不道德的手段來維持自己的權力,也不會讓自家人與其他信仰團體的衝突折損自己的實力。如果狀況不對,他會認錯,但他認錯也是為了擴張自己的權力。他們對社會或社群帶來的傷害遠比佔有狂來得深遠。
佔有狂的另一個親戚是「吝嗇鬼」。就字面意義上來看,吝嗇鬼是守財奴,就是那些佔有一堆財貨的人,不過我所指的「吝嗇鬼」,是那些透過「省」的行動來創造滿足的人,和「財富」沒有直接相關,他們可能一輩子都相當貧困。
吝嗇鬼和佔有狂這種消費類型的道德病態相比,在屬性上可說是鏡相對反,佔有狂是「過」,吝嗇鬼就是「不及」。吝嗇鬼雖然多數只造成自身或家人的生活痛苦,但如果他們將這種意念放到公共事務上,就可能不認同公共財(公共投資),這就可能傷害到社群其他成員的權益。
多數人可能沒想到「吝嗇鬼」有個近親,那就是「善妒者」。「善妒者」創造滿足感的方法,是透過帶有憎恨之意的羨慕行動。為什麼會有恨意呢?因為他們認為現存社會規則存在大量的不公義,這讓他們過得不好,或是損失了某些應有的權益,又或是讓自身長才無法法發揮。
但就算社會體制有問題,他們也絕少真正針對體制來提出改革建議。他們往往就只是罵而已,沒有提出什麼具體的改善建議。如果有什麼行動,反而是針對某些他們認為的得利者(甚至包括能獲得社會福利的弱勢)。他們喜歡批判社會大眾,卻很少反省自己。他們之中最惡劣的,會群聚起來成為霸凌者。
「善妒者」有個外觀不太像,但底子很接近的兄弟,那就是「叛國者」。對於整體社會的不滿,若大到產生脫離或背叛的想法,那就會成為叛國者。叛國者否定現存社會核心價值,因為他們為了成就其理念,會犧牲某些「不順眼」的社會成員。不過為了順利背判群體,他們會偽裝自己,把自身的利益包裝成公共善,要社群買單。但如果其他社群成員真笨到買單,那這社群就會滅亡。
再回到「善妒者」。善妒者若強化到產生一整套的系統理論,就有機會生出「自大狂」與「道德納粹」這對兄弟。自大狂在判斷事情因果時,只看到自身貢獻與他人缺失,是種失控的利己主義者。他們會建立一套道德或價值理論來證明自己的主張都有道德正當性。如有必要,他們會和前述的控制狂合作,組成一個信仰的小圈圈,並向外展開侵略來滿足個人利益。
此時自大狂向外征戰的鐵衛隊,就是「道德納粹」。道德納粹是道德糾察隊,他們四出指責別人的道德錯誤,並堅持自身的道德主張是客觀的,他們的看法是唯一正確的答案,其他道德主張都有問題,不夠完善。但他們的看法往往相當主觀,不是經過道德思辯形成,而是來自於僵化、保守的意識形態,或是來自控制狂與自大狂的教誨,沒什麼普遍性。
道德納粹的主觀態度可連結到另一位關係較遠一點點的表兄弟「不受教者」。在有責任進行公共溝通的環境中,不受教者常拒絕聽取或參考他人的意見,長期活在一種保守、陳舊的價值氛圍中。他們不像道德納粹會主動出擊,但會要求別人尊重自己的主張。這種人對於整體社會的威脅不是很大,但如果放著不處理,也會妨礙社會進步。
不受教者有個親兄弟是「盲信者」。這種人只堅信一小塊的知識,把這些知識當成萬靈丹來解決一切問題,但實際上根本解決不了。他們透過對於這塊知識的信仰來找到或創造同溫層,並在其中獲得滿足,也因此不打算從這類快感中脫出。盲信者會向外「傳教」,也認為其他不同信仰者是「髒」的、「受污染」的,不過他們的傳教行為沒有道德納粹那麼積極。
「不受教者」的另一個表兄弟是「愚者」,愚者在外表上和不受教者或盲信者有點像,但本質大不相同,因為他們是裝笨。愚者裝笨是為了謀求個人利益,或是推卸個人責任。他們比前述的幾種道德病態都聰明,但因為行事低調,所造成的傷害也較小。
「愚者」有個非常知名的兄弟,就是「偽君子」。偽君子滿口仁義道德,卻不像道德納粹馬上就惹你生氣。偽君子會是個「大好人」,而且是全方位的大好人。他會依最多人支持的道德標準來表現自我,不管這些道德標準之間是否存在矛盾。雖然大多數人抓不出偽君子,但在他們活躍的領域中,只要知識權威或精英還有點道德良知,就有機會抓到偽君子的把柄。
有病治病
從佔有狂一路到偽君子,並不存在什麼共通的核心概念。要說是「利己」,卻也有自以為「利他」的道德納粹與盲信者。反正它們都是親戚,有點像,又有點不太像。從這十一種道德病態可以延伸出我未討論的其他道德病態,而這些未提及的道德病態並非不重要,單純就是相對罕見而被我暫時捨棄。
如果這些是「病」,那麼當然應該「有病治病」。在本系列先前各篇中,我已提過了各種疾病的處理方法,而因為這些疾病之間沒有共通性,所以我在這也不會提出共通的解決方案,我只是要補充提示幾個原則。
第一是有病治病,沒病強身。
你讀過這些道德病態,可能會覺得自己沒病,但不代表自己真的沒病,只是沒有病識感而已。所以看到各篇後半的解決方案部分,還是該記下來,時時自我檢討、精進。
如果行有餘力,再回頭重讀我各篇前半部對於各類道德病態成因或特色部分的討論,有時看一兩次看沒感覺,但多看幾次之後,就會有深一層的體認。你也許不是這十一種道德病態,而是另一種比較罕見的,我所沒提到的道德病態。這時可以參考上面的親戚關係,找一些近親的解決方案來用。
第二是對症下藥,不要只挑自己想做的做。
講到「對症」,雖說一些基本反省檢討方法是通用的,但有時差太多的道德病態,還是須要透過相近的解決方案才可能奏效。像是針對「笨」的,你就不能用針對「聰明人」的方法,針對「他人之病」的,你就不能採用針對「自己之病」的方法。
但要是自己身上的病態,正好是需要他人來點破的呢?像是「偽君子」,就是要有人去揭發的,那發現自己是偽君子,是要去找個人來點破自己嗎?
當然不用,你都發現自己是偽君子,那就不要當偽君子,不就得了?因為偽君子(或愚者)是種智慧犯罪,你有智慧搞東搞西,當然也可以用更大的智慧來「周處除三害」。這不需要什麼特別技術,就是認知問題。
所以接著要看的第三點,就是嚴以待己,「君子慎其獨」。
多數道德病態起自於自我放縱,或是對他人嚴格,而對於自己採用不同的低標準,又或是單純的利己。想解決這種態度問題,那就先習慣用較高的道德標準來處理自己的相關事務。我認為可以採用中國傳統的「慎獨」,就是在一個人的時候,對於細節要求會更加嚴格,或是提前做到好。就算沒人看到,也會認真做到。
最後一點,是持續作戰,督促自我別成為自己最討厭的那種老人。
我所提的這些道德病態,或許永遠不會成為博物館中的絕種標本,但所有人都該致力讓他們成為瀕危生物,讓其數量減少到不會對社會產生致命的負面影響。你只能拼下去,盡快治癒自己的病,並挑戰所有身邊的道德病態,努力創造一個能追求卓越的公共空間。
這是一種道德責任,而不是可有可無的選擇。不過別擔心,大多數人本來就是好人,你要付出的努力不會太多。別再想東想西,動起來就對了。